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歌唱心理状态与生理状态的相互关系

2011-04-11王蔚骅

关键词:歌唱者演唱者生理

王蔚骅,吴 君

(莆田学院艺术系 福建 莆田 351100;湖南省蓝山县新圩学校,湖南 蓝山 425800)

歌唱生理是指人在歌唱时与歌唱相关的发声器官(口、咽、喉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语言器官)在大脑的控制下相互协调运作而发声的生理过程(包括歌唱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吐字等)。当西洋美声唱法传入中国后,许多歌唱家、声乐教育家都主要以歌唱生理学为教学手段,较少提及歌唱心理状态对歌唱技能、技巧的支配作用。表面上看,歌唱发声是一种生理运动的结果,实际上,它更是一种心理运动。歌唱心理就是人在唱歌时需要的一种心理状态,受人的大脑与高级神经系统对发声器官的协调控制来实现的,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过程,它需要建立在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的默契配合的基础之上。如德瑞夫在谈到吸气讲求自然时便强调了歌唱心理的重要性:“歌唱者的目标是唱歌不是呼吸。过分注意于呼吸的机能,就分散了歌唱者对发声的注意力,而这是需要思想和耳朵不停地加以留心的。”[1]当下诸多声乐教育家如邹长海、徐行效、王茹湘等也开始涉足声乐的心理领域。也就是说,在声乐演唱中,歌唱生理与歌唱心理应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这样才能产生积极、健康、动听的歌声。

一、歌唱的心理状态与生理状态的相互制约

歌唱是一种相当复杂的心理过程。实验心理学和生理解剖学的大量实验证明,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受到大脑皮层对各神经中枢的控制来实现的。歌唱就是通过大脑皮层对演唱器官(发声器官、呼吸器官、共鸣器官等)多种动作的相互配合的控制来实现的。众所周知,歌唱器官的生理状态是不稳定的,这是因为受到神经中枢系统的控制和心理因素的影响。演唱者在其演唱过程中的一些心理活动,如歌唱的欲望、情感、表现力、记忆、思维、信心或者兴奋、紧张、放松、沉着、松弛、惧怕等等,将会一直伴随在整个歌唱的过程,并且制约着整个歌唱水平的发挥。

(一)歌唱心理状态对生理状态的制约

演唱过程中,心理状态对生理状态制约较为常见。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班尼亚米诺·基利对此曾有过精辟的阐述:“从一个母音过渡到下一个母音,重要的是要从思想上去做。从这种意义上说,不应该企图通过生理上的努力直接去做。我并不老想着生理因素而主要考虑心理的做形和母音到母音的内部逐变与并入。当思想的根据是正确的时候,生理部分就会以同样的准确性相应正确地反应和调节它们自己。我,首先是,在思想上建立我的歌唱。”[2]不言而喻,在声乐演唱中,心理状态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生理状态的积极建构乃至整个演唱的成功进行。具体地说,歌唱心理状态对歌唱生理状态的制约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歌唱者因对自己的声乐技巧不自信而造成心理上的思想负担,故歌唱状态的平衡点受到干扰,心理上容易出现歌唱紧张,在生理上一般表现为心跳加速、气息上浮、手脚发虚、声嘶力竭。这样势必影响演唱者歌唱水平的发挥。因此,只有技艺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时,心理负担自然而然地就会减轻,紧张心理才会减弱,从而达到歌唱生理与心理的平衡状态,即最佳的歌唱状态。但声乐技巧的掌握是要经过一个相当长时期严格科学的训练,是不断坚持刻苦练习并不断摸索与积累的过程。

其次是因准备工作不充分而形成心理负担。如果一个演唱者在演唱前对自己所要演唱的曲目,准备得还不够充分,那么在登台前,心理上压力就会增大,思想负担变重,害怕在台上出错,生理上表现为脑子空白、容易忘词、跟不上节奏等现象。歌唱者“情绪紧张,心慌、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同时导致全身肌肉紧张,手忙脚乱,四肢发抖,手势、姿态与声音失去协调性,本来不需要手势辅助的地方,却做出了动作,需要手势的时候,又做不出手势;又因面部肌肉紧张导致目光呆滞,难以传神,难以表达喜悦、激昂、悲愤、痛苦等特殊感情。”[3]

再次是患得患失的心态。对一个演唱者来说,在上台前需要保持一个什么样的心态,也是很重要的。许多演唱者心态不平和,总是会担心这次唱咂了后果会怎样啊、这次演唱非要怎样啊、绝对不能怎样啊等等这些。其实当你心理上出现这种患得患失心态的同时,生理上也表现出相应的心跳加快、手脚发虚等反应,那么演唱结果不一定就是你想要的,甚至是相反的。当一个演唱者要准备登台演唱时,这时候心里还在想着台下有那么多的行家在听,要是唱砸了那以后还怎么在歌唱界立足等等之类的话,那么这种心态就无形中给自己造成了心理上的压力,从而制约着歌唱水平的发挥。

