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带来的课堂教学文化创新研究*
2011-03-18陈雨亭
陈雨亭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天津 300191)
新课程改革带来的课堂教学文化创新研究*
陈雨亭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天津 300191)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课堂教学文化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征:在物质文化上,呈现出持续改善、特色发展的特征;在制度文化上,呈现出深化、细化的特征;在精神文化上,呈现出民主、生成的特征;在行为文化上,呈现出对话、合作的特征;在网络文化上,呈现出拓展、协作的特征。
课堂教学文化;新课程改革;学校文化
课堂文化是课堂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场”,是课堂教学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它从本质上反映了教学改革的深化程度。[1]近十多年来,在新课程改革以及其他一些国家教育改革政策的影响下,我国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文化进行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创新。本文选取课堂教学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网络文化五个角度加以论述。
一、在物质文化上,呈现出持续改善、特色发展的特征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各省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使农村和城市薄弱学校的教学环境得到持续改善。2005年,天津市启动“农村义务教育装备升级工程”,按照国家一类标准,着眼于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进一步充实补足理科实验、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电化教学等方面的仪器设备,使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办学实力得到整体提升,满足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天津市在市区学校则推行规范化学校建设,到2006年底,市区每所学校的校容校貌、教学装备及生活设施,全部达到规范化学校标准。[2]在此基础上,天津市从2008年开始推行“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项目”,高标准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这个项目首先从农村开始,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使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在校舍场地、教学装备、师资队伍、学校管理等方面,基本达到现代化标准。[3]
课堂教学基本物质条件的持续改善为师生有效、幸福地开展教与学的活动提供了必要前提,也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与此同时,班级的布置呈现出特色发展的趋势。一方面是因为在总体学校发展导向上,很多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鼓励学校特色发展,倡导一校一品,班级物质文化作为学校物质文化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很多学校的班级墙报、班级墙壁装饰都由学生自主设计,展现班级风格。有的学校一改传统的秧田式座位安排,随着教学方式的改革而变为学生分组团团坐,黑板也由教室前面一块改成三面都有,黑板经常成为小组交流的阵地。
二、在制度文化上,呈现出深化、细化的特征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走向纵深,很多学校逐步构建了与学校教学改革模式相适应的制度,如教师课堂教学规范、学生评教制度、班级评比考核制度、学生多元素质评价制度,等等。随着这些教学制度的逐步构建,教师和学生也都逐渐建立起相应的新的教与学的行为。
例如,天津市宝坻一中在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以后,为了让教师们尽快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形成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风格,开发了“18条学生评教方案”,涵盖了责任心、师生关系、教学态度、专业知识、普通话、规范字、言行仪表、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安排、学法指导、媒体运用、课堂纪律、课堂气氛、作业批改、辅导答疑、自习值班、时间利用以及知识归纳等。每次的评教结果采用密封在信封里的形式分发给教师,尊重他们的隐私,使他们主动把评教结果作为提升自己教学能力的帮手。[4]
在班集体管理方面,宝坻一中制订了“班级管理评估实施方案”,在不断实践与调研、反思的基础上,规定了从纪律、卫生、班会、升旗、公物保管等与集体生活有关的方方面面的内容,使得事事都“有法可依”。
类似上述对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教学生活进行方方面面制度规范的例子有很多。当学校的校本改革逐渐与建立与之配套的制度相结合的时候,这些改革就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触及师生的观念与行为,从而真正地使课堂教学方式发生转变。制度文化的构建与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相互促进。
三、在精神文化上,呈现出民主、生成的特征
首先,新课程改革以教材和评价的改革为契机,倡导学生在实践、探究中学习。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下,师生间是民主平等的互动关系。在建构主义思想的引导下,师生逐渐改变了以“授受”为特征的记忆型教学文化,建立起以知识建构为特征的创造型教学文化。无论是教材本身的变化还是课堂教学过程本身,都开始注重生成性。例如,语文教材所选的一些经典的范文,在新的时代形势下,被挖掘出新的文化内涵;一些富有时代特征的文章被选入了教科书。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们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思维火花作为引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有利契机。
其次,随着各地开始重视以学校文化为重点的学校特色建设,课堂教学文化在培养学生精神风貌中的作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调。除了教学方式上的民主、生成以及各学科教学内容中的文化因素之外,与该校课堂教学有关的故事和仪式等外显的文化载体,在课堂精神文化的形成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宝坻一中,在很多全校和教研组的教学会议或者集体备课活动中,有一个教学故事无数次被学校领导、新老教师们和学生们提及:高中新课程改革以后,老师们努力学习新的教学方式,在一节物理课上,学习内容是“圆周运动”, 57岁的老教师徐庆成将自己的自行车扛上了四楼教室的讲台。徐老师为学生在抽象的知识和具体的生活之间架起了桥梁,成为宝坻一中勤奋、务实、理论联系实际的课堂教学文化的生动体现。
