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津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中的使命与对策

2011-03-18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创新型天津市天津

李 捷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天津 300191)

天津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中的使命与对策

李 捷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天津 300191)

天津高校是天津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力量,在建设创新型城市建设中肩负提供人才、技术、思想、智力、文化支持的使命。为推进天津创新型城市的建设,高校要通过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与供给,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建立思想库、智囊团,建设创新型城市文化等举措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服务。

天津;高校;创新型城市;使命

高校是城市创新与发展的重要资源,是城市加速腾飞的动力。在促进天津市建设成为创新型城市过程中,天津高校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高校是推进天津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

天津建设成创新型城市,离不开天津高校的推动和支持。近年来,天津高校紧紧抓住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难得的历史机遇,坚持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己任,推动天津建设成为创新型城市。目前,天津市拥有普通高校55所,其中高职高专26所,独立学院10所,在校生超过4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5%,已迈入普及化教育阶段。高校专业建设涵盖了各类学科,近十年,全市普通高校累计为社会输送本专科毕业生52.2万人、研究生5.3万人,为天津市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为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天津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也明显提高,全市高校国家重点学科总数已达到88个,全市80%的国家级、部委级和85%的市级重点实验室集中在高校,100%的国家自然科学奖、67%的技术发明和39%科技进步奖以及98%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也均出自高校;在全市实施的35个自主创新产业化重大项目中,我市高校牵头和重点参与的有11个,高校日益成为天津市建设创新型城市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技术创新的生力军。

此外,天津市各高校主动聚焦全市建设的重大需求,组织搭建了多层次的服务平台,其中包括滨海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大学软件学院、双百科技特派员计划、六大产学研战略联盟、七个科技创新服务团队、八个滨海新区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十大人才培养计划等,有力地服务了全市经济建设。近五年全市高校横向科技服务经费增长了1.3倍,专利拥有量达到3412项,还涌现出一批由高校牵头和重点参与的,以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大功率半导体照明产品产业化等为代表的带动产值过亿的重大项目。天津高校已经成为推进天津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

二、天津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中的使命

胡锦涛总书记对天津的发展提出了“一个排头兵”、“两个走在全国前列”和“五个下功夫、见成效”的重要要求,市委提出的“一二三四五六”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要求把天津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科技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同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发展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已成为天津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核心。中央的指示与新的城市定位及当前建设成创新型城市的发展需求,对天津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天津高校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一)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人才支持

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可持续的人才,支持把天津建设成为创新型城市,天津高校责无旁贷。天津市的高等学校有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条件和经验,是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2010年,全市博士点和硕士点分别达到了322个和776个,本科高校实现了硕士点全覆盖。但是,我市急需的电子通讯、生物医药、化工、航空航天、汽车机械、新能源、金融等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储备严重不足,各博士点、硕士点招收培养的研究生,未能满足城市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与聚集。而且创新人才质量不高,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市场意识差等问题非常突出,尤其是目前天津缺乏一批能抢占世界科技制高点的科技精英人才,缺乏大批谙熟市场经济规律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因此,我市各高校一定要按照创新型城市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制定服务创新型城市的学科调整方案,按市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和课程结构,重建或整合适应创新型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的主要学科专业,形成新的优势学科、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努力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加快创新人才培养步伐。

(二)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技术支持

在我国,虽然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企业,尤其是大企业,正在逐步承担起技术创新主体的责任。但是,由于历史、科技水平、自主创新、能力改造、科技管理、体制等原因,从总体上讲,现阶段企业尚未完全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高等学校因为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专家学者集中,国内、国际间的学术交流量大而广,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方面具有其他行业不可替代的优势,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中坚力量。[1]在天津市的自主创新中,高等院校已经成为并日益成为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在建设创新型城市过程中,高校应积极围绕中新生态城建设、现代医药发展、软件和IC设计、新能源技术应用、创意产业开发、移动信息服务等天津重大产业项目,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综合优势,有效对接,多极支撑,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三)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智力支持

天津高校作为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和重要的研发基地,在科技资源上具有独特的优势,近年来,天津市各高校加快推进科研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创新机制,以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为重点,加快科研平台建设,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天津市高校共有科技活动机构439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部级研究院所和实验室179个,人文社会科学类研究机构66个。由天津高校承担的大学软件园建设、半导体照明研究(LED)项目、生物医药研发、绿色能源、海洋技术、航空航天技术与产品的研发等,都是围绕天津市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以学科特色鲜明、支撑有力、成果突出,被列入天津市20项自主创新产业化重大项目。今后,天津高校更应努力成为创新型城市的科技服务站,根据天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需要,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促进学校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加速科学由知识形态向生产形态转化,逐步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制和技术推广各个阶段相互衔接的产学研一体化体系,从而为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四)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思想支持

在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天津高校更应该充分发挥其思想库的作用。高校具有很多有利条件,对思想库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持作用。高校不仅是高层次人才聚积的地方,而且拥有从学士、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养序列,便于组织在一起进行跨学科的研究,易于产生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是充当思想库的生力军;高校资料丰富、信息灵通,为思想库提供信息的支持;高校浓厚的学术氛围,容易形成启发灵感、活跃思维、增强创新性的良好氛围,从而产生各种创新思想、创新行为和创新成果;广泛的国际交流使高校研究活动具有很强的活力,为思想库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学术氛围。因此,天津的高校应不断加强统筹、整合资源,努力把知识、人才、技术优势和创新能力不断转化为加快天津和滨海新区发展的现实生产力,加强高校思想库建设,为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提供理念、思维与思想等支持。

