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现存“世说体”小说概况
2011-04-11甄静
甄 静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美术系,广东广州510640)
作为一部影响深远的古典文学名著,《世说新语》自其成书后,就成了众多士子的案头必备藏书,不仅其自身流传不衰,而且吸引了历代文人对其进行阅读、评点、改编,同时还以其不可抗拒的艺术力量影响了后世的文言小说创作,出现了一大批模仿《世说新语》而作的“世说体”小说。“世说体”小说的创作自唐代开始,至明清尤甚,独元代阙如。从传播学角度来说,“世说体”小说的作者首先都是《世说新语》的接受者,他们从《世说新语》中汲取丰富的养料、借鉴其写作技巧进行再创作。因此,仿书本身既是传播的产物,同时又参与到小说传播的进程中来。明清时期“世说体”小说的兴盛充分证明了《世说新语》在这一时期广泛传播的影响。因此,对“世说体”小说的研究也是《世说新语》传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明清时期“世说体”小说的界定
“世说体”之名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体”即指编撰体例。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里著录宋人王谠编撰的《唐语林》时就曾说:“未详撰人,效《世说新语》体,分门记唐世名言,新增《嗜好》等十七门,余皆仍旧。”[1](P559)后来四库馆臣撰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常有“文格亦全仿《世说新语》”(《玉剑尊闻提要》)、“体格亦摹《世说新语》”(《女世说提要》)、“是书全仿刘义庆《世说新语》之体”(《今世说提要》)等言词,与晁氏之说略同。“世说体”这一名称却是在1987年由宁稼雨先生最早提出并使用的,他在其论文《“世说体”初探》(《古典文学论丛》1987年第2辑)中率先对《世说新语》做了文体学和美学上的观照与梳理,提出了不少新见,后在其著作《志人小说史》中对“世说体”作了进一步的研究。由于“世说体”这一名称简洁、准确地概括了一批小说作品,这些小说作品在体例上模仿《世说新语》,在内容上以记载文人事迹为主,所以被学界广泛接受,后来学者在其著作和论文中多沿用此名称,如陈文新《文言小说审美发展史》、宋莉华《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王旭川《中国小说续书研究》等。
笔者认为,“世说体”小说必须具备以下三点特征:第一,体例上要“分门隶事、以类相从”,这是“世说体”小说最根本的特征。第二,内容上“依人而述,品第褒贬”,以描写文人士大夫阶层生活为主,以表现士大夫阶层的理想、思想和审美情趣为重点,对人物进行品评,暗寓褒贬。第三,在叙事方法上,篇幅短小,用简短的语言记录士人的轶闻趣事,具有清通简淡、空灵玄远而非典雅凝重的文体风格。据此标准,明清时期现存“世说体”小说共有16部,其中明代10部,清代6部①。
(一)明代现存“世说体”小说作品、作者、门类、取材范围及常见版本
1.《何氏语林》30卷,何良俊(1503-1573年)撰,共38门,门类全本《世说新语》②,多出言志、博识两门;取材于两汉至宋元时期的文人轶事,以元代以前事为主。现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标点本。
2.《世说新语补》4卷,王世贞(1526-1590年)撰,共36门,门类全本《世说新语》,取材于两汉至宋元时期的文人轶事。现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3.《焦氏类林》8卷,焦竑(1541-1620年) 撰,共59门 ,分别为编撰、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师友、方正、长厚、清介、雅量、慎密、俭约、识鉴、言语、政事、文学、干局、赏誉、品藻、夙惠、警悟、豪爽、任达、宠礼、企慕、仕宦、栖逸、游览、伤逝、术解、书法、巧艺、兵策、容止、简傲、汰侈、矜率、诋毁、排调、假谲、纰漏、惑溺、象纬、形胜、节序、宫室、冠服、食品、酒茗、器具、文具、典籍、声乐、摄食、熏燎、草木、鸟兽、仙宗、释部;内容取材于明代之前人物的轶闻事迹。现有《续修四库丛书》本。
