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经远取动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2011-06-04孙远征马彤艳

上海针灸杂志 2011年1期
关键词:肩手中风针刺

孙远征,马彤艳



循经远取动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孙远征,马彤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哈尔滨 150001)

观察循经远取动法治疗中风后1期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效果。将60例脑卒中后SH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循经远取动法,对照组采用传统肩三针治疗,两组治疗后进行疗效评定和VAS及FMA评估。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治疗组治疗后VAS及FM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循经远取动法治疗中风后1期肩手综合征疗效优于肩三针治疗。

针刺;肩手综合征;循经取穴;中风后遗症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是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RSD)的一种临床表现形式,其一般发生在发病后的3个月内,发生率为12.5%~70.0%[1],严重影响患者患肢功能恢复。循经远取动法是根据经脉循行与病变部位的关系采用循经远取并同时配合活动患侧肢体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近年来,笔者通过此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30例,并与传统肩三针治疗30例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为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针灸二病房患者,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其中男39例,女21例,头颅CT或MRI提示缺血或出血性病灶,年龄35~80岁,病程14~80 d,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进行治疗。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5年《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脑梗死的诊断标准。肩手综合征临床诊断主要指脑血管病患者在恢复期患手突然浮肿、疼痛及患侧肩疼痛,并使手的运动功能受限。肩手综合征分期标准[2]分为3期,1期为患侧肩部疼痛并活动受限,同侧手腕及手指出现红、肿、热、痛、血流增加等血管运动性反应,有时出现肩手自发痛。手指呈伸展位,屈曲受限,被动屈曲可引起剧痛。2期为肩、手肿胀和自发痛消失,皮肤和手指肌群明显萎缩。手指关节活动度受限日益加重。3期为手部皮肤、肌肉萎缩显著,手指完全挛缩,X线摄片可见广泛骨质疏松征,损害不可逆转。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分型标准[3],即以肩前疼痛为主,后伸疼痛加剧者属太阴经症;以肩外侧肩髃、肩髎穴处疼痛为主,三角肌压痛,外展疼痛加剧者属阳明、少阳经症;以肩后肩贞、臑俞穴疼痛为主,肩内收时疼痛加剧者属太阳经症。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西医脑梗死诊断标准;②符合中医中风病诊断标准;③病程在发病3个月内;④临床诊断为肩手综合征1期患者;⑤年龄为35~80岁。

1.4 排除标准

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②伴有失语或痴呆者;③经检查证实由于脑肿瘤、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卒中患者,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疾病及骨关节病、精神病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手太阴症取本经鱼际穴;手阳明症取本经合谷穴;手少阳症取本经中渚穴;手太阳症取本经后溪穴;混合型根据疼痛部位,兼取上述有关经上的腧穴。穴位定位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取穴。针刺部位常规消毒,选用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出品的华佗牌无菌针灸针0.32 mm×40 mm一次性毫针,采取平补平泻法,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同时配合术者活动患侧上肢,使患者在能承受范围内进行肩关节的展收、屈伸、旋前、旋后,肘关节的屈伸、旋前、旋后,腕关节的屈伸。每星期治疗6次,共治疗21 d。

2.2 对照组

针刺取“肩三针”(肩前、肩髃、肩贞)[3],留针30 min。每星期治疗6次,共治疗21 d。

2.3 观察指标

患肢肩关节疼痛程度,应用目测类比评分法 (visual scale,VAS)记录有无疼痛及程度,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剧痛,1~9分表示轻重程度。应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FMA)[4]进行上肢功能评定。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5]

显效 关节水肿、疼痛消失,活动功能无明显受限,手部小肌肉无萎缩。

有效 关节水肿基本消失,疼痛基本缓解,关节活动轻度受限,手部小肌肉萎缩不明显。

无效 患者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关节活动功能明显受限。

3.2 统计学方法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1可见,治疗组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9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提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1)<0.05

3.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FMA评分比较

由表2可见,治疗组治疗前VAS、FM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VAS、FMA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治疗组治疗后VAS、FM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提示治疗组改善VAS、FMA评分优于对照组。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FMA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0.05;与对照组比较2)<0.05

