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宵节体育文化探讨

2011-04-11秦双兰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体育项目民俗体育

秦双兰

(河北大学 体育教研部,河北 保定 071002)

元宵节体育文化探讨

秦双兰

(河北大学 体育教研部,河北 保定 071002)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元宵节的体育文化进行了梳理。发现“游赏”是元宵节的主流传承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不断增加舞龙、耍狮、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等区域特色体育项目,形成了百戏杂陈的“闹春”场景,体现了民族体育文化不断包容壮大的勃勃生机。

元宵节;民俗体育;体育文化

1 元宵节与体育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关于其起源说法不一。有汉文帝铲除吕后宗族势力说,有东汉明帝点灯敬佛说,还有梁简文帝《列灯赋》、陈后主《山灯诗》的南朝说等。明代郎瑛在《七修类稿》中又引经据典以证:上元张灯始于唐睿宗,成于唐玄宗。但从唐代韦述《两京新记》的“正月十五夜,前后各一日看灯”,到宋乾德年间令开封府更增十七、十八两夕的五夜之俗,再到明代从初八至十七整整十日的看灯,可以看出元宵节的形成是一个在传承中逐渐发展丰富的过程。

元宵节的传承主线是游赏。所谓游,包括游走、游戏、游寺观、游艺等娱乐内容,通过“游”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情感联络;所谓赏就是赏灯。元宵节社会各阶层都会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制作各种各样形态迥异的灯,奢华的、简约的、精巧的、粗放的、官家的、民间的……白昼为市,夜间燃灯,场面蔚为壮观。欧阳修的“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和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经典名句都是元宵节赏灯时触景之作。在元宵佳节,人们形成了走出家门纵情赏灯、交游的传统。

处于节日欢乐情绪中的人们,会有通过放松的、无拘束的肢体活动释放情感的本能欲望,于是元宵节又成为汇总各种民俗体育娱乐项目的表演舞台,并在年复一年的传承中不断发展出新的民俗体育内容。虽然说体育活动只是元宵节节庆文化的一部分,但却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 元宵节体育文化特色

2.1 元宵节的游赏主流传承

提到元宵节,人们最直观的联想就是赏灯、吃元宵。的确,从汉代元宵节形成直到现在,游赏和吃元宵始终贯穿元宵节的发展过程,本文只从游赏谈起。唐代“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影之会……贵游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车马骈阗,人不得顾。”[1]在元宵节“贵游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说明正月十五的游赏不分身份贵贱,各个阶层的人们都在这个时间交相欢游,且“人不得顾”,趋行的步子想停都停不下来,可见游走观赏的吸引力之大。

到了宋代,正月十五的庆祝更下功夫,除“绞缚山棚(灯山)”外,还在御街两廊下展演“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2]对比唐代,宋代不但彩灯更辉煌,而且增加了“歌舞百戏”的演出,搭建的表演台像鱼鳞一样紧密相接,以吸引百姓流动游走观赏。游走观赏加上演员表演构成了元宵节活动主体,并形成传统传承下来。

明代“元宵夜,召群臣悉赴御苑观灯”[3],清代“京师正月元宵节前门灯市,琉璃厂灯市,正阳门摸钉,五龙亭看灯火,唱秧歌,跳鲍老,买粉团。”[4]近代“扬州好,灯节庆元宵,绛蜡满堂家宴集,金龙逐队市声嚣,花鼓又高跷”[5]、“正月十五灯节,晚间门悬彩灯,村从击鼓作各种游艺”[6]、“上元日张灯结彩放花炬,击鼓鸣锣扮演杂剧”[7]等等,均说明元宵节游走观赏一直是主流传承的活动。人们在游走、赏灯中活动肢体,交流技艺,抒发情感。