4.《玉堂丛语》8卷,焦竑撰,共54门,分别为行谊、文学、言语、政事、铨选、筹策、召对、讲读、宠遇、礼乐、荐举、献替、侃直、纂修、调护、忠节、识鉴、方正、廉介、义概、器量、长厚、退让、慎密、敏悟、出处、师友、品藻、事例、科试、科目、容止、赏誉、企羡、恬适、规讽、豪爽、任达、夙惠、游览、术解、巧艺、伤逝、志异、简傲、谐谑、俭啬、汰侈、险谲、忿狷、刺毁、纰漏、惑溺、仇隙;专记明初至万历以前翰林人物事迹。现有中华书局1981年版《元明史料笔记丛刊》本。
5.《皇明世说新语》8卷,李绍文撰,共36门,门类全本《世说新语》;专记明初至嘉靖、隆庆时期朝野逸闻琐语。现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6.《舌华录》9卷,曹臣(1583-1647年)撰,共 18门,分别为慧语、名语、狂语、豪语、傲语、冷语、谐语、谑语、清语、韵语、俊语、讽语、讥语、愤语、辩语、颖语、浇语、凄语;取材于自上古至明末人物的问答隽语,以明人事为主。现有陆林校点,黄山书社1999年版《安徽古籍丛书》本。
7.《南北朝新语》4卷,林茂桂撰,共61门,分别为孝友、烈义、严正、梗直、清介、恬洁、雅量、谦慎、规箴、栖隐、料事、见败、图新、贤媛(附妒妇)、阴德、品鉴、标誉、学问、作述、清言、玄解、机警、夙愿、捷对、命名、书法、姿仪(附丑陋)、游览、酒食、巧艺(器用、卜相、医、棋)、宫闱、恩宠、除爵、政迹、才略、豪爽、镇定、荐引、报酬、膂力、佞幸、黜免、赦宥、惩戒、悔恨、死徒、俭啬、汰侈、狎侮、诞傲、险谲、忿狷、仇隙、嘲诋、纰缪、痴騃、黩货 (附残忍)、征兆、伤逝、异迹、古物;取材于南北朝时期士族阶层的遗闻轶事。现有詹子忠评、高洪钧校注本,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8.《廿一史识余》37卷,张墉撰,共 57门,分别为父子(附母)、君臣、兄弟、夫妇、师友、长厚(附宽恕)、清介、识鉴、雅量、慎审、方正(附矫激)、言语(附便给)、规箴(附戆奸)、品藻、赏誉、政事、干局、拳勇、兵策、文学、艺术、机警(附自新)、豪爽、侠烈、宠礼、企羡、排调、容止、夙惠、栖逸、止足(附黜免)、伤逝、简傲、任诞、矜率、尤悔、吝啬、汰侈、诡谲、纰漏、诋毁、仇隙、忿戾、俗佞、痴顽、猜险、食秽、残忍、鄙暗、玄迹、梵尘、异域、开寺、象纬(附古验)、形势 (附游览)、草木、鸟兽 ;取材于上古传说时代至明末文人轶事。现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9.《兰畹居清言》10卷,郑仲燮撰,共 36门,类全本《世说新语》;取材于汉、魏以迄明嘉靖、隆庆时期的文人轶事。现有《续修四库全书》本。
10.《儿世说》1卷,赵瑜撰,共 17门,分别为属对、言语、排调、文学、强记、至性、胆识、自新、恬欲、方正、师友、言志、赏誉、异征、豪爽、将略、纰漏;取材于汉代自明代儿童颖异之事。明人陶珽《续说郛》收录。
(二)清代现存“世说体”小说作品、作者、门类、取材范围及常见版本
1.《玉剑尊闻》10卷,梁维枢(1589-1662年)撰,共34门,缺“捷悟”、“自新”两门,余全本《世说新语》;取材以明人事迹为主,兼及元代。现有《续修四库全书》本。
2.《明语林》14 卷 ,吴肃公(1626-1699 年)撰 ,共38门,本之《世说新语》,多出言志、博识两门;取材于明人逸事。现有陆林校点,黄山书社1999年版《安徽古籍丛书》本。
3.《女世说》4卷,李清(1602-1683年)撰,共 37门,分别为淑德、仁孝、能哲、节烈、儒雅、隽才、毅勇、雅量、俊迈、高尚、识鉴、通辨、规诲、颖慧、容声、艺巧、缘合、情深、企羡、悼感、眷惜、宠嬖、尤悔、乖妒、蛊媚、侈汰、忿狷、纰缪、狡险、徵异、幽感;取材于先秦至清初女性事。现有道光五年(1825年)经义斋刻本。
4.《今世说》8 卷 ,王晫(1636-?)撰 ,共 30 门 ,删去自新、黜免、俭啬、谗险、纰漏、仇隙 6门,余全本《世说新语》;取材于明末清初各色人物的嘉言懿行。现有《续修四库全书》本。
5.《汉世说》14卷 ,章抚功撰,共 14门 ,分别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清介、才智、英气、义烈、宠礼;取材于汉人言行。现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6.《新世说》③8 卷 ,易宗夔(1874-1925 年)撰 ,共36门,门类全本《世说新语》,记载清初至民国初年文人轶闻逸事。现有张国宁点校、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民国笔记小说大观》本。
