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感激发策略

2011-08-15夏伟峰

关键词:创设情境情感

夏伟峰

(廷佐小学,浙江 舟山 316000)

作为具有人文情怀的语文学科承载着几千年人类文明丰富的思想和深厚的情怀,一旦失去了情感,语文就不再是人文学科,语文也就失去了思想和魅力。教学需要激发和培育学生的情感。儿童世界是蕴藏着丰富情感的有待开发的世界,需要教师用情去唤情,需要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激发并满足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需要,从而引起学生学好语文的积极态度。在课堂教学中,情感因素是实现其他教学目标的长效催化剂,也是保证教学目标能够得到认同的基础。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感激发策略作些阐述。

一、情境创设策略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在课堂情境下学习可以使个体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积极的情绪,促进学生的潜能发展。从创设情境入手,让学生觉得学习语文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从而愿意接近语文,喜欢语文。

(一)创设生活情境

生活是教学的源泉,也是学生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学生学习语文离不开生活,在课堂创设必要的生活情境可以连接语文与生活的关系。

如一位青年老师在上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菜园里》一课时,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教室的中间,学生每6人围坐成一个小组,教室的四周摆着许多新鲜蔬菜。上课了,老师乘着学生的兴趣,让同学们离开座位到教室的四周去看一看、摸一摸这些蔬菜,再读一读旁边的小卡片,试着记住它们的名字,读完后把小卡片拿在手里,等到把所有的蔬菜认完了,就回座位。此课中,老师直接将情景生活化,并将教学明显地分成了认识生活与探究生活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景,走入相关认知的园地。当学生们在老师的帮助下,人人都通过自己的努力,知道了这些蔬菜的名字,并读准了字音,认识了它们,欢快的气氛就弥漫了整个教室。第二个层次则是创设了一个相对自主的学习环境。在这里,语文课堂成为了儿童现实生活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增长了知识,更激发了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情感。

(二)创设故事情境

有些课文蕴含着浓厚的情感,学习此类课文时,教师要创设恰当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在故事中去体验课文的情感。

在上《血染的丰碑》一课时,有位老师设计了这样的一段导语:“100多年前,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成了各国列强眼中的肥肉,谁都想来分一杯羹。168年前的今天,就在我们舟山群岛的定海,我守岛官兵已经与敌人进行了四天四夜的拼杀。他们在大雨中滚爬摸打,浑身湿透,筋疲力尽,饥渴难耐……”在庄严的神情、激昂导语的感染下,学生们的神情渐趋严肃起来,学习的情境开始形成,这是学生最佳的学习状态。当学生的心中形成了一道民族精神的丰碑的时候,他们不仅在接受“道”的教育,更主要的是,他们从情境出发,由道至文,强烈的求知渴望使得以下的教学获得了高效。

(三)创设多媒体情境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愉快教学的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的语言贫乏,形式单一,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感到乏味,很难激起其学习兴趣,致使教学效果差。而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绚丽的色彩,迷人的画面,动听的声音,创设与课文有关的情境,更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让语文教学释放出更甘醇的“语文味”。

如在教学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锡林郭勒大草原》时,笔者用图像、音乐、语言营造了一个生动的教学情境:蓝天白云、满眼绿色、野花盛开、牛羊成群的锡林格勒大草原的美景,伴随着悠扬的草原乐曲,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大大增加了对课文的兴趣。当谈到自己印象最深的美景和来到草原的感受时,学生兴致勃勃,思维活跃,主体参与的积极性高涨。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绘画、表演、解说等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有趣的、现实的情境中,对教材内容有更加浓厚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同时在乐学的环境中激发思维的火花。

二、适度评价策略

现代心理学表明,当学生在某种良好的行为出现之后,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形成愉悦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继续向更高层次需要做出积极努力。[1]课堂中,教师一句可能自以为无意性的“评语”,往往会左右学生这一节课的情绪,甚至学习的态度。

(一)评价要充分尊重学生

评价语是一门艺术。每次听名师的课,总感觉是一种全身心的享受。且不说那精心巧妙的课堂设计,当把目光聚焦于他们的课堂评价语时,感受到的是激情背后的那种丰厚的底蕴,那尊重生命、发展生命的崇高理念。真诚、亲切、鼓励的言辞无不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

