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奠基——以南开大学附属中学为例
2011-03-18邢维静
邢维静
(南开大学附属中学,天津 300193)
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奠基
——以南开大学附属中学为例
邢维静*
(南开大学附属中学,天津 300193)
南开大学附属中学教学质量卓著,得益于全校干部教师在办学思想上形成了“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成功”的教育价值观;树立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并在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活动中,努力把办学思想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坚持以教育价值观规范教育教学行为。
教育价值观;学生;主动发展
南开大学附属中学是天津市首批示范高中校,教学质量卓著,学校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
一、教育价值观:“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成功”
2006年初,学校当时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战略转折期,同时,也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必须从以外延式发展为主,转向以内涵式发展为主;从以规模扩张式发展为主,转向以质量提升式发展为主;从以关注“硬件”建设为主,转向以强化“软件”建设为主。实现“内涵式发展”、“质量提升式发展”或强化“软件”建设的根本是要抓好学校文化建设,要以有个性风格的学校文化引领全校的改革和发展,办出自己独有的学校特色。学校文化性质的先进或落后、品位的高尚或低俗,从教育哲学角度看主要取决于以校长为代表的办学思想、取决于最终决定教育实践行为的办学价值取向。经过领导班子和全体教师上上下下的讨论,提出的“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成功”理念,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内化为全校教师共同追求的办学价值观。
其主要内容是:办学理念——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奠基;办学愿景——创办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全国知名附中;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校风——追求卓越,体验成功;教风——德高、业精、风正、纪严;学风——勤学有恒,多思好问;办学特色——育人为本,注重素质,强化基础,发展能力。以这些基本理念为核心,不断地调整以师与生关系为主的人际关系,追求学校人际环境氛围的和谐;不断地调整以教与学活动为主的互动关系,追求教与学活动同频互动、教学相长、关系和谐;不断地调整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关系,追求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教育力量做到内容衔接、功能互补、关系和谐。
学校始终遵循着学校的办学价值观与办学理念,制定了以“继承、创新、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工作思路;确定了“科学管理、人才兴校”的发展战略,并研制了人才发展战略的七大工程;加强学校课程建设,提高课堂效益,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等改革实施方案。充分调动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克服了学校几次合并带来的种种困难,解除教师们思想中的不安定因素,实现了人心稳定;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让想干事、能干事的教师干成事,让好干事、善干事的教师干大事,在学校内形成了同舟共济、谋事创业的氛围,为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奠基”办学理念的诠释
(一)办学理念提出的背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作为一名校长,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教育行政的领导。”校长应是先进教育理论的学习者、研究者和实践者,如果校长对先进的理论不了解,或知之甚少,就容易囿于具体事务而不能自拔。校长工作的本质是把先进的教育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校长要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去引导人,用科学的管理机制去激励人,用自身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去感染人。现代管理理念告诉我们,一位称职的校长要长于系统思考,建构学校共同愿景,善于组织团体学习,改善人们心智模式,用以办学理念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引领人们不断地超越自我,在师生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学校的发展。
学校的生源基本处于全市“二流”水平,这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对外界环境与条件的依赖性更强。他们发展的潜能更依赖外在教育力量的调动,他们努力的程度更依赖外在教育环境的督促,他们前进的步伐更依赖外在教育影响的适应性。总之,只有外在的教育环境和条件与他们的发展需求处于和谐状态时,他们的自我意识才能被唤醒,主观能动性才会被激活,他们才能从被动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进而主动追求全面、和谐、自由地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选择了和谐教育文化,选择了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选择了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的价值观。
(二)办学理念的诠释
