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作品中的中英比喻修辞
2011-08-15孟令波
孟令波 滕 飞
亚里士多德曾在《诗学》中说:掌握比喻是最大的一种艺术。比喻是没有别的东西可以取代的。比喻是天才的标志。德国的著名哲学家卡西勒尔认为,比喻是人类语言中最有力的手段,并且认为没有比喻,语言的发展就不可想象。西方著名的分析哲学家阿尔斯顿在语言哲学中也强调比喻的重要性。比喻作为修辞的一种,是一种通过联想,将两个在本质上根本不同的事物的某种相似性特点直接联系、搭挂于一起的修辞策略。无论是英语修辞还是汉语修辞都是表现式语言,它们既遵循语法规则,又不受语法的束缚和局限,二者有很多相似之处。
明喻——抽象事物具体化,复杂事物简单化
首先,明喻simile一词源于拉丁语 similis,意思是:“像”、“好像”。明喻是一种很古老的辞格,常见于散文和韵文。英语中常用的比喻词是质词like和 as。汉语中的比喻词是“好像”、“仿佛”、“宛如”等。明喻的作用在于更鲜明、更简单、更生动地描述本体。可以用简单具体的形象来说明抽象、复杂的事物。明喻不论是口头还是笔头,都可以给人一种明快、简洁的画面感。例如:
He was like a cock who taught the sun had risen to hear him crow.(他像一只报晓的雄鸡)
众所周知,公鸡在太阳升起的时候才报晓,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不需要任何解释。把他比喻成公鸡,这就栩栩如生地描绘出他的性格特点,更有视觉化的效果,一个自大、自负的形象,豁然呈现在读者的眼前。汉语中也有明喻,它通过激发想象,诱发联想的方式使读者洞察本来想象不到的人和事物,从而对人和事达到更深刻的理解。例如:
“快乐就像盐,比马铃薯更能增加蔬菜汤的风味……人生就如调味料,酸、甜、咸、辣各撒一点,汤自然鲜美。好汤就是糅和各种味道而成的。”
快乐和人生是很难用词语描绘出具体含义的词汇,但是用了明喻的手法来写快乐像盐,人生如调味料,这就轻松地把快乐的味道传达给了人们——那就是蔬菜汤的风味;而人生则是糅和各种味道而成的好汤。
此外,我们来对比一下中英的比喻修辞,以《围城》为例,我们来一起分析下中英比喻修辞的差别。如:
“方鸿渐看苏小姐的脸,光洁得像月光泼上去就会滑下来,眼睛里也闪活着月亮。嘴唇上年华洗不去的红色变为滋润的深暗……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留着笑意,像音乐停止在空中袅袅的余音。许多女人会笑得这样甜;但她们的笑容只是面部肌肉软操,仿佛有位教练在喊口令:‘一!’忽然满脸堆笑,‘二!’忽然笑不知去向,只余个空脸,像电影开映前的布幕。”
细剖此段文字,先是运用了明喻,本体是唐小姐笑的时候,喻体是空中袅袅的余音。而此处把视觉上的笑意与听觉上的余音联系在了一起,又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将两种唯美的事物串联起来,真是美不胜收,令人陶醉其中。接着一个“甜”字又从味觉上来丰富笑的内涵。而这种笑不是腻人的芝士蛋糕,而是清新自然的芳草。不像做体操那样,整齐划一,矫揉造作;而是余音绕梁,耐人回味。最后,再次比喻,把笑容消失的脸比为电影开幕前的布幕,实在是生动形象。美国作家兼翻译家珍妮凯丽所翻译的《围城》中,运用了like、as、is、as if等词作为明显的比喻词,但其中有一些词,本身就值得推敲。例如:
“许多女人会笑得这样甜;但她们的笑容只是面部肌肉软操,仿佛有位教练在喊口令:‘一!’忽然满脸堆笑,‘二!’忽然笑不知去向,只余个空脸,像电影开映前的布幕。”此处她翻译成:
Many women can smile just as sweetly, but their smile is only facial muscle calisthenics, as if a drillmaster were barking the order: “one!” and suddenly the whole face would be wreathed in smiles, then “two!” and just as suddenly the smile would vanish, leaving a face as blank as the screen in a movie theater before the movie starts.细细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发号司令的本应是 drillmaster(教练) 而不应是狗的。(barking一词常用于狗叫)可这里为什么非用barking呢?此处barking本身就有个比喻义,比喻像狗那样的声嘶力嚎。如此细细品味,英语比喻修辞的魅力也不次于汉语。
隐喻——文意含蓄化,表达意境化
自从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问世以来,人们就把明喻与隐喻相比较。隐喻中有两个同样的所指范围并列在一起,只是没有明确表达这种相似性的标记。如“x”是“y”,而不是“x”像“y”。这里比喻意义都需要推演才能得到。汉语中习惯称之为暗喻。Metaphor的意思是形象比喻的语言,其使用的字词表述了不同于字词表面意义的事物。即:一件事是用表示另外一件事的词语来描述的,以便使人想到两者之间的相似或者达到类比的目的。例如,The world is a stage.可以直译成:世界是个大舞台。的确,世界这么大,如同舞台般,每时每刻上演着不同的戏。有时人们常说:“人生如戏”,“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就不难理解其含义。
“Good hunting”是生活中常听到的口语表达。当你听到有人对他的朋友说“good hunting”,你或许还不太明白他要表达的含义是什么。因为“good hunting” 在英语中的字面意义是“好好打猎!”而在现实语境中,你应该知道这里使用了隐喻的手法,它表达的意思是鼓励或祝福好友能在追求异性过程中一切顺利。此外还有 “house-hunting”找房子、“job-hunting”找工作、“witch-hunting”等词语。因此 Fowler 曾说到 “ our vocabulary is largely built on metaphor ,we use them, though perhaps not consciously,whenever we speak or write.”(我们所用的词汇大部分建立在隐喻基础上,尽管或许不是有意识地使用隐喻,但我们说话、写作时,经常使用它们。)同样 G.H. Vallins 也同意他的观点,并说到“since metaphor is not only,or chiefly,an ornament but an integral part of language, our use of it is largely unconscious.”(隐喻不仅仅是,或主要是,一种装饰;它也是语言的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我们无意识地大量使用它们。)据此我们不难看出隐喻在英语词汇中的重要的作用。