(五)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文化支持

管理学大师彼德·杜拉克曾说过:“创新不仅指科技的创新,还包括文化的创新,文化的繁荣与兴衰深刻影响着科技的发展与变革,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2]创新文化的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校园文化对城市文化水平的促进和提高,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天津的高校应具有重任在肩的意识,尊重人的精神力量和创造力,大力弘扬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营造积极活跃的学术氛围,保持与社会的协调,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校园育人环境,用自己的创新文化影响、辐射社会,为建设创新型城市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三、天津高校服务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对策

虽然肩负着推进创新型城市发展的重要使命,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天津高等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特别是对区域经济的支撑力度偏弱,与建设创新型城市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还没有完全实现有效对接。因此,建议天津高校以开放的眼光、战略性的思维谋划未来发展,在创新人才培养、技术、知识创新方面推动高校发展。

(一)培养与聚集创新型人才,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可持续的人才支持

高校要探索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有机对接的机制和实现方式,完善人才培养与使用模式。天津各高校一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按照天津市的发展需要,制定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学科调整方案,按市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和课程结构,重建或整合适应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主要学科专业,形成新的优势学科、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加快人才培养步伐。

此外,高校要依托创新平台,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使高校成为创新型人才聚集的高地。[3]要建立新的人才工作机制,积极支持和有效组织科技人才承担重大项目、重点课题,培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专家型教师和学者,调动教师参与教学改革、教育创新、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的积极性。高校还要特别注意抓好领军人物和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通过领军人物的组织领导和带动作用,依靠创新团队的整体智慧和力量,争创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成就,为实现天津市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的新跨越贡献力量。

(二)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持

为提高天津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天津高校应加强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巩固化学化工、数学等学科优势,加快材料、生物、卫生、医药、机械、环境和管理等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发展量子信息技术、生物信息学、认知科学等一批新兴学科,形成区域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为重大攻关和产业化项目提供具有基础性、前瞻性和前沿性的科学研究,实现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同时,应促进跨学科集成、多学科合作和新学科开创,推动跨校跨系统的联合、协作,催生一批充满生命力的学科生长点,增强集成能力,占领世界科学前沿。我市高校应重点围绕生物技术、环境技术、绿色能源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海洋技术、水资源利用等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问题,通过网络化、虚拟化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批跨学科研究中心,建立有利于多学科联合、技术交叉融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联合承担国家和本市知识创新的重大科研任务。此外,因为企业拥有丰富、优质、独特的技术创新资源,特别是在某些高新技术领域,企业的工程技术人才、技术开发和实验设备、市场和技术信息具有较高的层次,是高校所不具有的,高校应有意识地引进产业界精英科技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天津高校还应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和国际学术组织,支持本市高校科研人员参与国际和区域性科技合作项目,提高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利用全球资源的能力,不断提高研发世界先进性技术的能力。

(三)建立思想库、智囊团,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天津高校要成为创新型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思想先导和思想资料库,为天津发展提供思想支持。天津高校应加强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加强创新型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哲学思想研究,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推行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高校应把学生造就成有教养的人,除了为社会培养富有正义感、道德感和责任感的学生,高校应成为天津社会行为价值标准的制订者和率先垂范者;高校还应以知识权威的身份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天津社会决策,成为社会和政府的“思想库”、“智囊团”,直接参与社会经济决策并为经济建设持续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建设创新型城市文化,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

天津高校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包含两层含义。首先,对城市文化进行整合研究。作为先进文化的策源地,天津高校应加强对天津创新文化的研发,积极推动文化创新,为天津文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发展方向。天津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有悠久的中华民族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有九国租界的异域文化,有融合中西方的文化,还有民间的市井文化和精英文化等。同时,天津滨海新区又是改革开放的前沿,祖国各地的人带来了不同区域的文化。目前,由于天津市广纳人才,世界各国的人才纷纷聚集滨海,所以当代天津又融合了众多海外优秀的文化因素。因此,高校在研究城市文化时,应该整合天津市承传久远的深厚历史文化遗产以及诸多新的文化要素,研究如何把很多文化元素汇聚起来、兼收并蓄、中西杂糅,凝聚成一种有力量的东西,为形成天津特色的文化引领方向。

其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目前,天津市有普通高校55所,这些高等学校是建设和传播城市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高校要努力营造创新校园文化,特别是要培育大学生的文化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同时还要培育大学生为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乐于奉献的观念;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调动师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城市文化的建设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打造文化成果奉献社会,增加天津文化软实力。

再次,高校应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师生进行社会调查;积极参与组织各类马列主义理论培训班和研讨会,提高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参与或派出理论宣讲团,走向社区,营造创新型城市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

总之,建设创新型城市,天津高校重任在肩。面对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新形势,高校要主动适应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要求,利用人才汇聚、学科齐全、设施优良的优势,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环境,增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全面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切实履行好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重大使命。

[1]刘念才,赵文华.面向创新型国家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杨蔚琪,徐彦.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使命和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8(11).

[3]王兴胜.高校如何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服务[J].高等农业教育,2007(6).

G649.21

A

1671-2277-(2011)03-0018-03

责任编辑:金锡萍

猜你喜欢

创新型天津市天津
如果天津有“画”说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有趣的云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如果画笔会说话?
天津市津农果树研究所
天津卷
《天津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