第一,办学理念中的“以人为本”是学校各项教育活动的指针。它要求我们的干部教师要直面现实的学生,不能挑选学生进行教育。我们强调尊重学生的本质是承认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同样地热爱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教师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能够依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来设计各有特色的不同教育方案,具有针对性地激发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第二,“和谐发展”是对学校各项教育活动的要求。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和谐的教育环境才能积极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人都是社会生活环境的产物,学习生活环境与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什么是优质的教育?适合学生各自发展需要的教育就是优质教育。具体地说,由一定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氛围、教育途径和教育条件所构成的教育活动,能够促使学生达到他们各自最高学习和发展水平的,过度的教育不行,不足的教育也不行,教育惟有与学生发展需要、发展水平处于和谐状态,才是好的教育、优质的教育。
第三,“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奠基”是学校各项教育活动的目的。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改善人的心智模式、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提升人的素质。所以,我们应该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教育活动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每个学生能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中学教育阶段,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重打好三个基础:一是能自我调节身心和谐的基础,二是能主动继续学习的基础,三是能规划人生发展的基础。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唤醒、激励、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使每一个学生具有学会主动认知、学会主动做事、学会主动与人共处、学会主动追求发展的能力。为此,学校要传承和创新和谐文化,使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为载体的育人文化,与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水平始终处于和谐状态,能积极地促进每个人的主动发展。
(三)办学思想的与时俱进
2007年7月,原四十三中与原南大附中两校合并,两者能否实现“强强联合”,发挥出“1+1=2”的效应,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问题。为此,学校采用了“浸润”策略,用百年南开精神培育新附中的学校文化,把南开系列学校的优良传统沁入全体师生的心中。把南开系列学校特有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校训等文化特质,巧妙地蕴涵在校园环境和人文景观建设中,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使师生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进一步丰富、充实和完善了办学思想的内涵,促进了学校文化的发展。
三、以办学理念为灵魂,架构学校的各项工作
办学理念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灵魂,它要附身于学校的各项具体工作之中,引领各项教育活动的方向,指导各项教育活动的设计;办学理念绝不能游离于学校具体工作之外,否则它就会成为无所事事而四处飘荡的幽灵,成为毫无意义的空洞口号。我们一直坚持以办学价值观作为判定教育教学行为是与非、取与舍的标准,一直坚持以办学理念作为设计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性原则。
(一)将办学思想转化为教师们的教育教学行为
为引导教师能够自觉践行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精心设计了《南大附中文化集锦》,专门阐释了学校办学思想方面的相关问题,印发到每位教师手中,宣传和普及办学思想的基本精神与内容,使广大教职工正确理解并掌握办学思想的精神实质,便于联系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实际,用办学思想为依据调整自己的行为。为了强化办学思想的导向功能,用办学思想作标准衡量,修订和完善了《南大附中教学指导方案》,将办学思想作为学校课堂文化建设的灵魂,用体现办学思想的评价制度引导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督促教师把办学理念自觉地落实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
(二)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提升教师的理论修养
学校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对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分类归纳和梳理,并从中提炼出有研究价值的课题进行研究。几年来,承担了全国重点课题2项、市级课题4项、区级课题39项。我们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深入进行教育理论学习,促进教师提升理论素养、转变思想观念。我们先后聘请天津师大教授、天津教科院研究员、市区教研员等做学术报告或专题报告。2010年3月学校聘请了市区负有盛名的六位专家组成“教学研究专家指导组”,为学校的教学改革出谋划策,强化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学校定期出版的《南大附中通讯》,一方面为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支撑,另一方面也为教师交流改革成果搭建了一个平台。
(三)构建学习型组织,提升专业能力
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社会。学校作为专门的学习机构或学习场所,必须要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教师必须要成为终身学习者,唯有如此,学校和教师才能永葆青春活力,承担起为未来社会培养人的历史使命。学校努力为教师创造多种学习条件与环境氛围,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多样化的平台,以适应能力基础不同、工作境遇不同、发展需求不同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人文素养的状况。采取举办培训班为青年教师作比较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讲座,为青年教师寻找德高望重的中老年教师作指导教师,以及安排教师承担具有一定挑战性任务或有一定压力的岗位工作等措施,从师德修养、班级管理、学科教学三方面入手,加强教师的培养。此举使具体的工作岗位同时也成为继续学习的岗位,使工作的过程洋溢着浓郁的学术研讨气氛。
