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右侧成角狭窄的头臂静脉植入心脏起搏器一例
2021-02-06黄晶一李晋新
黄晶一 李晋新
1 临床资料患者女,73岁,因“人工起搏器植入术后5年,电池耗竭10 d”于2017年7月4日入住广东省中医院心律失常诊疗中心。患者2012年因“头晕3 d,晕厥1次”于外院就诊,诊断为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经右侧锁骨下静脉通路行人工心脏起搏器(DDD)植入术,术后症状消失,起搏器工作良好。10 d前患者行起搏器程控时发现起搏器心室阈值>5 V,遂至本院行起搏器更换术。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3级,极高危)、2型糖尿病病史、左侧丘脑脑梗死病史。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5 ℃,脉搏60次/min,呼吸频率19次/min,血压149/68 mmHg(1 mmHg=0.133 kPa)。患者神志清;两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肺呼吸活动度一致,触觉语颤正常,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前区无膨隆和抬举样搏动,无震颤,无心包摩擦感,心界无扩大,心率60次/min,律齐,各瓣膜区听诊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心电图检查结果:心室起搏心律。
完善术前准备后,于2017年7月5日将患者送至心脏导管介入室行起搏器更换术。常规消毒,铺巾,先经右侧股静脉植入临时起搏器,后于右侧锁骨下2 cm处开3~4 cm切口,切开囊袋,分离并取出原起搏器。使用起搏分析仪(美敦力 5318,美国美敦力公司)测试原心房、心室电极参数:心房电极阈值<0.8 V,电阻抗550 Ω;心室电极阈值>5 V,电阻抗>1 000 Ω,故予更换原心室电极。行右侧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的导引钢丝顺利到达下腔静脉,沿钢丝送入7 F经皮下电极传送鞘管系统(美敦力6207-S1,美国美敦力公司),送入过程中感阻力较大,在X线透视下扭转鞘管后顺利置入,拔出导引钢丝和扩张器后送入新起搏电极导线(美敦力5076,美国美敦力公司),送入过程中新起搏电极导线不能通过右侧头臂静脉,在X线透视下发现电极传送鞘管打折成直角状(图1A),反复尝试不能松开打折部位。遂退出新起搏电极导线,送入导引钢丝后顺利通过打折处到达下腔静脉,退出7 F电极传送鞘管,沿导引钢丝送入8 F可撕开鞘管(圣犹达医疗 405112,美国圣犹达医疗公司),在X线透视下扭转鞘管通过狭窄处,但退出导引钢丝和扩张器后发现鞘管依然打折(图1B),新起搏电极导线仍无法通过(图1C)。考虑患者既往已植入2根起搏电极导线且头臂静脉局部狭窄,鞘管退出导引钢丝和扩张器后因支撑力不足而打折,故将7 F电极传送鞘管整体插入9 F血管鞘(日本泰尔茂株式会社),后在X线透视下沿导引钢丝通过狭窄处,退出导引钢丝和7 F电极传送鞘管扩张器后迅速送入新起搏电极导线,此时新起搏电极导线顺利通过狭窄处到达下腔静脉。调整新起搏电极导线至右心室间隔部并固定,测试满意后缓慢退出并撕开7 F电极传送鞘管,并缓慢退出9 F血管鞘至体外,小心剪开起搏电极导线固定翼以备用,此时9 F血管鞘从起搏电极导线尾端完全退出,将剪开的固定翼重新套入新起搏电极导线并缝合固定。将原心房起搏电极导线和新心室起搏电极导线与新起搏器(美敦力 Adapta ADDRL1,美国美敦力公司)连接(图1D),将原心室起搏电极导线包埋后逐层缝合,局部加压包扎,患者安返病房,术后程控结果满意。
A 7 F电极传送鞘管打折 B 8 F可撕开鞘管打折 C 新起搏电极导线无法通过 D 成功植入新起搏电极导线图1 X线透视下经右侧头臂静脉植入新起搏器电极导线过程
2 讨 论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总的静脉阻塞率可达23%~45%[1-3]。本例患者起搏器电池耗竭,具有起搏器更换指征,其既往右侧静脉通路内已存在2条起搏电极导线,加之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上腔静脉通路易形成较大夹角,造成狭窄,导致鞘管置入时打折,使新起搏电极导线难以通过。研究[4-5]结果显示,解决静脉狭窄的方法包括上腔静脉成形术或手术改变血管入路,但这些均会致使患者因二次手术造成创伤, 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同时, 更换长鞘管并不能有效解决局部静脉成角狭窄的问题。一方面,鞘管壁的抗折性并未增强;另一方面,可因鞘管长度致使力矩增大,增加鞘管打折率。术者对本病例采用9 F血管鞘套联合7 F电极传送鞘管,增加了管壁的支撑力和抗折性,成功植入新起搏电极导线,避免了因对侧重新行起搏器植入术可能造成的创伤。然而,目前具有良好通过性、抗折性的电极导线传送鞘管尚未在临床普及,故特报道本病例,以引起临床医师和科研支撑行业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