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半个世纪内的两场苏丹“南北战争”及其结局

2011-04-03中国传媒大学政法学院100024翟亚菲

地理教学 2011年12期
关键词:南北战争内战尼亚

中国传媒大学政法学院 (100024) 杨 勉 翟亚菲

自独立以来,苏丹就一直是国际关注焦点。从冷战时期的南北内战,到冷战后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再到21世纪初的达尔富尔问题。前几年由于达尔富尔问题而备受国际社会瞩目的非洲国家苏丹,今年又一次因为1月举行的独统公投及其分离结果,引起了国际社会和舆论的强烈关注。根据苏丹南部公民投票委员会正式宣布的公投结果,这场半个多世纪的独统之争可能终于落下帷幕,98.83%的苏丹南部居民投票赞成独立。这样,苏丹这个非洲面积最大,世界面积排名第十的国家将可能一分两半。

苏丹南北何以走到今日这一步,事实证明一切重大现实都必定孕育在其复杂的历史中。1955年至1972年、1983年至2005年,苏丹爆发了两次长期内战,前后近40年。战争是在南北双方之间进行的,可以称之为“苏丹南北战争”。苏丹内战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独立前一年的1955年到1972年。第二阶段从1983年5月至2005年。苏丹内战是非洲独立后时间最长的战争之一。

一、第一次内战

殖民地时期的苏丹,名义上由英国和埃及“共管”,实际上是英国殖民者掌握统治权。1951年埃及宣布废除《英埃共管苏丹协定》。由于历史原因,大约以北纬10°线为界,苏丹北方是阿拉伯和伊斯兰为主的文化圈,南方是土著黑人和多神论原始拜物教及基督教为主的民族宗教文化圈。1956年1月1日苏丹正式独立,而在独立之前一年,内战就已经开始了。

在酝酿独立的过程中,南北双方分歧很大。1954年苏丹成立了自治政府。权力被北方的阿拉伯人掌管。阿拉伯语被规定为学校教学语言,伊斯兰教被苏丹临时宪法宣布为国教。当年在朱巴举行的“南北苏丹立法会议”上,苏丹南方代表在英国的支持下正式提出了“南方问题”,要求南、北方实行联邦,但是,遭到了北方代表的拒绝,于是,南方代表退出了会议[1]。

1955年7月26日,南方赤道省恩扎拉市阿赞德工程的300名被解雇的南方工人举行游行示威,遭到军警镇压,示威者死8人,伤多人。于是南方各省普遍发生反政府骚乱。[2]南方军人普遍对北方军官在英国人撤离后接管指挥权十分不满,1955年8月18日,驻赤道省托里特地区南方“赤道军”的黑人士兵拒绝调往北方的命令,公开哗变,杀死了北方籍军官。[3]随后对北方人的袭击蔓延到赤道省的10多个城镇,[4]300多名北方的官员和平民,其中包括妇女和儿童被杀。苏丹自治政府宣布南方各省进入紧急状态,调遣重兵镇压,处决了300余名南方人,将2000人送到北方的监狱服苦役。北方军队焚毁了南方人的村庄和房屋,破坏庄稼,掠走牲畜。[5]暴动的南方士兵退入山林或撤至邻国,苏丹军界的黑人,纷纷逃亡南方,加入了叛乱队伍,开始反对北方的游击战争,第一次内战由此爆发。南方军民提出南方自治乃至分离的诉求。 1963年9月一些苏丹老兵成立了 “阿尼亚尼亚”(Anyanya)(据说是苏丹黑人语言“毒蛇”之意)[6]运动,阿尼亚尼亚游击队的惟一目标是将苏丹从阿拉伯人的控制下解放出来。[7]人数达1.5万人的“阿尼亚尼亚”军队与政府军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游击战,主战场在苏丹南部,南方的主诉求是脱离北方独立。1970年,参加反叛的原政府军上尉约瑟夫·拉古(Jossef Lagu)将南方各支力量整合起来,成立“南苏丹解放运动”(South Sudan Liberation Movement,SSLM)。[8]

1969年5月25日,陆军上校尼迈里领导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政变夺取了苏丹中央政权。6月9日,尼迈里发表声明,表示承认南北方存在着诸多差异,理解南方人的不满情绪,并承诺给予南方自治。在基督教国际组织和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的调停下,1971年11月起,苏丹南北代表开始在亚的斯亚贝巴进行秘密谈判,[9]1972年2月16日,转入公开谈判。2月27日南北双方代表终于签订《亚的斯亚贝巴协议》,宣布南北停火,成立南方自治区,“阿尼亚尼亚”官兵全部改编为政府军。[10]

