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三省同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合作现状及发展前景研究

2011-04-04

对外经贸 2011年9期
关键词:俄罗斯远东地区中俄贸易

沈 悦

(吉林省东北亚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33)

中俄两国是友好邻邦,双方毗邻地区一直保持着友好的经贸合作关系,中国东北地区振兴与俄罗斯东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双方进一步发展经济合作提供了机遇,中俄毗邻地区合作,因《中国东北地区同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的签署和落实而进入一个高水平运行时期。当前,东北三省“十二五”发展规划已经出台,俄罗斯远东地区也绘制了未来的发展蓝图,双方进一步加强经济合作已达成共识。

一、东北三省同俄罗斯远东地区发展经济合作的重大意义

(一)有利于巩固与发展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中俄经贸合作是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物质基础。中俄地区间联系非常活跃,目前已经签署100多个地方行政机构的双边协议,地方合作已经成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实两国务实合作内容,推动经济实现互补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积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俄罗斯大力开发远东和西伯利亚背景下,两国地方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合作热情高涨,基础设施领域投入力度加大,在跨境输电、界河桥梁、电站建设、港口改造、资源开发、木材深加工、电子商务等多个领域,陆续启动了一批经济技术合作项目,有力推动了边境地方经贸合作,促进了毗邻地区经济社会发展。2009年9月,中俄双方正式批准《中国东北地区同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涉及领域之广,合作项目之多,合作内容之实,在两国已经批准或签署的文件中堪称首例,标志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由政治互信、睦邻友好向经济领域务实合作拓展,对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十二五”期间,东北三省同俄罗斯远东地区深化发展经济合作,体现了双方地方合作方向和利益取向的一致性,符合中俄两国毗邻地区共同发展的需要,是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顺势选择,尤其是在当前尚未彻底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形势下,中俄地区合作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有利于东北三省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东北三省地处东北亚腹地,是连接太平洋和欧亚大陆桥的物流枢纽地带,北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接壤,与俄边界长达3270公里,居全国第一位。东北三省拥有众多口岸,其中17个国家一类沿边口岸。既有空中直达航线,也有陆路、水路直线通道,还有陆海、江海联运等便捷条件,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国沿边区域合作格局中地缘优势突出,独一无二。与俄罗斯相比,东北地区在人口数量和土地面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东北地区人口数量超过1亿,是远东地区人口的16倍,土地面积只有78.73万平方公里,只占远东地域的12.7%,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在劳动力供需方面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

“十二五”时期,扩大对俄经济合作作为破解东北地区经济结构性矛盾和问题的重要手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制约东北发展的资源、能源不足和原材料成本较高等问题,并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就业,保障和支持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东北三省加快发展同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合作,不仅可以促进企业加快技术升级步伐,提高产品竞争力,实现与国际接轨,而且可以弥补东北地区经济外向度较低的“短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完善东北地区开放型经济格局。黑龙江省的“哈大齐工业走廊”、吉林省的“长吉图开放促进先导区”、辽宁省的“辽宁中部城市聚集经济区”和“五点一线沿海开放带”,已经为东北三省同俄罗斯开展合作奠定了坚实的产业经济基础。对俄沿边大开放作为中国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东北地区的务实合作,加快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意义重大。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对俄经贸进入了适时和战略性调整时期,也为东北地区对俄经贸合作提供了机遇。东北振兴和俄远东开发互动对接的全面展开,为东北地区进一步强化以地方经贸为主的桥头堡和枢纽站的功能和作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东北三省同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合作发展现状

(一)黑龙江省对俄经济合作现状

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山水相连,边境线绵延3000多公里,拥有25个国家一类口岸和10个边境互市贸易区,通关便利,民间往来频繁,使黑龙江省在开展对俄经贸具有诸多优势,素有中俄经贸“桥头堡”之誉。

