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词典》商补
2011-04-08张雪梅
张雪梅
(安徽中医学院人文学院,合肥 230038)
《汉语大词典》商补
张雪梅
(安徽中医学院人文学院,合肥 230038)
《汉语大词典》是目前具有权威性的一部大型语文工具书,但其中也有一些疏漏和缺失。文章以古代医学典籍《内经》为语汇材料,指出《大词典》存在义项缺漏、书证迟后、例证缺失、词条失收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并给予补正,期望能为《大词典》修订完善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资料。
《内经》;《汉语大词典》;义项缺漏;书证迟后;例证缺失;词条失收
《汉语大词典》[1](以下简称《大词典》)是目前最具权威性的一部大型语文辞典之一,以“古今兼收,源流并重”为编纂方针,力图反映出汉语词汇的历史演变。但是《大词典》也存在一些问题,正如《大词典》“前言”所说:“由于词目浩繁,时间紧迫,疏漏、错误在所难免,有待于今后重版时修订补充。”有感于此,笔者不揣浅陋,以古代早期医学典籍《内经》(由《灵枢》[2]与《素问》[3]构成)为语汇材料,就《大词典》在义项缺漏、书证迟后、例证缺失、词条失收等四个方面提出管见,为《大词典》修订完善贡献绵力。
一、义项缺漏
《大词典》把“所收条目力求义项完备”作为编纂原则,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义项阙漏的问题仍然存在。如见于《内经》中的词语新义,《大词典》则往往漏收。现列举数例,以期为《大词典》修订、再版提供一点参考。
平 “平”字列二十一个义项。按,“平”指正常脉象义未收。《素问·平人气象论》:“春胃微弦曰平,……夏胃微钩曰平,……长夏胃微耎弱曰平,……秋胃微毛曰平,……冬胃微石曰平。”[3]111高士宗曰:“平,平脉。”[4]又,“夫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玕,曰心平。……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3]116
涩 “涩”字收有六个义项。按,“涩”之脉象义漏收。《素问·脉要精微论》:“夫脉者,……涩则心痛。”[3]99王冰注:“涩脉者,往来时不利而蹇涩也。”《灵枢·胀论》:“其脉大坚以涩者,胀也。”[2]241可知“涩”指脉动往来很难、不滑利的脉象。
耎弱 释云:“软弱,懦弱。”按,“耎弱”又可引申指脉象。《素问·平人气象论》:“长夏胃微耎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耎弱有石曰冬病。”[3]110又,“平肝脉来,耎弱招招。”[3]116吴崑曰:“耎,软同。”[5]高士宗曰:“耎弱招招,柔和而起伏也。”[4]故“耎弱”一般指柔和正常的脉象。
内部 “内部”条收三个义项。按,“内部”又指五藏。《灵枢·五色》:“五藏次于中央,六府挟其两侧……五色各有藏部,有外部,有内部也。色从外部走内部者,其病从外走内;其色从内走外者,其病从内走外。”[2]313张志聪曰:“五藏次于中央为内部,六府夹其两侧为外部。”[6]“外部”之“中医特指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六腑”义《大词典》收,根据词义聚合原理,应有“内部”与之相对应,故此义亦当收。
六经 释云:“六部儒家经典。”按,“六经”又为中医学术语,是手足三阴三阳经脉的统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六经为川,肠胃为海。”[3]45
张志聪曰:“六经,手足三阴三阳之经脉也。”[7]又《厥论》:“愿闻六经脉之厥状病能也。”[3]252又《气交变大论》:“六经波荡,五气倾移。”[3]402《灵枢·刺节真邪》:“六经调者,谓之不病。”[2]463
二、书证迟后
《大词典》在编纂过程中,力求使词条下每个义项所引第一条书证为始见书证。但由于主客观原因,真正做到这一点是相当困难的。现从《内经》语汇材料来看(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灵枢》和《素问》成书于西汉,《素问》中“七篇大论”成于东汉),《大词典》在书证溯源上还是存在较多的问题,一些词目的义项下所举始见书证时代偏晚,有的甚至晚了几百年、上千年。现整理数条如下:
胕 “胕”条:“腐烂。《素问·风论》,‘疠者……其气不清’唐王冰注:‘合热而血胕坏也,其气不清,言溃乱也。’”按,举唐王冰注为例,滞后。《素问》中已有例。《风论》,“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3]273《阴阳类论》:“浮为血瘕,沉为脓胕。”[3]566“脓胕”同义连言。
寒疡 “寒疡”条:“冻疮。”书证为金张从正《儒门事亲·冻疮》。按,《素问》已见例。《气交变大论》:“岁水不及,湿乃大行,……民病腹满身重,濡泄寒疡流水。”[3]412“寒疡”指阴寒性疮疡,今人俗称冻疮也。
肾水 “肾水”条:“即肾脏。中医以五行之说释五脏,肾属水,故称。中医亦以指肾中所藏的阴精。《素问·方盛衰论》‘肾气虚则使人梦见舟舩溺人’清张隐庵集注:‘梦见舟舩溺人,肾水之虚弱也。’”按,引清张隐庵注为例,迟后。《素问》已见用例。《气交变大论》:“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3]405“肾水”即指肾脏。
瞑 “瞑”条:“眼睛昏花。《晋书·山涛传》:‘臣耳目聋瞑,不能自励。’”按,此义《素问》已有。《六元正纪大论》:“民病寒热疟泄,聋瞑呕吐。”[3]466又,“民病热中,聋瞑血溢。”[3]467“瞑”指眼睛昏花,视物模糊不清。
瞀瘛 “瞀瘛”条:“目晕眩,清俞正燮《癸巳类稿·持素证篇》:‘诸热瞀瘛,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按,该词早见《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热瞀瘛,皆属于火。”[3]538
