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2011-04-08唐森树吴俊平欧永宁邓怡舟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11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价值体系纲要

唐森树 吴俊平 欧永宁 杜 平 邓怡舟

(湖南科技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湖南 永州 42510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唐森树 吴俊平 欧永宁 杜 平 邓怡舟

(湖南科技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湖南 永州 42510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规定了在“纲要”课程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帮助大学生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强化大学生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等德育内容,培养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和操守。“纲要”课教学必须探索和创新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教学手段。对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创新研究”课题组进行了专题研究,取得了良好成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研究成果

在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课题组于2009年6月申报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创新研究”,并被批准立项(湘教工委通[2009]44号、09C34)。该项目研究一年多以来,取得了明显的研究成果,实现了研究目标。

一 进一步明确了项目研究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2004年3月,中央领导同志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从培养师资队伍、加强教材建设、改革教学方法、改进宏观指导等方面下功夫,力争在几年内,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明显改善。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5年1月,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召开,胡锦涛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了全面部署。2005年初,中宣部、教育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央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体系、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队伍建设等都提出了新思路、新举措。新课程方案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新课程方案明确规定,把“98方案”的7门必修课调整为4门必修课,即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调整体现了新世纪新阶段大学生理论武装工作的综合性、整体性要求。对于开设“纲要”课程的目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指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可见讲授“纲要”课程应该有史、有论、有应用,应该有利于大学生在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从历史与现实应用的有机结合中,全面地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因此,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加强对“纲要”教学“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永葆生命力的源泉。通过课堂讲授、师生对话研讨、研究性论文、报告会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建立课外实践基地等社会实践使学生深入社会,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相联,增强对国史、国情的感性认识,激发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热情。本课题主要探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问题,对近现代史进行创新教学,发掘“纲要”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素材,以新的形式和手段来加强教育,以期为大学生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收到良好效果,不负时代教育使命。

二 对“纲要”课教学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把握研究内容

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渠道是进行历史教育,特别是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离开了历史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会空洞、枯燥、缺乏感染力。所以,怎样用历史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怎样将历史教育和现实教育结合起来,就非常值得深入研究。本课题研究重点探讨四个方面的问题:

(1)分析高校价值观培育的现状及相关因素,为“纲要”课教学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现实基础。社会转型给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塑造带来客观要求。目前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一些负面影响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冲击;社会转型期也是价值观的反思、裂变、更新和塑造时期,这更使得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产生诸多迷茫、困惑和疑问,迫切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强有力的引导。

(2)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明确其构建的根本要求。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目标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3)探索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所提供的有益的路径选择。中国近现代史教育承载着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的目标加强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灵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形式,历史情感的培育亦促使大学生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纲要”课为适应对大学生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需要,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包括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模式的调整、实践教学的完善、方法手段的更新以及考试考核的改革等诸多方面。为此,我们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尝试。

(二)明确研究方法,创新教学形式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理论分析法和调查研究法。其具体做法是:

(1)坚持正确思想导向,明确本课程的定位。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使学生在“两个了解”基础上,坚定“三个选择的信念。”本课程的作用就是从近现代中国历史的角度,使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为学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奠定基础。

(2)吃透教材,用好教材。“纲要”课教材同时又是本课程教学大纲,是教学之本。必须吃透教材,善于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做到内容、观点不走样,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等有创新。可以说,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同时也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和现代的爱国运动史。中国近代史记述了近代中国蒙受屈辱和奋起抗争的历史,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可以侧重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优良民族精神方面来促进大学生提高认识。中国现代史主要记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历程,因而可以侧重从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历史方面,教育大学生弘扬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认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3)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统一。我们建立了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实现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持的理论教学和学生工作队伍参与的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新模式,取得了一定效果。建立了实践教学的完善的机制,为深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实效性提供了新经验;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实践主题的前提下,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形式突出专业特色,扬专业所长,丰富多样,增强实践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主要有社会调查、公益活动、参观考察、访谈、报告会、读书、辩论、知识竞赛、演讲、表演节目、红色歌曲歌咏比赛、主题班会、历史展览、自拍小历史剧等。

(4)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重视探究性学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如何实现学生由“要我学”、“要我接受”,到“我要学”、“我要接受”的转变。一方面,结合“纲要”课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点和难点,设计问题,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另一方面,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查找资料,认真听课,参加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再辅以辩论撰写小论文等活动,确保学生主动、自觉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三 为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纲要”课教学形成了初步规范