协议给予南方在统一国家内的自治权利:“南方各省组成一个享受在苏丹民主共和国范围内的自治权利的地区”,地区立法会议有权发布适合本地区传统、习惯的各项法律。协议明确表明反对信仰歧视、确认宗教平等:“伊斯兰教、基督教和传统宗教是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协议明确承认苏丹的阿拉伯和非洲双重属性,规定英语为南方官方工作用语和全国科技、外贸用语,带有明显非洲特点的南方音乐、舞蹈和民间艺术允许自由发展。协议第一次将发展南方经济提上日程,确定了实现南北经济平等的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规定南方自治区有权“开发、利用本地区财源,以发展和管理南方地区”,发生在南方的一切经济活动利、税都归南方金库。第一次确定南方人在国家军队中的位置,规定苏丹南北居民按人口比例共同参加国家安全防卫。[11]

3月2日尼迈里宣布南北停战,发布大赦令,赦免南方参加反叛的军民。3月3日被定为国家统一日。约瑟夫·拉古也下令“阿尼亚尼亚”军队和南方军民停止一切敌对活动。由此,苏丹长达17年的第一次内战以双方的妥协而告停。这次停战使苏丹享受了11年的和平。

二、第二次内战

虽然第一次内战结束了,但是南北根本矛盾并没有解决。尼迈里签订《亚的斯亚贝巴协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的稳定,扩大支持面,而对南方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和北方优先的指导思想并未改变。提防南方,削弱南方,保持南方对北方的依赖,防止南方坐大分离,是历届苏丹政府一脉相承的方针。当形势一旦发生变化时,大阿拉伯主义和大伊斯兰主义在维护国家统一的理由下再次泛起。

权力逐渐巩固后,尼迈里开始重新强化对南苏丹的控制。1983年6月尼迈里颁布了《六五总统令》,单方面宣布废除《亚的斯亚贝巴和平协议》,取消南方自治政府;把南部一分为三个平行的行政区,以分化南方力量;重划南北分界,将1981年发现储有丰富石油的本提乌地区归入北方地域,铺设自本提乌到苏丹北部苏丹港的输油管道,以控制石油资源。同年9月,尼迈里又颁布了在全国强制实施伊斯兰宗教律法《沙里亚法》(Sharia)的《九月法令》,重拾对南方实行强制伊斯兰化的政策。

导致尼迈里政权这样做的背景原因主要是石油的发现。20世纪80年代,位于穆格莱德(Muglad)盆地的阿布耶伊地区(Abyei)发现了大量石油蕴藏,这一地区位于北苏丹的南科尔多瓦省和南苏丹的北加扎勒河省之间,居民则大多为黑人丁卡族。《亚的斯亚贝巴协定》曾规定,阿布耶伊地区举行单独的全民公决,自行选择究竟归入北方或南方,但这一公决没有进行。石油资源的发现让南北的分歧即刻白日化,因为南北都想拥有这一可以给经济发展带来巨额资金的宝贵资源,毕竟苏丹是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而尼迈里及其代表的北方不想让南方独享石油资源,既是不想让南方翅膀长硬;同时也是觊觎石油收入,以用于发展北方经济。

尼迈里的倒退措施引发了南北苏丹持续紧张的局面。导致了南北方新一轮内战的全面爆发。1983年5月27日,原政府军上校约翰·加朗率领一部分拒绝北调的南方籍军人哗变,并于7月成立了反政府的“苏丹人民解放运动(Sudan People's Liberation Movement,SPLM)”及其军队“苏丹人民解放军(SPLA)”,出任主席和司令,第二次苏丹内战于是开始。

加朗出生在南方博尔镇,丁卡族人。中学就读于喀土穆。曾赴美国学习军事。1970年回国后加入南方阿尼亚尼亚反政府运动。亚的斯亚贝巴协议签定后,成为政府军的一名军官。深受尼迈里的器重。不久即升为校官。1975年受政府派遣,再度赴美国进修军事,并选修经济,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81年返回喀土穆,在军队情报局工作。2005年飞机失事丧生后,加朗被南苏丹尊为“独立之父”。

苏丹政府军的不断失利引起的内部矛盾导致1985年尼迈里倒台。随着1989年全国伊斯兰阵线的夺取苏丹国家权力,苏丹成为奉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国家。伊斯兰主义的强化,使这场南北内战也达到了高潮。

与第一次内战中的阿尼亚尼亚运动不同的是,苏丹人民解放运动和苏丹人民解放军宣布自己并不仅仅是为南方的权益而战,其目标是建立一个“统一、多元、平等、民主、世俗”的新苏丹。约翰·加朗曾多次呼吁召开全国宪法会议,以达成给全国制订一部世俗和民主宪法的协议。[12]从1983年开始到1990年,是苏丹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阶段。加朗率军在此期间多次对政府军发动袭击。与此同时,与苏丹当局不和的埃塞俄比亚和利比亚等国家,也向加朗的军队提供支持。到1989年的时候,南方几乎全部被苏丹人民解放军所控制。1991年之后,苏丹人民解放运动发生分裂,政府军对加朗的部队实行了军事上的猛烈进攻,政治上分化瓦解的策略。[13]收复了许多城镇。到1994年,喀土穆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军事胜利,控制了南方95%以上的地区,[14]一度又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不过到1997年,战场形势再次发生转换,“苏丹人民解放军在控制了南方大部分地区以后,向北方挺进”。