宋代司马光的夫人正月十五要出去看灯,司马光说家里张灯,何必出去看灯。夫人回答:“兼看游人”。这就一语点出元宵节外出游走的目的:社交。通过元宵节的赏游活动,人们可以与亲朋好友交流分享游赏的愉悦心情,猎奇陌生人的时髦装束,遍寻鲜异灯花,获得愉快的心理体验。比起单调的走或跑步健身,元宵节的游赏凸显了身心俱健的高层次体验。因此,元宵节看花灯受到了上至官员下至百姓的喜爱,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形成了节日期间制作花灯、观赏花灯的传统。人们在来来往往的游走中,达到欢娱交流的目的。张岱在《陶庵梦忆》里说:“绍兴灯景,为海内所夸者无他,竹贱、灯贱、烛贱。贱,故家家可为之;贱,故家家以不能灯为耻。故自庄逵以至穷檐曲巷,无不灯、无不棚者。”[8]由此也可以看出,从“庄逵以至穷檐曲巷”,不分贵贱,皆花费心思制造赏灯机会。元宵节扎根国民之心,成为具有稳定性和传承性的节日。

游走盛传千年而不衰,除却元宵节这个平台,也与中国“游文化”的引导不无相关。中国古代的文人政治促进了科举大军的流动,而仕宦通道的垂直单一又使很多文人都有过升迁和贬谪的游历。于是,以“游”抒发胸臆逐渐成为民族文化的一个特色。文人大军的不断游走流动留下了许多以“游”为主题的诗词,充分体现了儒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风范。

风以习染,俗以化成,民众对春天来临的欢欣加上文人的推波助澜,使元宵节游寺庙、游道观、登高、登春台、游艺等游走活动,在文人的诗意抒发中宣扬和继承下来,游走活动就这样逐渐融入民族文化内涵,成为元宵节民俗体育的主要内容。

就锻炼价值而言,走是人类直立后进行的最简单的锻炼肢体方法,也是现在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简单易行的健身方法,可分为快走、慢走、倒退走、康复走多种。目前北京、深圳等地区都有举办走的群众性比赛,一般安排在自然路段,路程设计不重复,让参加者在走的锻炼过程中享受观赏自然环境的乐趣。可以说,走已经从元宵节的传承中浮析出来,成为一种简洁的健身方法。

2.2 元宵节娱乐呈现以游赏为核心的百戏杂陈

元宵节游赏的欢娱定位,促进了以活动四肢为目的的体育项目的丰富开展。元宵节正处于立春时节,蜷缩了一冬的人们在蠢蠢欲动中想方设法舒展肢体,而游走是最自然、最直接的运动方式。苏轼在《木兰花令》写道:“元宵似是欢游好,何况公庭民讼少。万家游赏上春台,十里神仙迷海岛。”这客观表达了人们春游的欲望,元宵节的出游活动正满足了人们此时的心理。不仅如此,因佛、道的参与,使游寺庙、游道观也成为人们元宵节游走的范畴。时至今日这种游走习俗依然在广阔的农村传承着,又称“走百病”。

游的方式很多,若元宵节仅仅是游灯展,想必也不会年复一年地吸引人们汇聚欢游。因为对于农民来说,走到田间地头也能感受春的讯息。想来只有不断变换彩灯的制作花样,或增加新的欢娱活动,才能更多地吸引民众欢聚游走。

于是在孟春伊始,人们把熟悉的或是能够想到的活动,或是创新的活动,统统拿到休耕的元宵节来进行狂欢,加上官府也顺应民意放假游赏,且放假时间从汉代的一天到唐代的三天、宋代的五天、明代的十天逐渐增加,终于使元宵节成为雅俗共赏的全民性节日,不分贵贱、不分老幼,全民参与。这与今日之体育节何其相似!