(四)强化学科组建设,让集体智慧开花结果
学科组是教师就学科专业问题进行相互切磋研究的学术园地,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地。学科组建设的关键是要形成浓厚的学习探究氛围。为此,在宏观上,我们要求每个学科组做到组组有教学研究专题;在微观上,要求教师依据学科组的研究专题做到人人都有改革小课题,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入手,使研究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紧密相连、融为一体。学科组以研究专题为平台积极组织小课题研究的交流活动,用集体的智慧探讨、解决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既提高了课题研究的有效性,又提高了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在这个切磋探讨过程中,提升了个体的专业素养,增强了集体凝聚人心的功能。
(五)建设名师工作室,发挥典范引领作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要办好一所学校,必须有几名出类拔萃的名师和一批骨干教师作支撑。有了这样一批教师才能在学校营造出“一马当先”,带起“万马奔腾”的局面,使教育改革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因此学校建立了以特级教师程凯虹、窦怡姓名命名的名教师工作室,在教学思想、教学艺术上辅导和指导中青年教师,加快这些教师成长的步伐;同时,也便于更充分地发挥名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窦怡工作室已成为面向全区外语教师的研修基地,促进了全区外语教学改革研究工作,收效显著。学校从管理工作的角度设立了名师工程奖,加大了对名教师的奖励力度,有效地激励了教师队伍健康成长。
(六)构建学校德育体系,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助力
学校的教育活动主要是以课程形式展开的。学校德育工作以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培育主动发展的认知、情感和能力为核心,以规范行为养成为抓手,以班级文化建设为特色,充分发挥德育课程特有的功能。为此,我们按照认知性德育课程、活动性德育课程、隐蔽性德育课程的分类,合理地重组学校教育资源,遵循“回归生活,强调自主,注重激励,培育习惯”的原则,统筹兼顾地设计和实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
德育认知课程——坚持以生活事件为素材,坚持“主旋律”教育。在以“明理”为主的认知教育中,要做到:尊重,以让以让学生找回“真我”的感觉;沟通,以与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平等,以让学生在对话中成长。
德育活动课程——坚持实践活动设计的系统性,坚持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在以“感悟”为主的活动教育中,要做到:活动,纵向成系列、横向是整体;参与,主要是靠活动内容与形式的吸引力;感悟,发自内心、油然而生的体验。
德育隐性课程——坚持校园布置品位高雅,坚持校内风气与氛围的教育性。在以“陶冶”为主的潜移默化教育影响中,要做到:环境,促人文雅;风气,催人奋进。
另外,学校还开设了人文素养类、科技活动类、身心健康类、社会经验类等60多个校本课程模块;成立了艺术类、科技类、体育类、实践类、学术类等五大类别20余个学生社团组织;在全校范围内初步形成了紧贴社会实际生活,学生广泛主动参与,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融合,凸显了“主体性、体验式、活动化”的德育实施形态,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而在内容与形式上日新月异的德育特色,
(七)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建设和谐优质的课堂文化
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活动的优劣。学生实现主动发展是一节节课堂教学活动积累的结果。重视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建设和谐有效优质的课堂教学文化。这种课堂教学文化有以下两个特点:首先是要把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下解放出来,其前提条件是要在教学活动中形成浓郁的民主氛围,关键是在师生间形成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其次是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要和谐互动、教学相长,其关键是要做到“教为学服务”。所以,学校明确提出了“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强化基础,提升能力”的教学策略和“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以教引学,以教促学”的教学原则。
几年来,我们对全体教师提出“上好每一节课,努力追求和谐有效优质的课堂,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的号召,并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要求。
1.教师要树立“不言学生差,积极想办法”的教学服务观,强化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课堂上努力做到“每句话都有效,每个环节都有针对性,每个活动都有效”。
2.导学案设计的二点要求,即坚持以学情和课标为依据,坚持以教师有效地教和学生有效地学为两条主线设计相关活动。
3.课堂教学活动的四点要求,即教师要把饱满的激情与亲和力带进课堂;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精讲精练,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要积极创设和谐课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G639.21
A
1671-2277-(2011)03-0049-03
*邢维静:天津市南开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第一期学员。
责任编辑:金锡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