(一)“纲要”课教学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的是科学的世界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它要求高校“纲要”课教学,必须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占领课程教学思想阵地,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和主动权。[1]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纲要”课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渗透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理论修养,使他们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理解、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加强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应用和宣传。“纲要”课教学,要充分利用高校的学科发展资源和人力优势,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尤其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的研究及应用和宣传,用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高校学生的头脑,并引领、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

(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是“纲要”课教学的基本功能

课题组探讨了“纲要”课教学的基本功能问题,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全面的思想道德规范体系。作为占支配地位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它以理论层面为主导,统领着理想、精神、价值、道德等不同层面,对每个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具有定向和调整功能。如何在高校“纲要”课教学中贯彻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思维能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高校《纲要》课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纲要”课除承担“两个了解”和“三个选择”的教育功能外,还应承担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改革开放意识和文化创新精神教育等功能。因此,可以说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是高校“纲要”课教学的基本功能和重要使命。事实上,“纲要”课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其特点是从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出发,通过历史的因果关系和历史过程的演进,以及具体生动的历史事例,来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认同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和理性基础。高校“纲要“课教师要以此为契机,以积极姿态抓紧课程建设和研究工作,紧密服从和服务于全国和学校的中心工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并使其渗透进”纲要“课教学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1]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应是“纲要”课教学的根本目标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追求的本质,新时期高校“纲要”课教学,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指导和根本目标,将它贯穿于课程建设和研究以及教学改革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通过教学和研究,使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认知到认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思维能力,再外化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际行动。[1]

(四)《纲要》课教学要润物无声地渗透理想信念教育

课题组研究文章提出,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是一部分人的理想信念模糊、淡化、动摇或缺失。这种情况在高校校园里也有所反映,理想信念的淡化或缺失,导致有些大学生陷入苦闷和迷惘之中,他们无心学业,虚度时光。我们应该清醒认识,这些情况会极大地影响到我国社会继续发展的动力和目标问题。文章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选择,亦是人民的选择。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树立并坚持这个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纲要”课要通过教学,向包括已经是党员的大学生讲清楚某些社会问题产生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及其后果,讲清楚主流和支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前景,以及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前途。认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懂得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并召唤起他们对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1]

(五)“纲要”课教学要旗帜鲜明地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对高校“纲要”课教学而言,坚持进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研究和教育,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应对国际思想文化竞争的必然选择,也是坚守先进文化阵地的必然要求。首先,强化民族精神教育。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灵魂,是综合国力的一部分。高校“纲要”课教学要大力开展国史、国情教育,使学生了解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及其发展沿革,理解民族精神是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动力之源,培养对祖国悠久历史和民族优秀传统的情感认同。引导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纵横比较中,既能尊重祖国的历史文化、珍惜先辈们的奋斗成果,又能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大坐标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看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其次,彰显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是“纲要”课教学的永恒主题,对于中华民族来说,爱国主义是中国近百年间饱经忧患而不衰,屡遭侵略而未亡,并在沉沦中奋起的强大精神支柱。我们今天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应特别注意把热爱祖国和热爱社会主义相结合,把爱国主义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再次,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时代精神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人类历史上,竞争激烈、社会急剧变动的时代,往往就是呼唤创新的时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现代化而探索创新的精神,催生了中国社会在各方面的进步和发展。[3]

(六)“纲要”教学要义不容辞地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八荣八耻”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统一,体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八荣八耻”,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注入了时代的特点和实践的要求,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充满生机和活力,富有民族性、感染力和吸引力。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高校培养和教育“什么人”指明了方向。“纲要”课教学应该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贯穿到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同时要引导广大学生带头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使学生增强辨别力和自觉性,从内心认同正确的道德取向,弘扬正气,自觉抵制违反“八荣八耻”的行为,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而尽自己的努力。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基础。

(七)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增强“纲要”课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为了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高校“纲要”课教师应特别注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把握“纲要”课教学特点,完善教学专题,精选、优化教学内容。首先,按照“少而精、要管用”的原则精选、优化教学内容,在不断深化科学性上下功夫。“纲要”课必须在把握教学要点和教材的前提下,在现有课时内讲清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重点阐明“三个选择”的历史根源和历史影响、讲清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进程,把握历史脉动,汲取历史智慧,达到坚定理想信念、构筑精神支柱、加强人格培养和道德修养之目的。在教学内容上要做到删繁就减,吐故纳新。其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继续强化针对性上下工夫。我们提倡在“纲要”课教学中要做到历史性与思想性、通俗性与深刻性、生动性与实效性以及普遍性与地方性有机结合。“纲要”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应紧跟时代步伐,针对社会发展中以及人们思想观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突出重点,加强针对性教学,对人们思想意识中影响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种种疑惑和误解进行深层次的学理阐释,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权威力量。