皇家、贵族的加入,直接促使元宵节形成杂戏百陈的繁盛局面和特有的“欢闹”风情。上层贵族蓄养伶妓,下层民众参与观赏,不断催生新的体育项目融入元宵节。从历代文献对元宵节体育项目的简单罗列上可窥一斑:唐·刘肃《大唐新语》谈到“拔河……常以正月望日为之……马上作乐,以相夸竞。”[1]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谈到“正月十五日元宵……奇术异能、歌舞、百戏、击丸、蹴踘、踏索、上竿、赵野人倒吃冷淘、张九哥吞铁剑、李外宁药法傀儡、小健儿吐五色水、旋烧泥丸子。”[2]连技术高超的人名都记录下来。宋·吴自牧《梦梁录》仅以正月十五的舞队举例,就有“如清音、遏云、棹刀、鲍老、胡女、刘衮、乔三教、乔迎酒、乔亲事、焦锤架儿、仕女、杵歌、诸国朝、竹马儿、村田乐、神鬼、十斋郎各社,不下数十。更有乔宅眷、龙船、踢灯、鲍老、驼象社。”[9]明·张岱《陶庵梦忆》谈到:“能相扑跌打者三四十人,搬演目莲……戏子献技台上,如度索舞縆、翻桌翻梯、筋斗蜻蜓、蹬坛蹬臼、跳索跳圈、窜火窜剑之类。”[8]清·陈康祺《郎潜纪闻》谈到“正月望日,西苑旃檀寺看跳喇嘛、打莽式、打秋千。正阳门摸钉,五龙亭看灯火,唱秧歌,跳鲍老,买粉团。十六夜走百病。”[4]近代各县志更是细致地谈到具有本地特色的民俗体育活动,如望都的“击鼓、游艺、游街”、大名的“击鼓鸣锣、扮演杂剧、儿童风筝”、广平的“龙狮各灯游船、太平车、高跷、各杂技”、扬州的“花鼓、高跷、舞龙”、高邑的“踢毽子、打秋千”等等,可谓是“百艺群工,竞呈奇技”。

且不说其它文献记载,仅上述文献提到的体育项目就有拔河、马技、歌舞、百戏、击丸、蹴踘、踏索、上竿、倒立、乔宅眷、龙船、踢灯、鲍老、驼象社、相扑、度索、舞縆、翻桌翻梯、筋斗、蹬坛蹬臼、跳索跳圈、跳喇嘛、打莽式、打秋千、唱秧歌、跳鲍老、走百病、风筝、游船、太平车、高跷、花鼓、舞龙、踢毽子,达三十四项之多,这还不包括项目的细分类,如《梦梁录》提到参演的舞蹈队,就列举了清音、遏云数十位之多。这说明所记载的元宵节项目只是罗列代称,实际项目要远远多于记载。

从项目传承看,元宵节的表演由魔术、杂技、体育项目逐渐演绎为舞龙、舞狮、高跷、秧歌等特色民俗体育项目,且表演形式由搭台表演逐渐转变为游走的流动表演,“游艺、游街”成为各种民俗项目的主要表演方式,各种项目通过走街串巷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庆祝活动中来,更加贴近了百姓,并在年复一年的传承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体育文化。

2.3 元宵节体育文化阐释

元宵节的游走是根植于民族文化心理的活动。在古代中国占据思想统治地位的儒家看来,读万卷书只是拥有了理论知识,只有行万里路才能完成实践层面的成长,成就大家风范。先秦诸子和历代文化仕宦均有游历之事功。因此,就民族心理而言,游历是被推崇的。所以从汉代开始倡导,到唐代全民同庆,到后世不断派生新的民俗娱乐项目,元宵节的主流传承活动始终是游走,通过游走淋漓尽致地演绎农耕民族对春天的期盼与向往。

中国文化的特性就是在包容中不断吸取异文化营养,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元宵节中的体育项目体现的也正是民族文化这一特色。以元宵节舞狮为例,目前舞狮运动已经从民俗体育项目上升到民族体育项目,但其起源肯定不在中国,因为狮子不是本土动物。丝绸之路开通,狮子做为贡物现身中国,狮子的威猛与王者风范与中国龙图腾相结合,异域驯兽表演,派生出舞狮项目。从舞狮运动被搬上元宵节表演舞台开始,就因其能够表达农耕民族对春天的向往而成为元宵节保留项目。因此,舞狮项目代代传承,寄寓着农耕文化对驾驭快乐生活的期盼。