三、和平谈判与签署协议

在大打出手的同时,双方也在国际调解下多次展开谈判。在东非政府间发展组织(Intergovernmental Authority on Development—— IGAD,伊加特)的斡旋下,苏丹交战双方于1994年开始和谈,但历经数载,因双方坚持各自立场,无法达成妥协,始终没有谈成。

2002年7月20日,在伊加特(IGAD)的建议下和美国的强力介入下,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苏丹双方再次举行和谈。经过艰难的讨价还价,南北双方在南方实行民族自治、确定宗教和国家关系及维护国家统一等重要问题上达成一致并签署协议。7月27日,巴希尔总统同加朗将军在乌干达首都坎帕拉举行了首次直接会谈。2003年9月,苏丹南北双方就未来6年过渡时期内的军事安排达成协议。2004年1月,苏丹双方在内罗毕就财富分配问题达成协议。5月26日,双方又在国家权力分配等问题上达成协议。6月5日,苏丹第一副总统塔哈与加朗在内罗毕签署《苏丹和平内罗毕宣言》,宣布苏丹和谈的最后阶段正式开始。11月19日,联合国安理会苏丹问题特别会议一致通过第1574号决议,鼓励苏丹政府与南部反政府武装苏丹人民解放运动于当年底达成《全面和平协议》,并承诺一旦双方签署该协议,国际社会将向苏丹提供援助。[15]

2004年的最后一天。12月31日下午6时40分,苏丹政府和苏丹人民解放运动代表在位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西北80公里的奈瓦沙镇签署“永久停火协议”和“关于全面和平协议执行步骤的协议”,从而为双方最终签署全面和平协议铺平了道路。苏丹总统巴希尔、南非总统姆贝基、苏丹第一副总统塔哈、苏丹人民解放运动领导人加朗、肯尼亚副总统阿沃里、东非和地区合作部长科艾奇、环境和自然资源部长穆西约卡、东非政府间发展组织(伊加特)苏丹和谈调解人、肯尼亚政府苏丹问题特使苏姆贝伊沃中将等出席了签字仪式。[16]

2005年1月9日,南北双方在肯尼亚首都签署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面和平协议》(Comprehensive Peace Agreement,CPA)。协议作出重要规定:第一,给予南苏丹高度自治权,建立南方自治政府,北部实施的伊斯兰律法在南部不适用;第二,成立包含南方力量的苏丹民族团结政府,南方领导人出任第一副总统;第三,在南方举行公民投票来决定南苏丹的前途和命运,设立六年过渡期,六年之后的2011年1月9日,将就“独立还是继续高度自治”为题举行南苏丹全民公决;第四,富产石油的双方争议地区——阿布耶伊地区,则单独举行一次公决,选择究竟加入南方或北方。由此,内罗毕《全面和平协议》结束了长达22年的苏丹第二次内战。

外有美国和西方国家制裁,内有反政府军咄咄逼人攻势,处于内外交困的苏丹巴希尔政府,在谈判中接受了以公投方式解决南苏丹问题的设想。显然,这是一贯坚持国家统一的苏丹政府,在南方“独统”问题上的重大立场变化。

此后南苏丹自治政府在朱巴(Juba)成立,南苏丹获得苏丹中央政府副总统职位和1/3的内阁席位。2005年12月27日,苏丹人民解放运动7名成员在喀土穆宣誓就任苏丹民族团结政府部长。但由于加朗在和平协定签署当年因飞机失事遇难,加上双方摩擦不断,2007年10月11日,南苏丹全体阁员退出苏丹中央政府。根据《全面和平协议》,在苏丹政府和苏丹人民解放运动分别从北南分界线以南和以北地区撤出军队之后,分界线以北所有地区的防务由苏丹政府军负责,而位于分界线以南的油田等战略要地的防务由联合军队负责,其他地区的防务则由苏丹人民解放运动军队负责。[17]2008年1月9日,苏丹北方政府的最后一支军队从苏丹南部瓦赫达州撤至苏丹北南分界线以北地区。尽管此后冲突时有发生,双方仍大体上维持了和平协议一直到2011年1月9日的公投日。