最后是性格的差异。性格是一个人比较相对稳定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一般的有外向型性格和内向型性格。外向型性格的人行为特点大多比较活泼、好动,反应灵活,性格开朗,个性也较张扬,在生理上称多血质,这种性格的演唱者,一般不容易“怯场”,就算有也影响不大。而内向型的演唱者则比较安静、孤僻、胆小与害羞,更重视内心活动,他们对害怕遭受打击和恐惧失败的反应要比外向型性格的人更为敏感,在生理上称黏液质,那么像这样内向型性格的演唱者就相对容易“怯场”,从而影响歌唱水平的发挥。

除上述一些主观的因素以外,还有一些客观因素,如天气的突变、演出地点的改变或是碟片的突然卡带等都将会导致演唱者紧张心理的出现,从而在歌唱生理上表现出手忙脚乱、突冒冷汗等现象而影响歌唱水平的发挥。这就需要演唱者要有一个较强的适应能力与临场应变能力了。毕竟,歌唱主体在感知音乐作品的同时,还要感知舞台环境、气氛、观众与评委甚至他人的某些话语等各种外在因素,还须预测临场过程中随时可能存在的诸如现场秩序、话筒质量、音响效果等一些不定的因素,故歌唱者要做到既“随物以宛转”,亦“与心而徘徊”,在主客体遇合的过程中,一种合力产生了。有学者把这种合力作用形象地称作是一种“心理逻辑运算”且四则运算俱全。“减法”: 对信息的选择、过滤、淘汰;“加法”: 运用想象、联想、预料、猜测、潜意识运动, 输入信息;“乘法”: 对某些特征信息自乘, 以超过自己几倍的分量进入主体, 裹挟既有信息参与建构;“除法”: 成倍地削弱其他某种特征信息对于主体的影响, 实现特定的建构。当全方位的外物信息一旦与主体关联, 其心理逻辑运算便自觉同步, 为主体做出“感物”答案[4]。在此过程中,歌唱者的心理活动异常激烈,上述刺激、信息都会不断地融会、碰撞、整合与升华。稍微处理不好就会影响歌唱水平的发挥,体现在生理状态上就是紧张。

基于上述种种原因,故在歌唱艺术中,心理状态的适当与否已经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荷伯特·凯萨利曾发表评论说:“很多歌手进行那样一种可怕的歌唱工作,好像是在进行真正艰辛的苦役,生理上的东西。其实,真正的情况是好的歌唱主要是一种心理创造,通过精神操纵的。”[2]这表明了歌唱状态中心理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生理状态的紧张、自然与否。

(二)歌唱生理状态对心理状态的制约

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华生认为,人类的身体机能和心理特质并不是通过遗传获得的,只有一定的身体结构和构造是遗传的。复杂的反应和行为的形成,则完全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歌唱生理状态对心理状态的制约常见于女性生理期间。女性在生理期间一般会伴有轻微的身体不适,严重的会出现下腹胀痛,也就是痛经,那么在这个时期,人体的发生器官,如咽喉、声带就很容易造成充血、水肿现象,不利于歌唱,也就会对演唱者在心理上造成思想负担,制约着歌唱水平的发挥。因此,女性在生理期期间,更多的要注意嗓音的保健,不宜过度用嗓,最好是有意识的节制一下,应适当休息。其次是生理上的疾病。最常见的是感冒,特别容易影响到声带的发声功能(鼻腔、鼻咽腔、咽腔及口腔黏膜上都会有大量致病细菌)而产生声音障碍,一般表现就是声音嘶哑,呼吸不畅,严重的也会造成声带充血、水肿等现象。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多参加运动锻炼,增加免疫力。另外,睡眠不足也会使肌肉容易疲劳,在声带、喉肌方面尤其突出,这种演唱者精神会不集中,这种不佳的生理、心理状态很容易让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紧张,总觉得自己唱得没有别人好,严重影响演唱者的正常发挥。

在声乐表演中,如果不能很好地调控自己的心理状态而导致表演的失败,那将是表演中的遗憾,演唱者的不幸。另一方面,歌唱的生理状态是歌唱的物质基础,科学、专业的发声方法是歌唱者获得美妙歌声的必要手段,因此拥有良好的生理歌唱状态是良好歌唱心理状态的前提。所以说歌唱心理状态与生理状态的相互制约对声乐演唱水平能否正常发挥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歌唱心理状态与生理状态的相互调节与积极配合