我们来看一则贾志敏老师的课堂评价。有个学生给“姆”组词时说:“养母”的“母”。学生哗然。可贾老师微笑着示意学生安静下来:“你们别急,他没说错,只是没说完!”接着又转向那位学生,“你说得对的,是‘养母’的‘母’……”学生在贾老师的点拨下顿悟了,连忙说:“是‘养母’的‘母’加上一个女字旁,就是‘保姆’的‘姆’了。”[2]在贾老师不动声色的巧妙引导下,避免了学生出洋相,这样的老师任何一个学生都会打心眼里敬佩的。有时,学生说错了,贾老师会说:“说错是正常的,老师最喜欢说错的孩子。没关系,再说一下!”有时,学生重复了前几个同学的回答,贾老师也不会指责学生没认真听课,笑笑说:“噢!你认为这很重要,再强调了一下,对吗?”这一系列充满爱心、智慧的话—一化解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尴尬,保护了他们的心灵,学生自然会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学习,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二)评价要时刻关注学生

语文课堂是富有人性化的课堂。学生只有在充满关爱之情的氛围中,才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北京特级教师王文丽在上《锡林郭勒草原》时,看到一位女生因为紧张而不敢举手读书,就扶着她的肩膀,轻声地说:“我给你起个头,能读吗?”小女孩说:“能。”于是王老师起了头。小女孩开始小声地读,后来声音越大,越读越流利。待她顺利地读完后,王老师问她:“你现在还紧张吗?”小女孩答道:“不紧张了。”王老师又问:“你知道你在多少人面前读书吗?”“不知道。”“不知道我告诉你吧。你在四千多人面前读书,多不简单啊。回去告诉你爸妈,你敢当着四千多人的面读书。多么了不起,多么自豪,多么骄傲啊!”小女孩的脸上渐渐浮现出了笑容。

课堂上,王老师亲切的语言、热情的期待使学生身心愉悦,思维活跃,积极参与,形成了师生、生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三)评价要换位理解学生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由于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影响颇深,进而直接影响到学习动机,因此,评价应注重情感投入,让学生觉得你是理解他们的,是值得信任和依赖的。

在《燕子》一文教学的尾声,学生正在津津有味地感悟着“正待演奏的曲谱”,笔者忽然听到有学生在轻轻地哼唱着歌曲。我静静地听着,学生也意识到了,开始寻找“罪魁祸首”。那位学生开始局促不安了。我灵机一动,说:“燕子在演奏什么曲子啊?”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那位学生首先唱了起来:“春天在哪里……”,其他学生也纷纷唱出了自己喜欢的歌儿。我顺势评价:“春天感谢你们,小燕子,你们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

面对歌声在课堂上的“突袭”,如果用发怒来制止喧闹,学生也会安静下来,但却会形成一种压抑的气氛,伤害其情感。用“燕子在演奏什么曲子啊?”这个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放到课堂上来,从而使教学预设按计划进行,同时也保护了学生的自尊,使其对这种处理方式心悦诚服。

有一句话这样说:“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虽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虽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学生。”[3]有魅力的课堂评价语,它是滋润学生心灵的甘泉,是教师走进学生心灵家园的金钥匙。在课堂上,教师精彩的评价语言让我们看到学生那一张张阳光般灿烂的笑脸,感受到学生的个性在张扬,情感在喷发。

三、成功体验策略

学习是一项需要全身心投入的活动,不仅需要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多种智力因素积极参与,还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支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获得学习成就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这对帮助学生增强学习自信心,激发学习主动性,进而取得更大进步有着巨大的动力作用。

(一)实施差别化教学

平时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同样正确解答一道题,有些学生会有成就感,而有些可能没有这样的感觉。原因就在不同的学生会因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成就需要。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成就需要,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实施差别化教学。成功的差别化教学,要求教师在清楚了解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方面差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差异,确定高低不同的教学要求,设计难易不同的提问和作业。通过面向全体和针对个别相结合的教学辅导,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一定的进步,都有“我能行”的成功体验。随着这种体验的不断累积,会使学生逐渐进入“读得越好就越喜欢读”的良性循环。

(二)营造竞争性学习氛围

人人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需求,学生也一样。据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入必要的竞争机制,开展适度的竞争性学习,激发和满足学生的争强好胜心,使其获得成就感。竞争性的学习氛围,可以通过教师适度挑战性的提问来营造,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开展诸如课堂纪律的好坏、回答课堂提问的数量质量、作业按时上交及正确率、学科测试成绩、社会实践活动表现等多方面的学习竞争。

