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压穿刺置入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运用
2011-07-19易凤芝
易凤芝
(湖南湘潭县人民医院,湖南 湘潭 411228)
由于静脉留置针具有柔韧性好的特点,可随血管外形而弯曲,其套管对血管壁的刺激性小,能建立全天静脉通路,可为新生儿及危重儿抢救随时提供用药途径,需要输液时,只需将头皮针插入肝素帽,不会给患儿造成痛苦。抢救患者需用两路输液时,也只需两路液体的头皮针穿刺在肝素帽里。从而避免反复多次静脉穿刺,解决了患儿静脉穿刺的困难,大大地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1],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各项治疗顺利进行,也为抢救患儿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为更好的使用静脉留置针,提高穿刺成功率,湘潭县人民医院探索出一种适合儿科特点的新方法—正压穿刺置管,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5月至2010年11月住院患儿100例。年龄1h~4岁,其中男58例,女42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2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7例,早产儿26例,婴儿腹泻伴脱水20例,新生儿肺炎16例,营养不良3例,过敏性紫癜5例,肾病综合征2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种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材料
除一般静脉输液所需用物外,备B-D22GA或24GA Y型留置针,3M透明贴,5mL注射器1付,生理盐水10mL×1支。
1.3 方法
1.3.1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由同一操作者负责穿刺置管。
1.3.2 穿刺方法
①对照组采用常规穿刺方法,将输液管上的针头取下,和抽好5mL生理盐水的注射器连接,取出留置针与针头连接,排尽空气。选择血管,将穿刺点周围的毛发刮干净,常规消毒直径6~8cm。右手持留置针针柄,以15°~30°的角度直刺静脉,缓慢进针,见回血后,再进针少许。用注射器抽回血,有回血后,左手拇指和食指持Y型接口慢慢将套管送进血管,同时右手拇指、食指持针翼将针芯慢慢退出,送管阻力大时,停止送管,再抽回血,有回血时,取出针芯。用透明粘贴固定。头皮针接输液器,调节输液速度。②实验组采用正压穿刺置管法,前面同对照组。进针速度宜慢[2],以防进针即刺破血管;当进针见回血后边退针芯边送管少许[3],开始送管的速度应大于退针芯的速度,以免针芯退出过快导致送管失败,确定套管针在血管内后,操作者将原握在右手手心的注射器活塞柄顶于右手大鱼际肌上,右手无名指和小指固定注射器的空筒,持续缓慢注射生理盐水,可使穿刺部位的血管充盈,左手拇指、食指持Y型接口慢慢将套管送进血管,同时右手拇指和食指持针翼缓慢退出针芯,针芯退出3~5mm,再抽回血,确认套管完全在血管中后,退针芯的速度加快但送管宜慢,以免损伤血管壁。待套管全部送入血管、血管未见肿胀,抽注射器有回血,再拔出针芯。用透明贴固定留置针,将头皮针接输液器,调节输液速度。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和分析,将资料输入SPSS13.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评价所得的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c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由表1、表2、表3可见,实验组穿刺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平均留置时间、穿刺局部发生渗液渗血、静脉炎、留置针脱出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3.1 正压穿刺置管的作用机制。持续推注盐水施以正压,使穿刺部位的血管充盈,特别是对血管细小、腹泻脱水、发热、进食少、血容量不足、循环差、休克的患者效果更佳,同时借助静脉血管的弹性,扩张血管,使送管顺利,避免盲目送管穿破血管,提高穿刺成功率。
表1 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
表2 两组留置针穿刺局部情况发生率比较
表3 两组留置针穿刺局部情况平均留置时间(天)比较(d, ±s)
表3 两组留置针穿刺局部情况平均留置时间(天)比较(d, ±s)
n 留置时间 t P值实验组 50 4.5±1.32 3.5685 0.0006对照组 50 3.1±2.44
3.2 正压穿刺送管可将套管全部送入血管,避免了以往穿刺置管时送管不彻底而引起的穿刺局部渗液渗血、静脉炎、脱出等弊端。减少了因粘贴松动或小儿肢体摆动,套管脱出血管外,造成穿刺部位肿胀,导致重新穿刺,而且较常规置管手法留置时间长。
3.3 患儿活动度大,不配合,置管前强调将穿刺周围毛发剃干净,选用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避开关节及静脉瓣、易于固定的血管,一般选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及额分支等较粗直血管穿刺,以便加强固定,提高穿刺成功率、延长留置时间。
3.4 正压穿刺置管不仅有效的保护了患儿的血管,减少了反复穿刺造成的感染机会,尤其对肥胖儿及穿刺难度大的患儿,不但减轻患儿痛苦,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并可根据病情需要随时用药,提高了抢救成功率,且小儿可自由玩耍和进食,家长易于接受,改进了护患关系,提高了家属的满意度。
[1]殷磊.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70.
[2]甄毅贞,陈泽红,黄美清.小儿浅静脉留置针穿刺失败原因分析及对策[J].实用医学杂志,2002,18(3):337.
[3]张晓静.国内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2,18(3):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