二、明清时期“世说体”小说兴盛的原因
自嘉靖三十年明代第一部“世说体”小说——《何氏语林》(以下简称《语林》)问世后,“世说体”小说开始大量出现,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明代中期以后,社会生产力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印刷术全面进步,刻书业兴盛,为“世说体”小说的刊行流布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明代刻书地区十分广阔,遍布全国,其中尤以江浙、安徽、福建为最。明代最著名的刻书中心有苏州、常州、徽州、建阳和南北二京等地,刊刻了大量的前代、当代著作和儒家经典、文学书籍等等,而且对宋元版的精品书籍,也不断进行翻刻。到了清朝前期,私人刻书业更为兴盛,无论刻书数量还是质量,均超过了以往各代。刻书家们刊刻的大量图书典籍,除部分用做藏书外,相当部分是为了进行交流和销售。大批的书籍进入流通领域,加之当时水陆交通发达,市场繁荣,各地间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遂使贩书业迅速兴旺起来。因此,许多“世说体”小说编撰后即能出版,出版后很快迅速传播,刺激和影响了更多的“世说体”小说的编撰。
(二)《世说新语》广泛流传的影响
明代文人对《世说新语》的刊刻、评点盛行,自袁褧在嘉靖十四年(1535年)刊刻《世说新语》后,《世说新语》开始在明代广泛流传,各种刻本不断问世。除此之外,也有许多文人对《世说新语》进行了评点,1580年王世懋评点本刊刻,1586年李卓吾批点本《世说新语补》刊刻,万历末年凌濛初刊刻《世说新语鼓吹》本,这些评点者都是当时的文坛巨匠,且评点各具特色,因此其评点本问世后即能够广为流行,不仅促进了《世说新语》的传播,而且刺激了“世说体”小说的纂辑。明代第一部“世说体”仿作——《何氏语林》(1551年),距袁褧刻《世说新语》仅16年,5年后王世贞删订《世说新语补》(1556年)问世,二书均为受《世说新语》影响而作。其他“世说体”小说的编撰也多受到了《世说新语》的影响。如任肩生在《题南北朝新语序》中称作者的编撰目的是“以羽翼临川,而节缩元朗”[2],且取材内容在时间上直接《世说新语》的叙述时间,专记南北朝时士大夫言行,其受《世说新语》的影响可见一斑。
(三)明末清初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历史时期刺激了“世说体”小说的异常繁荣
明清时期“世说体”小说自《何氏语林》始,除《新世说》外,其余15部全部集中在从嘉靖三十年(1551年)至清康熙年间不到两百年的时间内,而其中又以明末清初时期为最多,除《儿世说》无法考证出具体成书年代,《何氏语林》与《世说补》作于嘉靖年间外,其余12部均写于这一时期,占明清时期现存“世说体”小说总数的8成。
明代万历后期以来,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外患严重,吏治腐败,党争加剧,宦官专权。直至明朝灭亡,清代统治者以少数民族而入主中原,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对各种反清势力进行了残酷镇压,整个明末清初时期,社会异常黑暗动荡。这一时期的文人学士,亲身经历了明清易代这一巨变,他们的生活和心理受到了深刻影响。而“世说体”小说主要以真人真事为创作基础,具有一定的“史实性”,通过记载文人的言行而暗喻褒贬,且多为片言只语,便于流传,这一特征吸引了一部分文人的注意和兴趣,他们通过“世说体”小说的创作,隐晦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进行道德反思,褒扬正义忠烈,贬斥卑鄙奸人,揭露社会黑暗,寄托易代之际对故国的思念和希望,这是很多文人选择“世说体”小说创作的重要原因,也是明末清初“世说体”小说兴盛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明清时期“世说体”小说的价值