在心理学研究中,一度出现了心理与生理谁占主导地位的争论,詹姆斯-朗格的情绪学说认为,人的情绪形成是先有身体的生理变化,之后才有情绪体验的表现。心理过程只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生理状态的变化过程,心理是对外部刺激的生理反应。而美国的构造主义心理学家铁钦纳则认为,某种刺激首先是引起心理的情绪体验,然后才会通过身体反映出来。这两种言说尽管都显绝对化,但却表明心理与生理二者的密不可分。心理学家冯特则提出了“感情三度说”,认为情感是一种独立的心理元素,主要包括愉快和不愉快,激动和沉静,紧张和松弛,这里涉及到人的情感、心理和身体等方面相联系的状态。其理论的本质问题是:感情一方面是心理体验,一方面又表现在身体反应上。因此说,在歌唱艺术中,歌唱的心理状态与生理状态是相互调节且积极配合的。

歌唱生理状态的健康与否与各发声器官能否协调运作是声乐技能的物质前提。歌唱的生理结构是因人而异的,具有很大的遗传性质,并不是每个人的发声生理都是相同的。因此,有怎样的发声结构(口、咽喉、声带、呼吸)就会有怎样的声音质量,良好的先天性歌唱生理结构为歌唱艺术奠定了物质基础。“玉不琢,不成器。”拥有一副好的嗓子是不足够的,良好的嗓音是要经过长时期的严格科学的训练的,即要有科学的发声方法,使发声器官能够互相协调,从而获得美好的歌声。

(一)歌唱生理状态对心理状态的调节与配合

从较高的程度上看,歌唱的生理机能是不完全的,那么,这样就为声音的训练创造了必要的可能,让歌唱的心理参与歌唱的生理之中,并引导生理发声机能,让它向着一定高度的完整的方向发展,并成为一种歌唱的习惯,即所谓歌唱的状态。要想确立稳定的歌唱生理状态,除了具有科学的声乐技巧之外,还需要对生理发声器官的功能、运转及效果要有一定的了解。故哲学家费尔兹博士说:“无论要获得哪种技能,只有用专门化的方式,通过长期而明智地使用意识和自身某些器官的功能,才能达到技巧娴熟,表现进入意境。”[5]歌唱也不例外。毕竟,音符与音符之间连接或重叠,会产生了高低、疏密、强弱、浓淡、明暗、刚柔、起伏、断连等等音乐节奏与情绪体验,这与人的脉搏律动和感情起伏等有一定的关联。

正常情况下,呼吸是一种有规律、有节奏的呼跟吸交替循环的两种不同的生理运动,是人的自然本能,那么它是比较平静,稍微浅一些,也不用太多的肺活量的自然呼吸。“而歌唱的呼吸就不同了,它吸气动作很快,呼气的动作很慢,横膈膜的运动变化也较平常呼吸明显。一首歌曲的高低、强弱、抑扬顿挫的变化,全靠呼气和吸气肌肉坚强而又灵活的运动才能完成,这是日常说话那种平静的呼吸状态所无法做到的。所以早在我国古代声乐理论中就有‘善歌者必先调其气’的论述。”[6]因此这种经过科学训练、有意识调节后的呼吸被歌唱所用,为歌唱服务,成为歌唱的呼吸而区别于自然呼吸,并且这种经过科学训练、有意识调节后的歌唱呼吸器官的呼吸状态其稳定性会伴着声乐技巧的成熟而更加稳定,然后传送给大脑并且记忆下来,在歌唱的时候,呼吸就会表现出对歌唱某种程度上的一定控制。事实上,这就是一种歌唱生理的记忆对歌唱心理的反应与调节。

还有,在发声时寻找“高位置、深呼吸”的感觉时,往往歌唱者只能照顾到一个方面:要么顾了位置,忘了呼吸;要么顾了呼吸,忘了位置。这种顾此失彼的现象,往往是与不懂和不会运用注意的分配与转移的心理方法有关。因此,“高位置、深呼吸”的生理感觉与“注意”的心理方法与状态应相互调节与配合。

(二)歌唱心理状态对生理状态的调节与配合

冯特心理学理论中提出了“心理复合体”的重要概念,心理复合体是由心理元素通过联想和统觉两种形式而组成的,其形成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创造性原则、心理关系原则和心理对比原则。在歌唱艺术中,歌唱的心理状态对生理状态进行调节与配合后便可形成这样的“心理复合体”。那么,要怎样做到让歌唱心理积极参与到生理发声中来,与之积极配合,使歌唱有关的各部分器官之间能够相互协调、相互灵活的运作,来达到一种正确和良好的歌唱心理生理状态呢?

