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断层困境分析——基于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理论视角

2011-08-15娟王

关键词:流动文化遗产物质

杨 娟王 颖

(1.浙江海洋学院管理学院,浙江 舟山 316000;2.浙江海洋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舟山 316000)

在全球化的时代潮流中,在现代文明的严峻冲击下,我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都市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致使其逐渐被边缘化,最终呈现出了日渐衰退的局面。作为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同样的境遇。在老年传承人年龄增大或离世的背景下,由于新时代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盛行,社会分层的存在及社会流动的可能性,青壮年的价值观和职业取向发生了很大变化,导致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断层状况异常突出,而这一状况已经严重束缚和制约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性的良性发展。中国民间文艺家学会主席冯骥才说:“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之中。”可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我们个人及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我们当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断层现状

我们以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2011年暑期对浙江省舟山市非遗传承人的调查为例。目前,舟山市市级和市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除一人已故,其他29名传承人平均年龄63.4岁,60周岁以上的17人,占58.6%,70周岁以上10人,占34.5%,年龄最大的82周岁。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在舟山地区,代表性传承人基本年事已高,如果没有接班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将逐渐出现衰竭、断层现象,随时都可能处于“人亡歌息、人亡艺绝”的危境之中。同时,据调查资料显示,相比过去人们出于兴趣、环境熏陶欣然从事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而今青壮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兴趣全无,无心从事,从而致使出现了新一代传承人的“空档期”。

下面本文将从几个案例来具体了解和分析舟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断层困境和部分原因的显现。以下案例皆是当事人访谈实录。

案例1:普陀东海龙王信仰祭海仪式传承人周杏荣

问:你一直说以前的很多习俗现在都在慢慢消失,那你对龙王信仰能否传承下去持一种什么态度呢?是否有很大的困难呢?

这个现在确实有点困难,只要这里的人一天是以捕鱼为生,那么龙王信仰就不会消失,这个可以肯定,毕竟我们这里的人是靠海为生的,海里的王还是要敬重的,这个会世世代代的传下去的。不过现在的年轻人都读书去了,而且这种东西收益真的很少,在这个物质的时代,往往崇尚有钱就是有一切,所以专门从事这方面的人都很少有人,好在祭海的仪式什么的都不会怎么变,而且这个每年都要举行,所以这个必须一直都要有人来做。虽然知道的这种祭海程序的人不像以前多,但还是有人知道的。

从此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青壮年现在都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有的经济状况,这一背井离乡抑或是从事其他工作的现实状况造成了传承人断层现状。

案例2: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郑明祥

舟山木偶戏之所以能够传下来,是因为老百姓喜欢看,有市场那么肯定有人去学去传。但是现在这个木偶戏,也还只是谋生的手段,没有创新,那些人只是混口饭吃,也不去管它的发展和继承。再说了,这个木偶戏不好学啊,它是一门综合性艺术,要求演员学什么角色像什么,有唱功,有即兴发挥的能力,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甚至天赋。有些人知道得很多,但是一上场就不行了,只有肚才,没有口才是不行的。因为木偶戏很大程度上是即兴发挥,演到哪里就要张口能唱,基本是没有剧本的,你大致了解故事发展的剧情,唱词都要自己随口就来,这样的人才太少了。但是阿拉市场呢,如果说要买票什么的,市场会越来越没有了,因为年纪大的人要看戏文的都老了,走不动了。小青年,都喜欢到歌舞厅唱歌去,不欢喜看的。

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郑明祥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承人严格的技术要求及市场需求量小的状况,透露出了非遗传承人断层困境的主客观原因。

案例3:普陀木雕传承人张家兴

我一共算起来有24个徒弟,四川的也有,江西的也有,有的人来这里打工,苦死了,就跟我学。一次性收3、4个徒弟也有。现在徒弟学会了,就跑出去了。以前,我们收徒弟呢,吃一餐饭就可以了。现在呢,要给徒弟生活费、工资的,这个必须的。

出色的徒弟一个都没有,在我眼里。叫他在这里,搞搞都会的,但是,他三天没有我一天快,这样,叫他怎么做呢?木工、油漆、雕刻同时学的,不过他们都学油漆的,学油漆的都成了包工头,现在愿意学雕刻的呢很少很少,

最大的困难呢,就是学徒带徒,教他来带,不是不肯做,就是速度上不去,这个雕刻,他坐不住的。不过,喜欢学的人也有,我也找不到他,他也找不到我。我跟广电局也讲,最好给我做个广告,有的人呢对美术爱好,书没读好,高中考不上,还没有混过社会,那就最好啦。雕刻主要是会画,没这个艺术爱好,不会画的,是学不会的。

此案例中,张家兴师傅的谈话反映了目前普陀木雕传承中传承人的挑选标准和技术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当然,这也折射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其他项目出现传承人断层困境及其原因。

