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香君走进《桃花扇》的必然性

2011-08-15

飞天 2011年24期
关键词:桃花扇秦淮历史

戴 威

清初剧坛“双璧”之一《桃花扇》是一部历史文化很厚重的古典戏剧,剧中的人和事均有史可依。由《桃花扇》透视出的明清之际历史文化,我们不难发现一位颇具时代精神的奇女子——李香君。经过孔尚任在史实的基础上进行雕琢加工,李香君凭借她在剧中与侯方域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和她那不让须眉的气节,而获得了在文学史上的崇高艺术地位。但是,历史中的李香君只是秦淮地区的一名风月女子,她如何从这样的社会角色逐渐走入文学的视野,是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当时秦淮河畔有一个特殊的娼妓群体,这些女子独具特质,尤其在对人生、爱情和国家的态度方面明显要比其他庸俗烟花女子高出许多,素有“秦淮八艳”的美名。李香君就号称这“秦淮八艳”之首,这不仅说明了她的形象具有相当的代表性,而且还显示出她的命运与秦淮地区的历史文化是分不开的。

反观明清之际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可以知道,秦淮河的娼妓文化之所以兴盛,存在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明代中叶,商业经济繁盛,新兴商帮势力,成为主导明代戏曲走向之重要群体组织。士大夫与商人自身都纷纷对商业予以肯定:如著名思想家王阳明曾言道:“四民异业而同道”,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财计篇中曾反驳世儒“工商为末”之论,并明确提出“工商为本”的命题。世人对商人态度的转变带来了商业的一时繁荣,也造就了游走于大江南北强大的商帮势力。这些商帮对各地的风俗文化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明中叶以后冠绝全国的南京地区娼妓业的盛行便是这种影响的一个缩影。在明清时期,以盐致富之徽商在快速累积财富后,在江南一带极尽奢靡,他们乐于展现雄厚财力以附庸风雅,醉心于酒色享受,例如“扬州瘦马”的风行就是最有力的证据,因为他们对“丰乳肥臀”审美疲劳之后,“瘦马”便应运而生。明中叶以后南京有“秦淮灯船甲天下”之美誉,时人夸为“仙都”,其奢华程度可想而知,这种风气与商帮在此地的驻足乃至当时商业繁荣必然是分不开的。其次,此地有两大地理优势。其一,秦淮地区毗邻扬州,有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因为扬州丰富的佳丽资源世人皆知。其二,与风月场所仅仅一桥之遥隔的是江南文枢的夫子庙,此地坐落着江南贡院。江南贡院是明清江南县、府学考试之地,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这里的流动人口繁杂,且多为文人,为文人妓女之间的爱情故事创造了天然的条件。

由于以上经济文化因素的影响,秦淮地区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娼妓文化。其中,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名士与名妓交往的风行。因此,冒辟疆与董小宛。吴伟业与卞玉京,钱谦益与柳如是,等人之间的故事被人津津乐道,长久不衰。

虽然“在古代中国,名妓名士交往有着久长的历史,据刘师古《妓家风月》,妓与士的结缘,大约始于唐之开科取士。”从晚明开始,这种名士与名妓的互动呈现出明显的新特点,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颇具人文精神的关系”。这个时代的妓女的人格和才艺都广为人们接受,尤其是在江南秦淮地区营造了一种新的士妓文化。此时,名妓与名士之间已形成心灵上的相互慰藉、依存的密切关系。对士人而言,晚明时期党争日盛而使得他们仕途骞涩,帝国已然风雨飘摇而让他们报国无门。

另外,宋元以来理学禁锢渐渐松动也为秦淮地区的文化发展带来契机。这个时期的思想逐步解放,而由于江南秦淮地区商业经济的繁荣,给该地区的士人带来优越的生活,使这种趋势更为轻易地弥漫开去。久被限制的娼妓业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由此进一步催生了江南秦淮地区士妓互动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毋庸置疑的是,这种日益发展的士妓互动文化,特别吸引当时文人的眼球。比如有吴伟业的《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和《圆圆曲》。从某种程度上说,明末清初士子娼妓剧的也是在这样的文化推动下发展而来,孔尚任作为当时代的文人,必将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他选择了李香君与侯方域也恰恰印证了这一点。李香君和侯方域二人的身份迎合了秦淮地区的士妓互动文化,一个是秦淮名妓,蕙质兰心、娇柔多情;一个是复社领袖,风度翩翩、才华横溢。一个名妓一个名士,放在一起本身就具有传奇性。