4 讨论

关于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方法临床多有报道[6-8],本研究中所采用的循经远取动法是根据经脉循行与疼痛部位的关系采用远端取穴并同时配合肢体活动的方法。此法体现了经穴的远端作用,即“经络所通,主治所及”。本研究选用鱼际、合谷、后溪、中渚为寻经远取穴位。中渚和后溪分别为手少阳三焦和手太阳小肠经之输穴,《难经·六十八难》:“输主体重节痛”,而手太阴肺经输穴太渊在腕部,影响动法的实施,结合临床实际应用,选用本经荥穴鱼际,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现代研究表明针刺合谷穴可使延脑的中缝大核神经元放电增加,镇痛效果显著。配合动法的意义在于传统的刺法重视局部穴位的应用,留针时间久,患者长时间保持一种体位,妨碍局部气血流通,针刺后常有疼痛加重,影响疾病恢复,我们选用寻经远取动法不仅利用经穴的远端作用,而且利用针刺的即刻止痛效应[9,10],使患者在无痛或少痛的情况下进行肢体活动,从而加大患肢关节的活动功能,进一步加快患肢功能恢复。有关研究表明,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患者,其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将受到严重影响,增加致残率,而SHS的恢复具有显著的实效性,超过3个月则很难恢复,由此,肩手综合征的早期诊断治疗十分重要。本研究选择1期SHS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目的在于摸索早期有效的方法,提高SHS治疗疗效,降低致残率。本观察结果表明,寻经远取动法在治疗中风后1期肩手综合征疗效优于肩三针,可明显减轻水肿、疼痛,改善上肢运动功能,而且操作简单,取穴方便。

[1] 南登昆.康复医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杜,2004:208.

[2] 于兑生,恽晓平.运动疗法与作业疗法[M].第1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485.

[3] 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第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203.

[4] Fugl-Meyer AR, Jaasko L, Leyman I. The post-stroke hemiplegic patient[J]. Scand J Rehabil Med, 1975,7:13-31.

[5] 王茂斌.偏瘫的现代评价和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226 -231.

[6] 程小平.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针刺康复治疗[J].上海针灸杂志, 2007,26(6):24.

[7] 朱芬,陈尚杰,查思想,等.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5):272-273.

[8] WEI Xiang-yang.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Electroacupuncture Trea- tment of Shoulder-Hand Syndrome in Apoplectic Hemiplegia[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06,4(6):347-349.

[9] 梁宜.5-羟色胺痛觉调制与针灸镇痛相关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 2009,28(8):492-495.

[10] 李连洁.针灸治疗疼痛病证的临床探索[J].光明中医,2009,24 (9):1738-1739.

Observation on Post-stroke Shoulder-hand Syndrome of Early Stage Treated by Acupuncture at Distal Acupoints plus Exercise

-,-.

,150001,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acupuncture at distal acupoints along meridians combined with exercise on early stage shoulder-hand syndrome (SHS) after stroke.Sixty post-stroke SHS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into a treatment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30 cases in each.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intervened by acupuncture at distal acupoints along meridians plus exercise; the control group was dealt with acupuncture at conventional triple-shoulder acupoints.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VAS, and FMA were evaluated after intervention.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6.7% in the treatment group versus 90.0%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0.05). The comparison of VAS and FMA also showed a marked difference (<0.05).Acupuncture at distal acupoints along meridians plus exercise is superior to acupuncture at conventional triple-shoulder acupoints in managing early stage SHS after stroke.

Acupuncture; Shoulder-hand syndrome; Acupuncture at distal acupoints along meridians; Post-stroke syndrome

1005-0957(2011)01-0017-03

R246.6

A

10.3969/j.issn.1005-0957.2011.01.017

2010-08-11

孙远征(1957 -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肩手中风针刺
谈针刺“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脑卒中并发肩手综合征实施康复护理的价值评定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三联护理在脑卒中中年患者肩手综合征预防中的应用研究
海桐皮汤配合康复训练防治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效果观察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