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治疗体癣、股癣疗效分析

2011-05-28林世庄

关键词:酮康唑变化率乳膏

林世庄

(浙江省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温岭 317500)

2009年10月—2010年12月,笔者采用萘替芬酮康唑乳膏(重庆华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治疗体股癣65例,与硝酸咪康唑软膏(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为对照,结果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收集门诊浅部真菌病130例,本人同意参加临床观察,遵守医嘱。经临床确诊真菌镜检及培养阳性[1],其中体癣85例(培养出红色毛癣菌47例,须癣毛癣菌23例,犬小孢子菌15例),股癣45例(培养出红色毛癣菌28例,须癣毛癣菌17例)。130例中男81例,女49例,年龄16~70 岁[平均(32.23±12.32)岁],病程 1 个月~20 年[平均(3.24±2.31)年],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两组,A组65例为治疗组,B组65例为对照组。两组在性别比例、年龄、病程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排除标准:已知对试验药、对照药及其中任何相关成分具有过敏史者;3个月内系统性用过抗真菌药物者;2周内用过局部抗真菌药物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外用萘替芬酮康唑乳膏,对照组外用硝酸咪康唑软膏,早晚各1次,疗程均为2周。在停药时及停药2周后均复诊1次,同一患者由同一医师全程观察和评分。

1.3 疗效判定标准 将红斑、丘疹、水疱、浸渍糜烂、鳞屑和瘙痒等按轻重程度分四个等级观察,即 0(无)、1(轻)、2(中)、3(重)计分,所有患者在治疗前、用药2周、停药2周后分别进行真菌学检查和症状评分。计算症状和体征总积分(total symptom score,TSS)差值(治疗前TSS-治疗后TSS)及TSS变化率(TSS差值/治疗前TSS),根据TSS变化率进行四级评定[2]。痊愈:TSS变化率=100%,真菌直接镜检及培养阴性。显效:100%>TSS变化率≥60%,真菌直接镜检及培养阴性。好转:60%>TSS变化率≥30%,真菌直接镜检及培养阴性;TSS变化率≥30%,真菌直接镜检和/或培养阳性。无效:TSS变化率<30%,真菌直接镜检和/或培养阳性。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5.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治疗组治疗2周后,脱失3例,停药2周后,脱失4例。对照组停药2周后,脱失9例。治疗2周后及停药2周后,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92,P<0.01;χ2=5.906,P<0.05)。见表 1。

2.2 真菌学疗效评价 治疗组治疗2周后56例真菌学培养阴性,6例培养阳性(培养出红色毛癣均4例,须癣毛癣菌2例),真菌清除率为90.32%。停药2周后50例培养阴性,8例培养阳性,其中复发2例(培养出红色毛癣菌6例,须癣毛癣菌2例),真菌清除率为86.21%。对照组治疗2周后51例真菌学培养阴性,14例培养阳性(培养均为红色毛癣菌10例,须癣毛癣菌4例),清除率为78.46%。停药2周后38例培养阴性,18例培养阳性(培养出红色毛癣菌11例,须癣毛癣菌7例),其中复发4例,真菌清除率为76.92%。两组真菌清除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的真菌清除率没有明显差异(χ2=1.862,P>0.05),停药2周后两组的真菌清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49,P<0.05)。由于复发例数较少,未作统计处理。

表1 两组患者在停药时和停药2周后的疗效比较 例(%)

2.3 不良反应 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治疗组2例及对照组3例自述出现轻微灼热感,均在2d时间内消失,自述均可忍受。

3 讨论

体癣、股癣主要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在夏季发病率高。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是由1%盐酸萘替芬和0.25%酮康唑组成的复方制剂,其中盐酸萘替芬属于丙烯胺类抗真菌药物,其作用靶位是角鲨烯环氧化酶,抑制角鲨烯转化为角鲨烯环氧化物,最终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同醇的生物合成而起杀菌作用[3],而酮康唑属于咪唑类抗真菌药物,作用于羊毛类固醇的C-14去甲基化酶,抑制羊毛类固醇向14去甲基羊毛类固醇的转化,从而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使膜结构破坏从而抑制真菌的生长。萘替芬酮康唑乳膏联合使用丙烯胺与咪唑类药物,具有协同作用,拓宽了抗菌谱,增强了杀菌活性,临床疗效显著。体外实验也证明丙烯胺类药物与咪唑类药物联合使用具有协同作用[4,5]。该药治疗2周后及停药2周后有效率都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复发的例数要少于对照组,显示了该药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1] 李春阳.体癣和股癣[A].见张学军主编.皮肤性病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0-81.

[2] 王美娜,金玲,柴宝,等.1%环吡酮治疗浅部真菌病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1,34(3):246.

[3] 陆敏蓉.萘替芬的临床和药理研究[J].上海医药,2000,21(2):33-34.

[4] 张正华,刘维达.抗真菌药物的协同作用[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1,27(4):195-198.

[5] Ryder NS,Favre B.Antifungal activity and mechanism of action of terbinafine[J].Rev Contemp Pharmcother,1997,8:275-288.

猜你喜欢

酮康唑变化率乳膏
疤痕止痒软化乳膏在瘢痕治疗中的临床观察
基于电流变化率的交流滤波器失谐元件在线辨识方法
卤米松乳膏联合维生素E乳膏治疗神经性皮炎的疗效分析
例谈中考题中的变化率问题
温通活血乳膏对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TNF-α、IL-6、NF-κB表达的影响
酮康唑单独及联合克霉唑栓治疗老年念球菌性阴道炎的效果对比
相位差变化率的快速高精度测量及精度分析
UPLC法测定酮康唑制剂中酮康唑的含量
是巧合还是规律?
氯霉素氧化锌乳膏的制备及质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