(三)提拱适度创新的学习任务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欲望和创新潜力。激发并满足学生的创造欲,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更能使学生在创新体验中获得学习成就感。给学生提供适度创新的学习任务,是激发并满足学生创造欲,培养学习成就感的极好办法。如给学生提供一些需要联系实际、可从不同角度回答的开放性问题;给学生一个命题,让他们通过自己搜集资料、调查研究证明;提供一些身边的事例或重大时事,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加以分析说明等。如果教师能从学生的回答或说明中发掘一些具有新意的成分并加以肯定,无疑会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学习成就感。

(四)利用成就感的“迁移”效应,扬长补短

根据智力多元理论,每个学生既有优势智力,也有劣势智力。如有的学生擅长文体活动、社会交往,而在学习上却显得一般;有些学生则相反。作为教师应当充分发掘学生的优势智力,提供其“扬长”的各种表现机会,由此获得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把“扬长”中获得的积极情绪体验、表现出来的良好意志品质等“迁移”到学习中,使自己在学习上也取得进步,获得成功体验。

四、把握“情点”策略

课堂上,教师、学生的情感必须与文本即作者的情感相一致。作者在文本中的情感有的比较明显,有的比较内隐。但不管怎样,作者都是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情感,必定需要借助一定的写作手法、技巧、结构、方式等手段途径。教师如果善于发现作者独具匠心的妙笔佳构,将非常有助于捕捉作者在文本中的情感信息。这些独具匠心的地方,往往就是文本的情感点,切不可忽视。

(一)于矛盾处挖掘

教材中有许多看似矛盾的地方,其实是作者独具匠心的笔触,用意深刻。如《一夜的工作中》中“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与“内部陈设极其简单”之间的矛盾;《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焦急”与“耐心”的之间的矛盾;《我的战友邱少云》中“我”“不忍看”与“忍不住不看”之间的矛盾,等等。抓住这些“矛盾”,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解读,就可以建构起文本所具有的情感张力。

(二)于空白处体验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文有不言者”。文本、作者的思想情感不仅可以通过字面来表示,也可以隐蔽于文字的“空白”处。有时,“空白”之处的情感甚至分外浓厚,是作者“言不及而情自生”的有意为之的妙笔,其目的就是构成一个巨大的“情感体验场”。在这些空白处,择要地让学生凭借语境展开想象,进行填补,既是对课文思想情感内容的体验与丰富,又是对文本的发展和超越,从中会十分有益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优化语文的整体素养。

(三)于模糊处辨析

这是指在文本解读中容易造成似是而非的地方,并且似乎不会产生阅读的障碍,一不留神,就会从我们的眼皮底下滑过。但是,如果我们注意到了,就可以品出其中的意味和妙处来,成为激发学生情感的不可多得的训练点。

如《一夜的工作中》中,“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今夜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好像没有”到底是增加了分量没有?抓住这一点,让学生仔细研读,当学生于这个“模糊处”读懂——分量是增加了,但仍可以数得清颗数,说明总理平常的时候更少,学生对总理简朴生活作风的敬佩之情就更真、更浓了。

(四)于细节处捕捉

细节的妙处在于“以小见大”、“以微知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敏锐地捕捉文本过程中的细节信息。但如歌德所说,“人们只能认识自己所爱的,爱或激情越强烈越充沛,认识就越深刻越完整”,如果教师自身情感准备不足,难以被美文所陶醉,就难以发现教材的情感细节。

如在教学《劳动的开端》前,我反复研读课本,忽然被文中“母亲含着眼泪,给我打来洗脚水”和“我怕母亲见了我的伤口又要难过,不肯下地洗脚”这两句话深深震撼了。在教学中,我让“贫穷—真爱—坚强”三者互为补充,融成一体,使教学中的情感熏陶相得益彰。

(五)于标点处推敲

推敲标点,有助于学生辨析句子的语气,正确理解文意,有利于引发情感。如巴金先生的《鸟的天堂》中有这样一句:“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是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其中“大的”“小的”“花的”“黑的”之间是并列的词语关系,依照常理应该用顿号,但是巴金先生却用逗号。我们仔细品读,就会发现其中的差别:逗号的停顿时间比顿号略长一点。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朗读中停顿的细微差别,来体味巴金先生看到那些可爱的鸟儿时那种欣喜的情趣来。

总之,教师应以《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基本理念为指导,加强情感教育,使小学语文教学真正成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综合达成的过程,高质量地完成《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培养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升华精神境界”的教学任务。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黄亢美.小学语文课程实施与案例分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于永正.名师课堂经典细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创设情境情感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情感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