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二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观察①
2011-05-16
(吉安县北源卫生院 江西吉安 343132)
过去的20年,腹腔镜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现在几乎应用于各个外科领域。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切口小、住院天数短等优点,但仍存在着戳口感染、裂开、切口病等并发症的风险,且腹壁仍然遗留有一定的手术瘫痕。随着人们对手术要求的提高,青年女性特别是有特殊职业要求的患者希望尽可能减少切口数量。对这部分患者进行手术除了要保证手术安全外,切口大小和切口愈合后疤痕情况直接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二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最大程度地满足患者对美观的需求,对增加患者在职业生涯和社会活动中的自信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二孔法由于手术径路和辅助器械的减少,增加了操作难度,同时又需要特殊的腔镜器械,造成医疗成本的增加,使其使用受到限制。本文使用改良二孔法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采用现有常规的腹腔镜器械和技术节省了医疗成本,能够在临床的推广使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尊重患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前提下,对某院收治的70例要进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进行分组手术,38例进行三孔法腹腔镜切除术,32例进行改良二孔法腹腔镜切除术。二孔法组患者急性胆囊结石22例,慢性胆囊结石10例,胆囊息肉样病变6例;三孔法组急性胆囊结石24例,慢性胆囊结石9例,胆囊息肉样病变5例。
1.2 手术方法
改良二孔法:于脐部右上象限处作一约1cm的弧形切口,先用气腹针穿刺,建立气腹,从该切口置入腹腔镜,观察腹腔内肝脏、胃肠等情况。于剑突下3~5cm,中线内约0.5cm处作一平行肋弓的斜形切口15~20mm,从该切口的右侧端置入10mm鞘管作主操作孔,另于该切口的另一端置入5mm鞘管,置入抓钳。术者控制抓钳及操作孔,由剑突下切孔取出胆囊。
三孔法:于脐部右上象限处作一约1cm的弧形切口,先用气腹针穿刺,建立气腹,从该切口置入腹腔镜,观察腹腔内肝脏、胃肠等情况。分别于剑突下3~5cm、中线内约0.5cm处以及锁骨中线上、肋缘下2cm处作两个切口,从剑突下切口置入10mm鞘管作主操作孔,另于肋缘下切口置入5mm鞘管,置入抓钳。术者控制抓钳及操作孔,由剑突下切孔取出胆囊。
1.3 观察指标
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
2 结果
所有病例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无并发症发生,无中转开腹的病例。如表1所示。
表1 二孔法与三孔法LC临床指标(±s)
表1 二孔法与三孔法LC临床指标(±s)
组别 手术时间(min)出血量(mL)术后下床活动时间(h)术后住院天数(d)二孔法(32)28.7±8.7 22.3±3.6 11.2±3.9 3.2±0.9三孔法(38)26.5±6.5 21.2±4.3 12.1±3.6 3.1±0.7 P>0.05 >0.05 >0.05 >0.05
三孔法的平均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都优于改良二孔法,但二者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改良二孔法组病人术后平均下床活动时间、平均术后住院时间都优于三孔法组,不过在统计学分析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
2组病例均有随访,随访3~10个月,平均6个月,无腹痛和黄疸,饮食正常,化验肝功正常。B超示肝及胆总管无异常,肝下无包裹性积液。
3 讨论
随着现代人的生活条件改善,大量高饱和脂肪及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糖尿病等内分泌系统疾病的增多,胆囊结石和胆囊息肉样病变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据统计,目前我国胆囊结石发病率已经达到10%以上,胆囊息肉样病变亦达3.38%左右。胆囊切除术去除了“结石”和胆囊息肉的温床,彻底根治了胆囊结石和胆囊息肉,是目前治疗这类疾病的最佳选择。
腹腔镜经过20多年的发展,随着外科医生经验的不断积累、手术技巧的不断提高以及相关设备器械的完善更新,腹腔镜腹壁戳孔已由经典的四孔发展到了三孔。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尝试在三孔法腹腔镜基础上进一步改进而实施二孔法腹腔镜。改良二孔法LC保留了标准腹腔镜手术具有的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等优点,又比标准的三孔法腹腔镜手术减少一个戳孔,能更好的满足患者对微创的要求。
4 结语
改良二孔法LC是在经典三孔法LC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熟练三孔法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病例开展二孔法LC是安全、有效的,其既保留了标准腹腔镜手术具有的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等优点,又比常规三孔法LC更具微创性,减少了患者的创伤,可最大程度满足患者对手术微创的要求。改良二孔法LC可以使有一定腹腔镜手术基础但缺少特殊腹腔镜器械的外科医师迅速开展此类手术,易于在广大基层医院的推广使用。
[1]何力,段明科,兰峻斌.二孔与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对比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11).
[2]金鑫,刘瑜.普通腹腔镜两孔法胆囊切除术157例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