肉理 “肉理”条:“肉的纹理。”书证是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十。按,此义已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3]18
血崩 “血崩”条:“中医指妇女不在行经期,阴道大量出血的病症。”书证是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按,此义《素问》已见。《六元正纪大论》:“其病气怫于上,血溢目赤,咳逆头痛,血崩胁满,肤腠中疮。”[3]467
脊骨 “脊骨”条:“人和脊椎动物背部中间的骨头。《北史·西域传·漕国》:‘祠前有一鱼脊骨,有孔,中通马骑出入。’”按,《素问》有用例。《骨空论》:“一在脊骨上空在风府上。脊骨下空,在尻骨下空。”[3]323
尻骨 “尻骨”条:“尾骨。元元怀《拊掌录》:‘不必他物,但公库送与四两干艾,于尻骨上作一大炷灸之。’”按,该词《素问》已见。《骨空论》:“脊骨下空,在尻骨下空。”[3]323又,“尻骨空在髀骨之后,相去四寸。”[3]324
粳米 “粳米”条:“粳稻碾出的米。”举例为《南史·徐孝克传》。按,《素问》已有用例。《藏气法时论》:“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3]148
雄黄 “雄黄”条:“矿物名。也称鸡冠石。橘黄色,有光泽。可制造烟火、染料等。中医用作解毒杀虫药。”例证为晋葛洪《抱朴子·登涉》。按,《素问》已见用例。《脉要精微论》:“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3]99
瘁喑 “瘁喑”条:“病不能言。”书证为皇甫谧《甲乙经·经脉络脉支别下》。按,该词《灵枢》已见。《经脉》:“足阳明之别,……其病气逆则喉痹瘁喑。”[2]122“瘁喑”指突然失音。
疵痈 “疵痈”条:“发于肩及臑的毒疮。”例证为《医宗金鉴》。按,《灵枢》已见例。《痈疽》:“发于肩及臑,名曰疵痈。”[2]522张志聪曰:“此痈生浮浅,如疵之在皮毛,故名疵痈,而不害五藏。”[6]
三、例证缺失
语文辞书的书证十分重要,正如《大词典》在编纂条例中所说的,它有“体现源流、提示用法、辅助释义、提供知识的作用”,故《大词典》在所收词目和义项之下举例丰富、精当。不过笔者在查阅过程中也发现,有些词条或义项之下没有举例,兹举例如下:
太白星 该条释为“金星。”未举例。按,《素问》中不乏其例。《金匮真言论》:“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3]28《气交变大论》:“化气不政,生气独治,云物飞动,草木不宁,……冲阳绝者死不治,上应太白星。”[3]403
小肠 该条释为“肠的一部分,上端跟胃相连,下端跟大肠相通,……并把食物的渣滓输送到大肠。”未举例。按,《素问》多见。《金匮真言论》:“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3]25《灵兰秘典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3]58《大词典》“大肠”条有书证,而“小肠”条无例证,体例不统一。
便血 该条释为“粪便中带血或无粪便而只排出血液。”未举例。按,《素问》见用例。《阴阳别论》:“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3]56《通评虚实论》:“肠澼便血何如?岐伯曰:身热则死,寒则生。”[3]176
寒痹 该条释为“关节疼痛而皮肤表面无红、热等症状的病。也叫痛痹。”未举例。按,《灵枢》有例。《寿夭刚柔》:“寒痹之为病也,留而不去,时痛而皮不仁。”[2]65《贼风》:“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2]349
口疮 该条释为“口炎、口角炎等的统称。”未举例。按,《素问》有例。《气交变大论》:“民病口疮,甚则心痛。”[3]412
股骨 该条释为“大腿骨。”未举例。按,补《素问》例。《骨空论》:“股骨上空在股阳,出上膝四寸。”[3]324
肾藏 该条释为“即肾。”未举例。按,《素问》见用例。《上古天真论》:“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几极。”[3]6
四、词条失收
《大词典》中收录了不少中医学术语,可是有一些常见的、使用频率高的医学术语反而漏收。就笔者所考察的古医籍《内经》来看,下面这些条目似可补收。
中工 《大词典》收“上工”和“下工”,根据词义聚合原理,应有“中工”与之相对应。“中工”指医疗水平中等的医生。《灵枢》多见,如《邪气藏府病形》:“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为下工,下工十全六。”[2]41“中工十全七”意为中工在临证治疗上具有70%的治愈率,可见医疗技术为中等。又《根结》:“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2]58
肠鸣 指肠间或肠中蠕动鸣响。《素问》常见,如《藏气法时论》:“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3]147《气交变大论》:“民病中清,胠胁痛,少腹痛,肠鸣溏泄。”[3]408《灵枢》也多见,如《五邪》:“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2]173《师传》:“肠中寒,则肠鸣飧泄。”[2]222
人迎 医籍中比比皆是。(1)脉诊部位名,在喉结旁两侧颈总动脉搏动处。如《灵枢·寒热病》:“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2]176又《四时气》:“气口候阴,人迎候阳也。”[2]172(2)经穴名。属足阳明胃经。位于颈部喉结旁一寸五分。《素问·气府论》:“足阳明脉气所发者六十八穴:……人迎各一。”[3]308《灵枢·本输》:“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一次任脉侧之动脉,足阳明也,名曰人迎。”[3]26