英语中的隐语通常寓于单词中,也出现在短语和句子里,英语中有很多词源于希腊语和拉丁语,这些词在现代词典中标注的词义往往是它们的隐语意义。例如: Knowledge began to increase as soon as the thoughts of one individual could be communicated to another by means of speech. Then knowledge began to accumulated according to a systematic plan,the trickle became a stream,the stream has now became a torrent.(通过说话的方式,个体的思想可以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同时知识开始增长。然后,知识就有步骤有计划地累积,由涓流变小溪,由小溪变山洪。)这里,began to, became 正如汉语中的“变成”、“成为”,也是隐喻的一个明显标志。但隐藏于句中,须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方能判断出来。在汉语中也有大量的隐喻修辞出现,尤以古诗词显著。例如豆蔻年华指少年的青春年华,源于唐代诗人杜牧的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他用早春二月枝头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来比喻体态轻盈的少女,这一千古妙喻,一直流传至今。
换喻——注重对象的相关性和意义的凝聚性
Metonymy换喻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其意思是:名称的变换。换喻是用一个事物的名称替换与它有连带关系的另一事物的名称。Metonymy 是metaphor 的一种类型, 其区别是Metonymy 的代替词,必须与被代替对象有明确的相关点,强调“代”,metaphor的喻体和本体,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相似点,强调“喻”。可以说,换喻是使用频率仅次于明喻和隐喻的一种常用辞格。不仅能把好几个词的意义凝聚起来,注入一个单词或短语之中, 而且换喻中使用的替代词之间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例如在Lands belong to the crown(普天之下皆王土),国王是一国之主,众所周知,国王的头上带有皇冠,因此,用皇冠代指国王,Lands belong to the crown,如果直译的话就是:所有的土地都属于皇冠的。因此了解了这种换喻手法,我们就可以把此句翻译成:普天之下皆王土。
换喻在英语中有很多词源,有来自于人称的、来自于动物的、来自于职业的以及地理位置等。如人称指代Uncle Same:the United states (山姆大叔指代美国),动物指代British lion: England or the English government (英国或英国政府常用狮子来指代),身体部位指代gray hair: old age (灰白的头发指代老年人),另外还有职业指代,如英语常用the press指新闻记者或从事媒体工作的人。
从上面的例子里,我们不难发现,换喻常简短而又有效地表达了所要指代的具体内容,因此在英语的新闻报道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或读到这类词语。下次当你读报时,或许会对英文报道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提喻——整体与部分交替,追求窥一斑而知全貌的境界
和换喻(Metonymy)不同,提喻(Synecdoche)是部分代替整体,或整体代替部分,较通俗的词代替难理解的词。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和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该人或该事物密切相关的词去代替。提喻与换喻有时易混淆,甚至混如一体,可以把提喻看作是换喻的一种特殊形式。这样易于理解。因为两者的核心所在都是“替代”,不过,换喻中的替代是一物替代另一物,两物间的关系密切;而提喻中的替代, 体现于一体之中,通过替代词想象出被替代词。如I learned it though the lips of my friend(我通过朋友的嘴唇了解了情况),这里嘴唇是替代了朋友说的话这一整体内容,因此汉语直接可以翻译成:我通过朋友了解了情况。
其实,就汉语修辞而言,汉语把metonymy和synecdoche统称为“借代”,例如,不敢越雷池一步。“雷池”本是一地名,此典故出自《晋书·庾亮传》,原文为“吾忧西隅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而如今它用来比喻不敢超过一定的界限,不敢打破固有的规定,成了墨守成规的代名词。再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此处用绿、红两种颜色来指代嫩叶、鲜花。的确,这在视觉上给人以很强的冲击力,使人有很强的画面感。
结束语
英语比喻修辞和汉语比喻修辞一样,并不是那么晦涩难懂。只要我们对修辞手法有系统的、理论上的认识,加之感性上的重复与大量阅读,定能够融会贯通,领悟到其中的玄妙。
明喻能使抽象事物具体化、形象化,能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无论是汉语比喻修辞还是英语比喻修辞,一般都存在本体和喻体,并且都有明显的比喻词出现,这也正是我们判断明喻的有效方法;而隐喻能使文意更含蓄、表达更意境化。尽管没有明显的比喻词出现,但只要细细品味,定能找出本体和喻体的微妙联系;至于英语修辞中的换喻和提喻,我们可以把它们与汉语修辞里的借代相区分、比较。当然比喻修辞除了上述的比喻类型外,在汉语里还有:类喻、对喻、博喻、简喻、合喻等。大量的中、英文文学作品中都有比喻修辞的出现,了解这些比喻修辞,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不同文学作品的意境,才能在翻译工作中做到信、达、雅,才能更好地学习语言、使用语言。
[1]陈望道.修辞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7.122.
[2]胡壮麟,刘世生.西方文体学辞典.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90.
[3]钱钟书.围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94.
[4]吴礼权.传情达意修辞的策略.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4.124.
[5]汪国胜.汉语辞格大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