这说明,符合民族文化心理的运动项目会逐渐派生演变并走上民族文化的舞台,而不符合民族文化心理的运动项目必逐渐衰微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而元宵节以游走为主线开辟的百戏表演,除舒活肢体外,还体现了农耕文化的社交需求。农耕形态的自给自足,“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生存方式,使农耕文化需要开辟精神集散地,而节日庆祝成为最好的途径。所以农耕民族特别关注节日,重视对节日的庆祝。不唯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节日,都活跃着以体育运动宣泄情感的情愫。节日体育活动,首先宣泄的是情感,这颇类似西方的狂欢节,很多文献都记载着这种农耕形态下各节日的恣情欢娱,回看上文元宵节欢游过程,就不难解释人们这种精神需求的急迫。

因此,元宵节体育在民族心理上已经符号成抒发欢乐情感的代名词。明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写道:“真个朝朝寒食,夜夜元宵,不觉住了一个多月。”[10]凌濛初在《初刻拍案惊奇》也响应“好不受用!好不快乐!果然是朝朝寒食,夜夜元宵。”[11]元宵佳节已经成为浓缩无限欢乐和身心舒畅的简洁代称。而且,人们通过年复一年的元宵节体育活动“闹春”,表达了对春的无限欢悦心理,传承着对生的无限崇拜。

3 结语

元宵节以游赏为主线,在传承中不断派生舞龙、耍狮、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等特色项目,逐渐形成百戏杂陈的“闹春”场景,体现了民族体育文化不断包容壮大的勃勃生机。元宵节欢庆已经植根于民族的心理,正因为如此,元宵节的各种民俗体育活动一直承继至今。

但是,随着当今社会城市化、多元化的发展,传承了两千多年的元宵节活动却出现了日渐萎缩的态势。元宵节民俗体育活动主体的青壮年大量流入城市,加上城市元宵节不再放假,人们已无心顾及这个传统的节日了。即使有心,也没有时间、精力来举办庆祝。城乡盛大灯会、农村各种充满地域色彩的民俗活动,现在已经很少见了。对此,我们可以通过深入挖掘、大力开发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体育活动,保护和传承这一承载了丰富文化内容的传统节日,同时也可以通过加大节庆体育旅游的开发力度,使我们的体育文化和民俗文化都得到发扬光大。

[1] 刘肃.大唐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4:128,135.

[2]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540,541.

[3]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9:16.

[4] 陈康祺.郎潜纪闻[M].壬申重校本,康熙51年:4.

[5] 黄成助.中国方志丛书·扬州县志[M].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1038.

[6] 黄成助.中国方志丛书·高阳县志[M].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150.

[7] 黄成助.中国方志丛书·大名县志[M].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1501.

[8] 张岱.陶庵梦忆[M].马兴荣,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53,72.

[9] 吴自牧.梦梁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4.

[10] 冯梦龙.警世通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355.

[11]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245.

The Probe in to Sports Culture of Lan tern Festival

Qin Shuang-lan

(Sports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Hebei University,Baoding 071002,China)

With the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this paper sorted out the spo rts culture of Lantern Festival.It is found that“touring”is themainstream inheritanceof this festival.As time goes by,Lantern Festival continuously increases spo rts p rojects w ith regional features,such as lion and dragon dance,paddling HanChuan,walking on stilts and do the Yang-ge dance,w hich fo rm the increasingly p rosperous“make sp ring”scene and demonstrate the vitality of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Lantern Festival;folk sports;sports culture

G80-054

A

1008-3596(2011)04-0091-03

2011-04-08

秦双兰 (1969-),女,河北邯郸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和体育文化。

猜你喜欢

体育项目民俗体育
冬季民俗节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民俗中的“牛”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民俗节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2016体育年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项目的生态因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