课堂上发生的方方面面的文化影响累积起来,就会形成独特的格调,潜移默化地影响、浸润着师生。当我们说“某校的学生如何”、“某班的学生如何”、“某老师教的学生如何”的时候,这些被辨认出来的特质便主要来自课堂教学的影响,其力量之大,已经足以使一群来自不同家庭、经历各异的学生形成某种共同的特征,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力量。
四、在行为文化上,呈现出对话、合作的特征
课堂教学的行为文化,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各种行为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学风气和学习风气。教师和学生本身的行为都是课堂教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既深受传统教学文化的影响,也以自身的能动性创造着新的文化元素,推动课堂教学文化向前发展。新课程改革以后,随着校本教研和科研的深入开展,在教师之间的行为特征上,呈现出对话与合作的特征。首先,在个人层面上,教师积极进行教学反思,与自我进行深刻的对话,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担起自己的教育、教学责任。其次,在备课组或者搭班教师小组里,很多学校实行淡化个人竞争、强化团队合作的考评方式,引导教师相互学习、相互充当教育资源,小组内以对话代替以往的沉默竞争。由对话开启的教师小组之间的合作使得教师们形成了教育合力,发挥着远比教师个人教育力量相加大得多的影响。再次,在全校层面,通过制度化与资源化的集体活动设计,营造全校教师之间以及本校教师与外校教师之间深度对话的平台。
在师生关系的行为表现上,也呈现出对话与合作的特征。在以教学内容为中介的师生教与学的活动中,教师逐渐鼓励学生探究,通过改革教学组织方式、改变教材内容呈现方式、强调先学后教、进行作业改革等措施,教师逐渐改变了以往强调教师权威、灌输色彩浓厚的封闭型单向传输的教学方式。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对话者与合作者。
曹红旗校长在2005~2008年担任山东潍坊一中校长期间,通过个人、小组、全校三个层面对话平台的营造,领导潍坊一中进入名校的行列。
在个人层面,潍坊一中提出教师要在总结自己的成功教学经验、反思不足、向同行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课型设计和建模比赛。在小组层面,通过改革教师考评方式,实行捆绑式团队考核法,各个小组都逐渐形成了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团队合作意识。搭班教师团队以集体合作的力量帮助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上和心理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科任教师对待班级学生问题会通力合作,减少了过去屡禁不止的争课时、任意增加作业量的现象。备课组内的教师也通力合作,以团队的力量促进组内所有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提高的主要途径是集体备课、集体编制学案、组内开展公开课活动等。由于实施了鼓励合作的捆绑式评价方法,教师们逐渐形成了谁都有责任在第一时间里帮助学生的习惯。在全校层面,通过提供资源、创造机会、制定制度等方式,为校本教师专业发展营造充分的发展空间,促进了全校资源的利用。[5]
在生生关系上,也呈现出对话、合作的特征。当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建构者的时候,学生相互作为学习资源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通过课上小组合作学习、课下合作进行综合实践探究、社团活动中对共同兴趣的提升,生生之间对话与合作的频率与机会都较以往传统教学有了很大的提升。
五、在网络文化上,呈现出拓展、协作的特征
近年来,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借助于网络,在课程标准框架下拓展教材内容,广泛利用社区资源,使各种教育力量互相协调,大大深化了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例如,天津市为了解决高中新课程改革中选修II缺乏师资,难以有效开设的问题,2008年秋季学期,天津市教委直属的五所中学开通了“选修课程空中课堂”,突破了校内开设选修课的局限性,进行跨校网上选课,各校之间实行学分互认。2009年秋季学期,“空中课堂”的范围将扩大到全市60所示范高中,2010年秋季学期将在全市所有高中校实施。
天津大港五中在“多元互动、健康课堂”教学改革理念的统领下,对作文教学进行了深度改革。他们针对目前作文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从两个角度切入进行改革。一是“前作文状态”下的互动情境导学,注重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写作线索,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最终形成了包括三种课型的“互动态作文导写课”模式:命题作文课、活动作文课、写作方法指导课。二是探索“后作文状态”下的“多元互动”评价体系。通过改造现有的评价方式,拓展评价渠道,构建出包括四种课型在内的“互动态作文讲评课”模式:佳作欣赏课、潜力文提升课、班级作文pk课、网络作文交流课。
为了充分利用有可能对学生作文形成助益作用的资源,从更广的层面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造性,培养写作能力,他们设计了网络作文交流课的课型,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利用“班级博客”平台,开展网上作文教学及交流;二是在电脑房上课,学生进入“班级博客”平台学习写作,教师利用中心控制台进行适时的指导和点拨;三是网络竞赛,每学期举行一次全员参与的网络作文竞赛,在校园内掀起一股网络作文互评的高潮,并吸引家长的参与。[6]
大港五中利用网络拓展作文教学途径的改革展示了课堂教学文化的新维度,它启发我们,在社会环境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师生合作共同创造的课堂教学文化会不断拓展,向着创造更丰富、开放的学习环境的方向迈进。
[1]刘利平.重建课堂教学文化[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 (2).
[2]陈雨亭.天津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探索[J].教育研究, 2008(11).
[3]靳润成.推动教育事业好字优先又好又快发展——在2008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摘要)[N].天津教育报,2008-1-18.
[4]徐启建,马长泽.好管理就像点石的“金手指”[N].中国教育报,2010-03-30(5).
[5]陈雨亭.普通高中如何实现素质教育转型发展[J].当代教育科学,2008(24).
[6]刘炳昭,赵福楼.作文,走出独语困境[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G424
A
1671-2277-(2011)03-0005-03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一般课题“学校文化创新与学生创造力开发研究”(项目编号:BHA070039)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陈兴安
【职业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