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豚汤治疗小儿发热63例
2011-05-07刘帅
刘帅
(陕西中医学院2009级研究生 咸阳712046)
发热在儿科临床中颇为常见,根据发热的类型一般可分为外感型和胃肠积滞型。通过对我科2009~2010诊治的125例发热、便秘患儿进行观察,发现中医药对此症状疗效确切、显著。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治 疗组63例患儿中,男36例,女27例;年龄6个月~4年;患病就诊时间最短者20 min,最长者反复低热2个月余;伴流涕、纳呆、心烦易躁、哭闹不安;经中医辨证为单纯外感发热、双侧扁桃体肿大39例,大便不畅、胃肠积滞型发热24例;本组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症状。对照组62例,男35例,女27例;年龄6个月~4年;患病就诊时间最短者20 min,最长者反复低热2个月余;伴流涕、纳呆、心烦易躁、哭闹不安;经中医辨证为单纯外感发热、双侧扁桃体肿大34例,大便不畅、胃肠积滞型发热28例;本组患儿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症状。
1.2 治疗方法 治 疗组内服中药奔豚汤[1]化裁。基本方:当归 7 g、川芎 9 g、黄芩 6 g、白芍 6 g、制半夏3 g、生甘草6 g、葛根12 g、柴胡12 g。患儿外感和积滞发热常易伴双侧扁桃体肿大,舌红,尿赤,便干,辨证时应具体调整,可酌加桔梗、玄参、麦冬、生地。若小儿络脉紫红,多属里热,基本方中加枳实、制大黄、肉苁蓉、草果。我院中药房煎药20~60 mL/袋,1剂/d,早晚各喂服1次。临床用药注意事项:阴虚发热者禁用;若患儿络脉鲜红,方中不可妄加枳实、大黄、肉苁蓉、草果之属,以免引起表邪入里而发生变证。对照组口服扑尔敏,根据体重折算具体服用量。两组均以1周为1个疗程。
1.3 统计学处理 采 用SPSS11.5统计处理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描述,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疗效观察
2.1 疗效标准 观 察临床综合疗效、症状疗效。采用症状计分评分法,根据单纯外感发热、大便干结、双侧扁桃体肿大、胃肠积滞型发热的不同程度分等级计分,分无、轻、中、重四个等级,分别记 0、3、6、9分。根据《中药新药发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制定疗效评价标准: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发热明显好转达轻度。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减轻。无效:达不到上述有效标准,或恶化。
2.2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治疗组总有效率87.3%,对照组总有效率64.5%,经χ2检验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3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S) 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S) 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0.05。
治疗组 对照组症状 n 治疗前 治疗后 n 治疗前 治疗后哭闹烦躁 50 4.46±1.87 1.50±1.81△▲ 49 4.39±2.13 2.63±2.18△双侧扁桃体肿大53 5.12±2.43 1.93±1.08△▲ 55 5.16±2.29 3.16±2.24△便秘 43 2.07±1.76 1.32±1.45△ 44 2.18±2.00 1.42±1.92△纳呆 39 3.78±2.13 1.32±1.89 △▲ 36 3.82±2.32 2.17±2.11
3 讨论
奔豚汤用于因外感或积滞而引起的不同程度的高热或低热,当归、川芎活血养血调肝,黄芩消火平肝,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制半夏和胃降逆,柴胡疏肝理气,配葛根共奏清热之功。诸药在临证时应根据患儿病因病机之不同及其症状特点灵活配伍使用,使表邪得以从汗而解,或使里热从下而出。小儿属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发病容易,传变迅速,只要辨证精准,药不在多,随拨随应,常轻剂而取效。小儿肝常有余而脾常不足,生活起居及饮食稍有不慎,极易引起外邪侵袭,引发高热,若饮食不洁或饮食不节,则极易宿食停滞,郁而化热,导致积滞发热。方中加枳实、大黄、肉苁蓉、草果,即取表里双解之意。奔豚汤在长期临证中用于小儿发热疾病,疗程短,疗效显著而可靠稳定,具有简、效、廉而受到广大患儿家长一致好评与肯定。
[1]黄仰模.金匮要略讲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35
[2]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中药新药发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287-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