黑龙江省于1983年开展对俄边贸业务,至今已经走过了28个年头,对俄贸易经历了初期的易货贸易到加工集散再到走出去到俄罗斯兴办企业、搞资源的深加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2008年,黑龙江省对俄贸易额达到历史最高的110.6亿美元,约占中俄双边贸易总额的20%。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加之俄罗斯整顿贸易秩序等政策变化,中俄边境贸易首次陷入低谷,黑龙江省对俄进出口总值仅有55.8亿美元,同比下降49.7%。2010年,黑龙江省对俄实现进出口总额74.7亿美元,尽管较上年增长34%,但对俄出口总额已落后于浙江、广东两省,居全国第3位,而排名第4位的江苏省与黑龙江省的差距逐渐缩小,大有赶超之势,形势不容乐观。黑龙江省出口产品仍然以农产品、服装、家具及其零件、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份额仍然偏低。目前,黑龙江省逐步优化对俄贸易商品结构,在保持和扩大服装、鞋帽、纺织品、农副产品等传统商品对俄贸易规模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家电、汽车、农用机械等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并着力扩大先进设备、关键技术和国内市场急需的石油、木材、化肥、化工原料、铁矿砂等能源原材料商品进口。黑龙江省对俄投资企业主要集中在俄远东及外贝加尔地区,以林业、矿业等资源类项目为主。牡丹江、哈尔滨、黑河等传统对俄合作地区的企业仍是对俄投资的主力。近年来,对俄投资企业规模呈现扩大趋势,仅以2009年为例,在新批的81家对俄投资企业中,中方投资额超过千万美元的就有7家。2010年11月6日,黑龙江省出台了《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对俄合作适应性战略调整的意见》,提出黑龙江“以打造对俄合作重要桥头堡和枢纽站为目标,规范贸易秩序,改善贸易结构,深化投资合作,提升合作质量和效益,全方位推进对俄开放”的新思路。2011年一季度黑龙江省对俄罗斯联邦进出口总值3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倍;占同期全国对俄进出口总值的21.1%,占同期全省进出口总值的50.8%。其中,对俄出口9.4亿美元,增长25.1%;自俄进口24.6亿美元,增长2.8倍。累计贸易逆差15.2亿美元。

(二)吉林省对俄经济合作现状

自1997年以来,吉林省对俄贸易呈现快速增长势头。2004—2007年年均增幅达100%,大大超过全国平均增速。2007年俄罗斯首次成为吉林省第一大出口市场。2008年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吉林省对俄贸易有所回落,但整体仍处于较高水平,2008年达到7.6亿美元,其中出口6.8亿美元,在对外贸易国别中居于重要地位。2009年俄罗斯仍然是吉林省第一大出口市场。吉林省对俄出口商品主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集中在纺织服装类商品和机电产品。自俄罗斯进口主要以初级产品为主,集中在海产品和林产品。对俄出口主要以边境贸易为主,近年来边境小额贸易明显下降,但旅游贸易依然占有重要地位:2009年,吉林省接待俄罗斯游客19.98万人次,比2008年增加了11%。珲春作为吉林省陆路对俄主要口岸,2010年一季度,由此入境的俄罗斯游客达7158人,比上年同期增长143%。俄罗斯正成为吉林省仅次于韩国的第二大客源国。进口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从事对俄贸易的主力军是民营企业,且呈不断上升势头,2009年民营企业所占比例达到88.8%。同时,对俄贸易主要集中在少数几家边贸大户和生产企业上。俄罗斯是吉林省对外投资最多的国家,截至2009年,在俄罗斯共建立境外企业63家,中方投资2.97亿美元,主要分布在木材加工、建材、种植养殖、医药器械、贸易等领域。对俄投资地域主要集中在俄远东地区及莫斯科州。截至2009年,俄罗斯在吉林省也设立了31家企业,吸引俄罗斯资金407万美元,主要集中在食品加工、木制品加工和餐饮业等。

(三)辽宁省对俄经济合作现状

自1993年以来,辽宁省与俄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10多个州、边疆区保持友好往来,全省各市与俄有关地区建立了10对友好城市。双方交换专业团组近300批,派出留学人员600多人次。通过友好往来,既增进了互信,深化了友谊,也促进了合作。

2007年,辽宁省实现对俄贸易额13.5亿美元,同比增长34.1%;2008年达到16.02亿美元,增长18.7%;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完成贸易额11.6亿美元,下降约30%。目前,辽宁省累计对俄直接投资项目120余个,协议投资7.5亿美元,中方实际投资2亿多美元;2009年新核准对俄直接投资企业8个,协议投资3500多万美元,中方实际投资近3000万美元。截至2009年,辽宁省引进俄方投资合作项目266个,俄方投资近9000万美元。2006年以来,每年对俄劳务输出稳定在1000人左右。辽宁省与俄罗斯互派留学人员500多人次,目前有2000多名俄留学生在辽宁学习;每年选派一批高校教师和业务骨干赴俄进修,与俄交流文化项目10余项,交流人数百余人。2009年俄罗斯游客赴辽宁达15.9万人次,增长近200%。辽宁省与俄罗斯的经济互补性很强,技术、贸易和投资等具有十分广阔的合作前景。辽宁省本着“平等互利、形式多样、注重实效、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推进与俄罗斯在科技、物流、能源与矿产、劳务合作和工程承包等领域的合作。