明清“世说体”小说对《世说新语》模仿较多,但多数却只得其形,而无法企及其神韵,艺术成就自然不可和《世说新语》同日而语,被鲁迅评为“纂旧闻则别无颖异,述时事则伤于矫揉,而世人犹复为之不已”[3](P45)。但它们产生于不同的时代,反映了不同的人物故事乃至社会风貌,在编撰方法和题材内容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和发展,具有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价值,作为一个小说流派,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所在。
(一)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明清时期的“世说体”小说不仅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前代,而且取材也相当广泛,在内容上涵盖了从上古到清末的所有朝代,而以明清时期为主;作者既有上层文人,如何良俊官至南京翰林院孔目,王世贞为南京刑部尚书,焦竑中过状元,官至翰林院修撰,梁维枢做过工部主事,他们在文学界和政界均有较高的地位,他们的作品以描写中上层文人为主;也有布衣文人或终身不得志于功名的落魄文人,如曹臣、吴肃公和王晫等,他们所结交者多为下层文人,他们的作品采录了大量下层文人的言行,表现了贫贱抑郁而又疏狂不驯的下层文人的性灵和心态。因此,明清时期“世说体”小说多有所寄托,以简洁传神的语言,反映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保存了许多文学艺术和社会风俗资料,对于了解所录时代文人精神生活之变迁、时代之特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二)明清时期“世说体”小说中留下的大量序跋、凡例、题识,或交代撰述宗旨,或阐发《世说新语》微义,其研究内容集中于《世说新语》研究、刘孝标注研究、续仿之作研究等方面,也涉及一些重要的小说理论问题,对于后世学人了解《世说新语》及其仿作的文体特征、艺术特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从文学接受的角度来说,上述资料也是难得的《世说新语》接受史资料,从中可以发现不同时代的读者对《世说新语》的鉴赏批评观念和接受倾向,对研究《世说新语》传播、接受状况提供了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世说新语》以其卓越的思想和艺术成就、独特的编撰体例和记述方式,对古代士人的深层心理、行为方式和文章风格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文言小说史上自成一体,成为后世“世说体”小说模仿的祖本。明清时期“世说体”小说对《世说新语》既有继承、模仿,也有创新和发展,它的兴盛既是明清时期《世说新语》广泛传播的结果和明证,又反过来促进了《世说新语》更进一步的传播。
注 释:
① 关于明清“世说体”小说的界定,学人观点多有不同,如宋莉华在《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将慎蒙的《山栖志》、陈继儒的《古今韵史》等均看作“世说体”小说;宁稼雨《文言小说书目》中界定的明清“世说体”小说的范围又更加广泛。又如严蘅《女世说》,虽然书名即明白标出“世说”二字,但却并未继承世说体“以类相从”的特点,不具备笔者所说的第一个特征,因此不在本论文的讨论范围。
② 以下所列“世说体”小说门类以《世说新语》36门为基础,有增删的只列出增删的门类,余不列。变化较大或别创品目的将门类全部列出。《世说新语》36门分别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捷悟、夙惠、豪爽、容止、自新、企羡、伤逝、栖逸、贤媛、术解、巧艺、宠礼、任诞、简傲、排调、轻诋、假谲、黜免、俭啬、汰侈、忿狷、谗险、尤悔、纰漏、惑溺、仇隙。
③ 此书虽然成书于1918年,但全书记录的是清朝开国至民国初年300多年的轶闻逸事,所记内容主要还是清人事迹,且编撰者为清末民国初期人,因此也把它纳入本论文的研究范围。
[1] (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 (明)林茂桂撰.詹子忠评.高洪钧校注.南北朝新语[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
[3]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