首先,演唱者要做到自然与放松。“所谓歌唱时的自然与放松状态是指心理的自然状态。因为人在自然心理状态下各部分器官的肌肉群和功能完全处在一种平稳状态之中,特别是人的发声器官的自然状态,有利机能技巧的顺利接受与反馈。”[7]所以,保持演唱者精神上的自然与放松,全身的肌肉才不会紧绷,甚至是僵硬,才有利于歌唱处于一个平稳的状态下。在自然与放松的心理状态下,由于不同的心理元素有不同的性质,当不同的心理元素组合成心理复合体时就会产生新的性质,与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不等于部分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有同理之处。这种新“质”正是导致生理机能顺利接受心理指令的创造物。当然,不同的心理元素之间还存在着不同的关系,这种关系的结合也会影响元素的意义,从而对复合体的性质产生影响,同时一些心理元素在结合过程中会因内容对立而强化。歌唱艺术中的心理状态间各元素关系及其对比所建构的“心理复合体”都充分有效地调节着生理状态的节奏与韵律,从而形成良好的歌唱状态。

其次,歌唱运动是歌唱生理与心理统一的运动,人的发声器官等诸方面运动都通过高级神经系统的控制来协调。而直接受高级神经系统控制的“情绪”的好坏,则直接影响到人体各器官能否协调、统一、正常发挥等问题。歌唱活动时的心理因素将直接影响着生理活动,故在演唱中唤起积极向上的心理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演唱者要具备积极的歌唱情绪。“与快乐、自豪、满足相关的情绪属于积极情绪”,“积极情绪促成主体认知能力、交往能力、行为能力的增强”[8]。在歌唱方面,它“能够帮助歌唱者在学习上、演唱上遇到困难时能得到心理上的鼓励与激发,成为正确行动的一股动力。适合舞台演出的、具有控制力的歌唱激情是声乐表演艺术和演唱能否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基本因素。”[9]一个演唱者,如果在其情绪上有所异常变动,那么高级神经系统就会出现紊乱失控,歌唱表演的效果将会受到影响,因此,良好的歌唱情绪的前提一定是由平稳正常的高级神经系统来协调的。

对于歌唱这种复杂的生理、心理过程,它不仅需要生理状态的参与,同时还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与之相互协调、积极的配合,才能顺利完成这一过程。歌唱的发声就是由歌唱的生理发声器官与歌唱时的心理状态同时控制互相调节来实现的,也就是说,歌唱的过程表面上看是由发声系统来完成的,实际上它就是一个生理与心理相互调节和积极配合的运动过程。

三、结语

歌唱发声艺术是一种以人体的发声器官作为“乐器”而发声的特殊艺术形式,歌唱者既是“乐器”,又是“乐器”的演奏者。当歌唱者自身作为“乐器”的时候,那么歌唱者本身的生理状态就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当歌唱者作为“乐器”演奏者的时候,那么心理状态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乐器”性能的发挥。总之,演唱者的歌唱技巧的掌握与心理素质的训练两者同样重要,演唱者的歌唱生理与心理素质的好坏对于歌唱水平的发挥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应该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因此在歌唱艺术中,既要懂得运用科学的方法,又要学会不断对自己心理状态进行有效调节,只有把生理状态、技术水平和良好的心理状态结合起来,再辅以足够的舞台经验,歌唱艺术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达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薛良.歌唱的方法[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28.

[2] 荷伯特·凯萨利.心的歌声[G].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1978:7, 335.

[3] 张琦.心理素质与声乐演唱的关系[J].音乐探索,2011(4).

[4] 毛正天.中国古代诗学“物感”之“感”的心理透视——中国古代心理诗学研究(16)[J].社会科学家,2007(1).

[5] 余农菜.心理调节与生理调节对歌唱的意义[J].音乐探索,1999(2).

[6] 余开基.高考音乐强化训练声乐卷[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5.

[7] 杨和平,关韶华.音乐理论与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206.

[8] 王先霈.从压抑与释放看文艺的功能[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9(3).

[9] 徐行效.声乐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21.

猜你喜欢

歌唱者演唱者生理
声乐表演中音乐素养对美声唱法的重要性
重读《昆虫记》4 竹笼中的“歌唱者”——蝈蝈儿
打破生理“平衡”
歌唱的基本素养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旋转血泵生理控制
声乐演唱中弱音技巧的训练与运用
妈妈们产后的生理烦恼
声乐钢琴伴奏在与演唱者合作中的协调作用
初探歌唱者演唱中的技术转换
论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者的舞台形体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