二、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传承人断层困境的原因

“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1]217社会分层的存在体现着社会不平等。面对不平等的社会,人们总会试图改变自身以走向社会层次的最高处。而“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转移。”[1]243社会流动虽然是个人行为,但是它不仅仅对个人具有意义,而且对社会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传承人的流动就属于社会流动的一种类型。现今,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持续性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生活中,分层结构的长期存在影响着人们的职业流动欲望。改革开放以后,社会流动的可能性使得那些想突破原有的社会地位而向其他层次流动的人把想象变成可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承人断层困境便是在这种外生环境的影响下产生的。

(一)物质利益的驱动

在当今市场经济日益繁荣的年代,虽然人们已经走出了“吃不愁穿不愁,三间房子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传统经济下的生活模式,但是随着重视物质利益、追求实效的价值观念成为了社会的主流,这些金钱、实利的追求意识在大众心中日渐得到强化并成为其生活和生存的主要目的。同时,青壮年作为家庭的主要劳动力,他们对家境的改变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非物质遗产传承这一行业,所带给他们的收入远远不能够满足于他们对物质的追求。

社会流动包括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而垂直流动又分为上向流动和下向流动。上向流动是指流入层次高于流出层次;下向流动则指流入层次低于流出层次。部分非物质遗产传承人的转行则属于垂直流动中的上向流动,是对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是对促进自身及家庭更好发展的渴望。

(二)声誉名望的驱动

“职业声望观是社会成员对各种职业的综合性评析,是通过职业声望评价表现出来的,是指依据社会成员对社会中存在的各种职业所作的主观评价,将各个职业按高低有序加以排序。”[1]245职业高低之分的存在,使得人们不愿意一辈子处在社会的底层或边缘位置。他们想改变现有的所属身份,成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以获得人们的尊敬。在几十年来的职业结构变革中,声望较好的职业对人们逐渐产生了巨大的拉力。

在众多的职业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虽然它可以带给传承人一定的荣誉和成就感,但是在物质条件衡量一切的今天,这些仍旧无法使传承人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接纳。许多老一辈的传承人迫于各种压力放弃了这个职业,而新一代的青壮年则企求于职业声望观较高的职业而不愿意承担起传承人的重任。在舟山市,人们从事的行业主要有船舶工业、造船业、水产精深加工、港行产业、港口物流等。在大众职业观的影响下,这里大多数人更倾向于依赖港口、渔业等职业来谋求自身的发展,跟随主流形式得到一定的认可而避免社会的质疑。

(三)市场需求的驱动

在现代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习俗的博弈时代,传统文化的市场正呈缩减趋势。随着各种电视影视节目在全球的风靡,各种现代形式的文化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而对于布袋木偶戏、船歌、船拳之类的非物质文化,则兴趣不大,态度也较为冷淡。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国务院于2005年3月公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际国内都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宣传的力度,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影响力仍然不足。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是人的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然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上,由于市场需求不足,人们无法实现马斯洛所说的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访谈中,从老一辈传承人的言语中可以感受到他们传承和发扬“非遗”项目的渴望,但却没有施展的空间,没有市场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这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热情度。

(四)行业行规的制约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传承人的选择也有着特定的规矩和条件。当前,传承模式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家族传承,二是师徒传承,三是群体传承。

从古至今,在我国众多行业中,其传承都存在着特定的行规,有着各自的传承模式,诸如“传男不传女”、“只传本姓家族”等。长久以来,这些行业规矩在人们的观念中影响深刻。不可否认,如今,“传男不传女”、“不传外姓”等不科学的规矩依旧一定程度上存在于这些传承模式中,不仅严重制约着传承人的选定和培养,而且影响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续性保护和传承。

在社会分层中,“传男不传女”、“不传外姓”等行规属于刚性结构,即社会成员在社会空间的分布具有很强的地位相关性。这一刚性结构制约着层间人员的流动,使得某些愿意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员很难进入该职业。

三、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断层困境的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代代相传而保留下来的活的文化,是我国几千年璀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传承人断层困境是这一工作的最大难题。因此,重视其传承人的选定和培育,推进非遗的持续性发展,是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市场层面:物质经济条件保障

物质经济条件保障是一个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个人行为得以继续的重要物质保障。现阶段,由于经济社会环境的变迁,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难以凭借某种传统文化技能维持他们的基本生存条件,以致生活状况极为窘迫。因此,在改善传承人的生存状态等诸多的事宜中,加强传承人的经济保障则是最为关键的问题。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通过市场由社会力量而不是由国家力量来提供物质经济保障,充分发挥好市场机制的作用,既可以改善传承人的生活状况,又可以促进文化市场的发展。同时建设一些文化平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市场性的资源,促进其自生发展。我们要坚持保护的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在做好抢救与保护的前提下,恰当运用市场手段,充分发挥其经济价值。例如,保护性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把它们和旅游业巧妙地融合为一体,在提供一定的平台给传承人宣传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也可以使他们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