相对于其他宗教对“彼岸”世界的寄托,儒家一直以来都有一种入世的情怀,那些受到这种儒家情怀感染的文人更加注重对当下世界的人文关怀。作为圣人孔子的第64代孙,孔尚任也必然或多或少地继承了这种关怀。我们可以从以下的两个方面可以看出:

第一,关注时事。作者所处的时代与《桃花扇》故事发生的时间上的契合,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故事属于时事;除此之外孔尚任积极地同前明遗老交流沟通,说明他对时下重大历史事件有很大的关注度。

《桃花扇》故事所反映那段时期社会正经历大变革:明崇祯癸未年三月,李自成进京,崇祯自缢煤山,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中国黄河以北各省陷入大混乱的状态;魏忠贤阉党分子马士英、阮大铖拥立朱由崧为南明弘光皇帝,史称“甲申之变”,直到1645年清军攻陷南京,明朝彻底灭亡。《桃花扇》则是通过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弘光王朝覆亡的前前后后,时间跨度从崇祯癸未年(1643)二月一直到顺治五年(1648)九月。《桃花扇》创作时期大约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始,经三易其稿终成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史实、作者和作品三者之间在时间上都相去不远。

孔尚任于于康熙二十五年命其疏浚黄河海口,借助职务之便,他有机会到扬州、泰州一带接触当地的名士,尤其是前明的遗老遗少,这给他创作历史题材作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袁世硕先生的《孔尚任交游考》考证,孔尚任先后结交的遗民大约有数十人之多,其中不得不提到的是江苏如皋的冒襄(辟疆)。《桃花扇》《侦戏》一出从侧面所写的他和陈贞慧、方以智三人置酒鸡鸣棣下观赏阮大铖的《燕子笺》,且骂且称善,就是实录。可见冒襄对孔尚任的创作有直接影响,另外,冒襄和《桃花扇》的男女主角的原型——侯方域和李香,关系也颇为密切。他们二人结交始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可以断定,冒襄对孔尚任的创作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第二,积极入“事”。孔尚任并不满足于庸俗地重复历史史实,而是积极地在作品中灌注自己的人文关怀,这也是儒家情怀的一种具体表现。

虽然他占有了诸多历史资料,但并没有按照史实记录那段历史,而是在此基础上“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从某种意义上说,《桃花扇》是一部孔尚任借李香君的命运刻意打造的一出悲剧。张燕瑾先生曾这样评价:这部作品追求的是富有哲学性的悲剧目的而不是历史目的,而悲剧的目的远比历史的目的更富有哲学性。因此孔尚任这部历史剧的成功也恰恰在于他并没有取决于历史的真实性,而是为作品中灌注的时代灵魂和作者自身的儒家情怀,这种体现在李香君的角色身上尤为突出。

从李香君与侯方域相遇开始,孔尚任就没有忠于历史史实。他将二人相识安排在崇祯癸未年(1643)三月(《访翠》一出),而由侯方域自己的《壮悔堂文集》的《李姬传》一篇中记载:“雪苑侯生,己卯来金陵,与相识。”己卯年即1639年,也就是说侯李之事本在崇祯己卯年(1639)、庚辰年(1640)间,两者相隔着一段时间,作者有意更改了时间,使得侯李在戏曲中得以拥有不一样的生命轨迹,从而开始了李香君作为文学角色的悲剧命运之旅,也正因如此,成就了《桃花扇》,也成就了李香君在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地位。

猜你喜欢

桃花扇秦淮历史
秦淮:“123”工作法打造有“情怀”的侨务工作
一片相思书不成,桃花扇底系飘零
——对孔尚任《桃花扇》中道具“桃花扇”运用的解读
真假天麻
秦淮看月记
新历史
古典与现代的结合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那把遗失在岁月里的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