三、东北三省同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合作发展趋势

中俄两国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战略实施到一定阶段后,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几乎同时成为两国开发的重点。双方新的区域开发战略的实施具有历史性和针对性,也是为满足两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并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结果。

(一)东北三省同俄罗斯远东地区发展经济合作的历史机遇

1.中俄两国地区合作的外部条件逐渐成熟

(1)两国发展战略目标趋于一致

中俄两国都把发展经济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并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中国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在2020年前实现GDP翻两番的目标和任务,这需要国内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升级,需要更好地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协调国内国际发展。普京任总统时提出俄罗斯“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目标,即2010年前实现GDP翻一番,到2015年成为经济强国。2008年,俄罗斯联邦政府发布了《后贝加尔及远东地区发展纲要》,加快发展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并与中国东北振兴战略相衔接。2009年9月,中俄两国元首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联邦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为两国地区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2代320排螺旋CT机辐射剂量减小的可能原因如下:(1)在保证图像质量的情况下,管电压100 kV时较管电压120 kV时辐射剂量降低[15]。本研究所有患者CT检查的管电压均为100 kV。(2)第2代320排螺旋CT扫描中球管旋转时间较第1代减少(0.3 s vs 0.5 s)。本研究中第2代组每例患者总曝光时间减少4.6 s,减少幅度约40%,在管电流相对不变的情况下,辐射剂量减少。(3)为了获取精确的肝动脉期时间密度曲线(TDC),需要高的时间分辨率。而第2代320排螺旋CT扫描技术的时间分辨率为0.275 s,满足肝CTPI要求。

(2)两国形成了多层次的交流机制

中俄两国2001年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又在2004年和2005年,先后批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实施纲要和《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以这三个文件为基础,两国逐步建立了密切的多层次合作机制,包括元首年度互访、议会领导人年度互访、总理定期会晤,以及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会议、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等,其中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下设10个分委会,涵盖了能源、经贸、科技、运输、核能、银行、航天、通信、环保和民用航空技术等领域。此外,两国在投资、规范贸易秩序、解决贸易磨擦、边境和地方经贸合作、森林开发利用等领域建立了磋商机制。在科技文化领域及民间交流方面,两国先后互办“国家年”,有65对省(市)结为友好城市(省、州)关系,每年轮流举办“中俄地域合作研讨会”、“中俄边境和地区合作论坛”等。这些多层次的交往为两国地区合作提供了良好机制保障。

(3)中俄关系处于历史发展最好的时期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建立在平等互信、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基础上的新型国家关系,堪称睦邻友好的典范。双方在最高层次的政治往来十分频繁,2010年俄中两国的元首进行了6次会晤,在苏中关系整个历程中,从1949年到苏联解体的1991年,两国元首只进行了7次会晤。苏联解体之初的1991年,中俄贸易总额只有39.1亿美元。此后,随着双方政治互信逐步加强,特别是双方彻底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睦邻友好环境,中俄关系进入了历史上双边交往的最稳定、最好时期。到2008年,中俄贸易额达到了568亿美元,比1991年增长了14.5倍。尽管全球金融危机使中俄双边贸易在2009年结束了连续10年的高速增长(比上年下降31.8%),但进入2010年,双方经济合作又趋活跃:据中国海关统计,中俄贸易额2010年达到554亿美元,较2009年增长43.1%,基本上恢复到了危机前的水平。中国已经成为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2011年一季度我国对俄进出口总值160.8亿美元,同比增长34.2%,创历史同期最高纪录。在中俄贸易增长中,投资的贡献率不断增加。截至2010年9月底,中国对俄累计投资105.4亿美元,占俄吸引外资总额的4%,直接投资9.3亿美元。同时,中俄能源合作已取得重大突破,煤炭、电网改造、海洋石油、高速铁路、节能技术等新领域的合作也开始起步。