(二)国家层面:法规和制度保障

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断层困境,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续性传承,是保护工作和政策法律制定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强化政府行为,加强政府保护力度,并使这种保护制度化、规范化,是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的一个有效途径,这已成为各国政府的普遍共识,也是联合国公约中的一个重要的精神和原则”。[2]

在现代社会中,政府的核心职能是引导经济发展,规范法律环境,而不是直接介入微观经济活动。只要产权明确,资源配置最终会达到最优。在传承人的保护和发展问题上,各级政府作为公共文化主要的建设者、优秀传统文化主要的维护者和行政资源的所有者,更要发挥其重要和积极的作用。一方面,政府应该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和保护机制,确保传承人的文化发展权、文化选择权,唤起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性,实现保护与利用的双赢。另一方面,还应积极建立传承人保障制度,以制度建设的方式提供相应的生活待遇和社会待遇,以体现政府在非遗传承中的作用。

同时,我们应加强制度创新,以促进全社会来尊重那些职业地位比较低的群体的工作,并为之提供制度保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湖北省老河口市,为了保护和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派木板年画,当地政府对其传承人陈義文给予了各方面的关注,并将其居住的街道以其命名为“陈義文巷”。显现了政府对非遗传承人的高度肯定,这一定是一种有效的社会引导。

(三)社会层面:社会认同、舆论宣传

“大众传播媒介是社会组织为在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用的各种通讯手段,如广播、电视、报纸、书籍、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通过新闻报道、舆论宣传、知识教育、生活娱乐等方式,为广大社会成员理解和接受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奋斗目标、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等,提供了一个广泛的社会环境条件。”[1]90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大众媒介的渲染和导向作用,借助现代传媒和技术手段,用影视节目的形式发行放映,以音频和视频的形式转载于互联网络,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从而提升其知名度、社会认可和市场需求,也可以推动社会各界对传承人的认可度,提升传承人的社会地位。

同时应建立合理、流畅的利益表达机制,疏通传承人的意见表达渠道,充分重视、给予传承人社会表达的机会,倾听他们的呼声,扩大他们的社会影响。“比如可定期给他们提供专门面向公众的讲述与表演机会,在大型公益文化服务活动中邀请传承人参与,将他们视为地方文化的形象人物等等”。[3]机制和方式的多样性同样可以显现传承人的社会认同,提升他们的社会价值。

(四)主体层面:代内流动、代际流动、层间流动

“正像所有经历过或正在经历过现代化的国家一样,当代中国的社会流动显示,中国越来越趋于开放。与改革前相比,改革后我国社会流动率有了显著的提高:从代际流动率看,改革后比改革前上升了近13个百分点;而从代内流动率上看,向上流动率增长了8个百分点,而向下流动率增长了4个百分点;2001年与I980年相比,代内向上流动率(从前职到现职)从18.7%增加到30.5%。”[4]可见,目前人们流动的可能性也在提高,而我国代内流动、代际流动、层间流动日趋合理化。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言,社会流动的向上流动显然对其传承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换种方式利用好社会流动的功能。

在代内流动(即个人一生中地位的变化)中和在代际流动(即与上一代人或者父母地位的比较)中,要引导个人对非遗有全面的认识,以获得个人对非遗的认可,进而纳入个人职业考虑的范围。在层间流动(即同一层次的不同职业间的地位变化)中,要形成一种流通渠道和准入机制,以打破各职业之间的流动障碍。同时,将现有的刚性结构有效地转化为弹性结构,消除僵化的传承模式,促动传承人的代内流动、代际流动和层间流动。

当前,打破“传男不传女”等制约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不合理行规,促进非遗传承人队伍的延续和壮大是我们亟需实现的目标。在传承中,要积极拓宽传承方式,不仅可以发挥个人的传承作用,同时还可以利用团体的传承力量。同时,政府部门、社会各界都应发挥一定的作用,切实加强“非遗”保护工作人员的培训,大力培养“非遗”后备人才,也可以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帮助老一辈的传承人推荐、引进新一代传承人。

分层结构是一种冲突性的社会结构,它的存在说明了职业的高低和好差之分。在这种社会状况下,人们都倾向于向高层次、评价较好的职业发展,从而致使很多职业都将成为“无人地带”。结合舟山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状况,我们因为需要运用好社会流动的正功能来打破层间的障碍,促进层间流动,缩小在具体职业间的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从各个方面提升和强化职业的地位和影响,引入一些新观念、新思路,不断实践、努力创新,从而缓解当前我国非遗传承人的断层困境。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朱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及法律制度[N/OL].(2008-09-27)[2011-09-21].http://www.npc.gov.cn/npc/xinwen/rdlt/fzjs/2008-09/27/content_1451586.htm.

[3]萧放.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与保护方式的思考[J].文化遗产,2008(1):130.

[4]王春光.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的总体趋势及其政策含义[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8):28-31.

猜你喜欢

流动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流动的光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