第二,进一步改革“纲要”课的教学方式与方法课题组认为,改革教学方式与方法的着力点在于:把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结合起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其学习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4]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改革包括二大环节:一是以专题式教学为突破口整合教学内容,进一步改革课堂教学环节。着重解决好两个问题:既要在教学方法上必须体现“以理服人”和“启发学生通过思考自己得出结论”的启发式、互动式的教育原则。又要在教学方式与手段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逐步实现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努力使“纲要”教育教学达到生动、活泼、充满哲理和情趣的要求。二是规范和加强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纲要”课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负有重要使命。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该加强和完善社会实践环节教学。首先,拓展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将社会实践活动分为两部分:即校外社会实践和校内教学实践。校内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品性。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组织学生到社会实践基地进行社会考察和调研,让他们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加深对国情、民情的认识;亲身感触祖国的历史文化和优良传统;接触改革开放和科技发展前沿的最新成果。培养学生的自豪感、自信心,增强他们在开拓前进的时代大潮中艰苦创业的决心。其次,抓重点,即确定若干重点调研课题,精心组织,深入调研,提高调研报告的撰写质量;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再次,选派部分任课教师同学生一起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教师能够在社会实践调研过程中,充分发挥指导作用。使学生能够在社会实践调研过程中,增强理性认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教学,由平面变立体,由静态变动态,从而增强实效性。[5]

四 通过该课题研究,研究者和受教育者均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本课题研究组坚持研究创新,突出自己的研究特色。其一,创新方法,从反思视角切入,倡导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同步,形成了“理论指导→方案设计→教学实践→理论提升→教学实践”的技术路线;其二,创新理论,使“历史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两者结合更紧密,更具体,更全面,更有说服力。揭示了“历史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在关联,即原理与实际的结合、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逻辑层次,增强了“纲要”课教学的感召力和实效性;其三,创新实践,总结“纲要“教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思考“纲要”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内容与方法改革,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建立了以学生、学校、社会有机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体系,实现了高校“纲要”课目标功能。

总之,我们的教学主要突出解决四方面问题:一是紧密围绕教学重点,对大学生进行国情国史教育,深刻理解三个选择,阐述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指导、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本源和意义;二是有针对性地结合当前大学生比较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批判新自由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不断增强大学生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文化道德观,学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人才;三是在实践教学、理论教学方式和手段以及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四是努力突出这一课程蕴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丰富素材并加以教学规范,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深化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正因为如此,本课题研究组的教学实效性得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明显增强,在实践教学、专题教学、考试改革、教学方法、结合永州地方史教学等方面进行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以本课题组成员为主的“纲要”教学团队2009年荣获湖南科技学院优秀教学团队;以本课题组成员为骨干教师的“纲要”课程2009年被评为湖南科技学院精品课程;两位主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师,先后被评选为湖南科技学院“学生最满意教师”和“教书育人好教师”;一位教师2009年荣获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称号;两位教师2010年获湖南科技学院优秀教学奖;一位教师制作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篇综述和第九章)课件获教育部社科司“精彩多媒体课件”并获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专项任务立项;一位教师2010年获湖南科技学院青年教学能手称号;三位教师在2009年湖南省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研究会庆祝建国六十周年论文征集评选中分获一、二、三等奖;在一年的课题研究期间,课题组成员共撰写相关论文7篇,其中5篇已公开发表,2篇即将刊出。

与此同时从2009年3月着手课题申报、8月立项到2010年9月申请结题,“纲要”教学使湖南科技学院2008级、2009级、2010级全体本科生受益,共计9000余人接受中国近现代史教育,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了比较好的教育和感染。以本课题组主要成员为首倡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受到学校肯定,得到了广大学生认同、支持和配合。《湖南科技学院报》进行了跟踪采访报道,宣传了本课题研究的成果,扩大了本课题研究在校内外的影响。

[1]唐森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A].佘国华.质量工程研究与实践(二)[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2]吴俊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探讨[J].中天学刊,2010,(3).

[3]吴俊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J].党史文苑,2009,(12).

[4]欧永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模式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5).

[5]唐森树.关于大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调研报告[A].佘国华.质量工程研究与实践(三)[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

G41

A

1673-2219(2011)11-0065-05

2010-07-08

唐森树(1962-),男,湖南永州人,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及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和研究工作。

(责任编校:周欣)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价值体系纲要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