2.“振兴东北”与“开发远东”实现互动对接

随着亚太地区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重要性日渐突出。但是,由于经济结构、地理条件、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原因,上述两个地区在本国经济中都处于劣势。近年来,中俄两国政府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分别制定了《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和《远东和贝加尔地区2025年前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其主旨都是加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繁荣地方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两个相邻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很大区别:就中国而言,“振兴东北”的实质是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对原有的发展方向、经济结构进行重大调整,在此基础上充实产业基础和提高产业素质,推进更高水平的再工业化进程。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强化的国际大背景下,要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调整与改造,必须实行“走出去,引进来”的政策,要以大开放带动大调整、大改革,要充分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及管理经验,通过加强与东北亚国家的经济合作,特别是加强与俄罗斯东部地区(西伯利亚与运东)的区域合作来实现。对俄罗斯来说,远东地区是世界上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在国家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自苏联解体后,该地区不仅失去了中央政策和资金的扶持,而且也中断了地区内和跨地区的经济联系,经济形势不断恶化,经济增长速度和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多年来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的趋势不断加强,俄罗斯逐渐认识到,加速远东地区参与亚太经济一体化是迅速振兴俄罗斯经济的关键。2002—2010年,俄远东地区人口减少6%,是俄罗斯人口数量下降幅度最大的地区,劳动力缺口25万。有技术和经验的熟练工严重不足,预计在2020年熟练工短缺将超过50万。其中,机械制造、船舶制造和石油开采等领域专业人员需求大但后备不足。为此,与中国东北地区开展经济合作日益受到重视。2009年5月21日,在哈巴罗夫斯克举行的边境地区合作会议上,梅德韦杰夫总统表示要积极吸引中国在俄罗斯远东地区投资,他认为“远东地区经济复苏任务需要与中国振兴东北的计划相协调”。

(二)东北三省同俄罗斯远东地区发展经济合作应注意的问题

1.进一步改善贸易结构

2.进一步扩大合作规模

在未来的经济合作中,双方不应停留在能源原材料领域,而应不断适应新的变化,将高新技术合作、产业合作作为今后合作的重点,全面推进双方在原有的货物贸易、资源开发和粗加工合作的基础上,开展体现优势互补的加工贸易、技术贸易、技术开发和引进、直接投资、产业合作等。合作形式从单一的易货贸易扩大到资源开发、工程承包等经济技术和投资合作,并逐步建立起跨境生产加工基地、科技成果产业化园区,直至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合作领域从石油、煤炭、木材、农业种植等资源开发性领域拓展至航天、核能、军工、电力、海洋能源开发、环保等众多较高科技领域以及石油化工、重大装备制造,汽车产业及其汽车零部件、机床、航空、造船等,如以沈阳为中心发展现代化装备制造,以大庆、辽阳、吉林为中心建设一流的石化工业,以远东地区为中心建设森林采伐和林木加工以及食品工业,真正实现全方位的经济合作,提升两地区经济合作的规模和水平。

3.进一步规范贸易秩序

市场贸易秩序混乱已成为制约两国贸易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从一般贸易程序来看,中俄两国均处在经济转轨时期,未能形成有效的行业协调和管理体制,而这些机制是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持正常经济秩序的基本条件。在缺少行业协调的情况下,经营秩序混乱,恶性竞争、低价竞销行为十分普遍,这种混乱的贸易秩序又延伸到对方市场。

4.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

中俄两国海关程序方面存在的问题已成为贸易发展的障碍。在俄方,其海关估价的方法并不符合国际规范,对中国商品存在明显的歧视。俄海关通关时间长,手续复杂,加之工作人员的不良行为,更加大了贸易成本。俄罗斯商品质量标准制定比较严格,在食品、服装、家用电器方面,两国质量标准体系的不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商品的出口。同时,俄方在商品检验检疫程序和中方企业申请质量认证方面手续繁琐、时间较长,常常延误正常的贸易活动。且俄方对部分中国进口商品的检验采取歧视性待遇,经常提出正常检验之外的特殊检查要求,形成对中国商品设置的非关税壁垒,不利于扩大中方商品的出口。

在金融危机对国际经济的影响不断扩大以及现在余波仍在的时候,东北三省应积极调整对俄经贸合作战略,适时选择新的合作模式、开辟新的合作路径来拓展双方经贸合作发展空间,以实现中俄区域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总体目标。

猜你喜欢

俄罗斯远东地区中俄贸易
实现中俄东北—远东地区开放合作的新突破
中俄今起海上联演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贸易统计
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文化贸易发展展望
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地区经济合作发展历程及前景展望
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投资企业绩效管理特点
2016年中俄贸易有望实现正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