内踝 足与小腿间内侧骨突。医籍中屡见不鲜,如《素问·刺腰痛》:“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刺少阴于内踝上二痏。”[3]228又,“飞阳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拂拂然,甚则悲以恐,刺飞阳之脉,在内踝上五寸。”[3]231《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上内踝前廉。”[3]102
外踝 踝关节外侧骨突。医籍中处处可见,如《素问·刺腰痛》:“同阴之脉,令人腰痛,……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为三痏。”[3]230又《骨空论》:“灸寒热之法,……外踝上绝骨之端灸之,足小指次指间灸之,腨下陷脉灸之,外踝后灸之。”[3]325《灵枢·骨度》:“膝以下至外踝长一尺六寸,外踝以下至京骨长三寸。”[3]148
寝汗 因病或因虚而致的躺卧汗出。《素问》习见,如《藏气法时论》:“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3]148《气交变大论》:“甚则腹大胫肿,喘咳,寝汗出憎风。”[3]407《六元正纪大论》:“太阳所至为寝汗。”[3]498王冰曰:“寝汗,谓睡中汗发于胸嗌颈掖之间也。俗误呼为盗汗。”吴昆云:“寝汗,病卧而汗也。”[8]“寝”是泛指睡觉,不管睡着与否。故因病或因虚而致的躺卧汗出称为“寝汗”。有人认为“寝”与“”(同浸)通,“寝汗”即汗、渍汗之义。如李今庸云:“是故‘寝汗’者,浸汗也,浸渍而汗出,谓津液浸渍而出为汗其身浸湿濡渍而甚也。”[9]此说未确。《大字典》:“寝通(浸)。逐渐。”[10]《大词典》释义亦同。可知,“寝”通“”是逐渐义,而不是浸湿义。《大词典》收“盗汗”,书证为《医宗金鉴》和郁达夫《迟桂花》,晚于唐王冰注。
[1]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缩印本)[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2]南京中医学院.黄帝内经灵枢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3](唐)王冰编注,(宋)林亿校正.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
[4](清)高士宗.黄帝素问直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138,143.
[5]程士德.素问注释汇粹(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264.
[6](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灵枢集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8:294,457.
[7](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27.
[8](明)吴崑.内经素问吴注[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336.
[9]李国清.素问疑识[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241.
[10]徐中舒.汉语大字典(缩印本)[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5:400.
Discussion and Complement on The Chinese Dictionary
ZHANG Xue-mei
(School of Humanities,Anhu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efei 230038,China)
The Chinese Dictionary is the most authoritative reference book of Chinese language,but there are some careless omissions and scarcities.Taking the ancient medical books of“Nei Jing”as vocabulary materials,the four shortcomings of The Chinese Dictionary,i.e.missing of meaning items,lag of documented evidence,shortage of illustrations and absence of lemmas,are pointed out and corrected in this paper.The study is valuable for revising and improving The Chinese Dictionary.
Nei Jing;The Chinese Dictionary;missing of meaning item;lag of documented evidence;shortage of illustration;absence of lemma
Z32
A
1008-3634(2011)05-0091-04
2011-04-12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0sk254)
张雪梅(1964-),女,安徽巢湖人,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刘 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