四、内战造成巨大损失和深刻创伤

苏丹内战旷日持久,不仅使双方军队遭受重大损失,也使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估计200多万人丧生,500万人流离失所,50万多人逃往国外,成千上万的妇女儿童被绑架。[18]第一次内战17年,导致至少50万人丧生,其中五分之四是平民,上百万人流离失所。第二次内战22年间,南方城乡的发展建设几乎为零。没有路,没有水,没有电,没有住房,没有通讯设施,人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苏丹政府每年用于南方战争的开支达24亿英镑,占国家预算的1/5。[19]长期的武装冲突和政治动乱使苏丹经济遭受沉重打击,苏丹一直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五、半世纪鏖战,一朝分手

2011年1月9日当地时间8时(北京时间13时)开始,苏丹南部地区展开了为期一周的公民投票, 1万多名国内观察员和1500多名国际观察员在各投票点巡视观察。公投进行得平稳有序,几乎没有受到暴力事件的干扰。无论是苏丹南部的本地选民,还是居住在苏丹北方和国外的选民,都非常踊跃地参加了投票,使投票率高达99.6%。按公投规定,只要投票率超过60%,结果就视为有效。苏丹最高法院大法官马赫朱布·阿明·法基6日宣布,该法院已在当天通知苏丹南部公投委员会,由于在规定时间内没有收到任何针对公投的投诉,所以公投委员会可以在7日正式宣布公投最终结果。

2月7日晚在苏丹首都喀土穆由中国援建的友谊厅灯火辉煌的主大厅内举行了记者招待会。 8时30分,苏丹南部公投委员会主席伊卜拉欣·哈利勒正式宣布了公投结果。在全部387万多张有效选票中,有379.25万选民投票支持南部地区从苏丹分离,占选民的98.83%;4.48万选民主张维持国家统一,占选民的1.17%。苏丹总统巴希尔当天颁布总统令,宣布承认和接受这一结果,他说,“今天,苏丹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是一个分水岭。祝愿即将诞生的南苏丹有个良好的开端,我们将成为第一个承认并向你们伸出援助之手的国家。愿我们一个祖国的两个兄弟国家携起手来,共同发展和进步”。[1]

按照2005年苏丹南北双方签订的和平协议的规定,公决如果确认南苏丹独立,双方将利用几个月的时间商议南北交割需要解决的具体事宜,如边界划分、石油资源分配等,最终的分家将于今年7月完成。

西亚北非地区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茉莉花革命和尼罗河革命的先后发生,其多米诺效应在阿拉伯世界的进一步发酵,使原本单独发生的苏丹分离问题,表面偶然,内在必然地与这场风暴连接在一起。这是阿拉伯和非洲地区力量对比与国际关系结构重组的一部分,是对阿拉伯和非洲现有政治固化形态的颠覆,只有从更广阔的角度观察才能认识其全部意义,从而为如何更好地维护中国在该地区的利益提出建设性和前瞻性的思考。

[1] 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1_02/09/4583606_0.shtml,2011年02月09日 08:17.

[1] 唐同明.苏丹的南方问题.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4):67.

[2] 余建华.南苏丹问题由来与发展分析.史林, 1989(1):68.

[3] 同上。

[4] 于红.和平和解看苏丹.中国民族,2007(11):68.

[5] 同上。

[6] 林耿.苏丹南部动乱加剧.世界知识,1986(18):3.

[7] 刘辉.民族主义视角下的苏丹南北内战.世界民族,2005(6):22.

[8] 于红.和平和解看苏丹.中国民族,2007(11):69.

[9] 王彤.尼迈里与苏丹南方问题.世界历史, 1994(4):67.

[10] 余建华.南苏丹问题缘由.世界历史,1994(2): 109.

[11] 王彤.尼迈里与苏丹南方问题.世界历史, 1994(4):67.

[12] 姜恒昆.苏丹内战中的宗教因素.西亚非洲, 2004(4):38.

[13] 江淮.苏丹处于十字路口.世界知识,1993(7): 7.

[14] 黄苏.苏丹南方问题的由来.国际展望, 1997 (11).

[15] 马雁.苏丹出现可喜局势.人民网-信息导刊,2005(3),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2836/13887/1239975.html.

[16] 庄耀东.苏丹和谈南北双方签署和平协议.参阅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网页:http://ke.china-embassy.org/chn/zt/fzxwzx/t178033.htm,2005年1月2日.

[17] 苏丹北南和平进程.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5072404.html?fromTaglist.

[18] Country Report: Sudan, the Courier ACPEU, November-December 2001,Published by the Director General for Development,pp.62-65.转引自:姜恒昆.苏丹内战中的宗教因素.西亚非洲,2004(4):38.

[19] 江淮.苏丹处于十字路口.世界知识,1993(7): 7.

猜你喜欢

南北战争内战尼亚
Little Women
叙利亚内战大事件
海波尼亚的翡翠绿岛
《飘》中有关南北战争的解读
《美国南北战争》教学设计及反思
南北战争促发因素探析
美国内战的国际法实践及其启示
马克思论美国内战
全面内战爆发前国民党整军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