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暖箱内不同体重新生儿体温测量部位的临床研究

2011-03-15俞艳梅周海燕

淮海医药 2011年5期
关键词:肛温皮下脂肪体温

俞艳梅,周海燕

体温是新生儿监测的重要指标,通过体温观察可以协助医生对疾病做出正确诊断,并为预防、治疗和护理提供依据。暖箱中新生儿体温完全由操作者所设定的箱温控制,为了避免因机器故障或人为操作不当,造成患儿高热或低温的损害,除经常查看暖箱中的床温计外,还要定时监测婴儿的体温。在临床中,我们对不同体重的新生儿进行不同部位的体温测量,以观察其体温的差异,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随机选择2008年11月~2010年11月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86例新生儿,其中足月儿32例,早产儿54例。胎龄28~41周。86例新生儿根据体重分为4组:1 000~1 499 g组,1 500~1 999 g组,2 000~2 499 g组,2 500~4 000 g组,其中1 000~1 499 g组为11例,其余各组分别为25例。

1.2 方法 记录条件:测量时室温在22℃~26℃之间,新生儿无休克,末梢循环良好,并在安静状态(30 min内患儿未进行沐浴、擦浴、冷热敷,未进食,无哭闹不安)下。暖箱温度按第3版实用新生儿学进行设置和调节[1]。记录方法:背部皮下脂肪采用辽宁医疗器械厂产LYC-3型皮褶计测量,精确到0.1 mm。测量肛温时统一使用上海医用仪表厂生产的水银体温计及玻璃汞柱式肛表,测试前将体温计水银甩至35℃以下,于同一时间放入38℃温水中,3min取出检视,体温表误差<0.2即可使用。每例连续测量3 d,每天分别在10 am、2 pm、6 pm、6 am测量。每次同时测试同一新生儿颈温、腋温、腰温和肛温。测量方法:(1)背部皮下脂肪测量:肩胛下角稍偏外侧处,皮折自下测至上中方向,与脊柱平行。(2)体温测量:①颈部温度测量法:擦干颈部汗液,将体温计汞端放入颈部中点处,紧贴皮肤,头向此侧倾斜,测量10 min。②腋下测量法:取仰卧位或侧卧位,擦干汗液,将消毒备用的体温计水银端放于腋窝深处,紧贴皮肤,屈臂过胸,协助扶托。③背部测量法:取去枕平卧位,将消毒备用的体温计水银端从肩部的1/3处(平耳廓边缘)插入脊柱与肩胛骨之间斜方肌部位,插入长度为4~6 cm,依靠重力作用压紧体温表,保持新生儿包被、床单平整,使体温表水银端与新生儿背部皮肤充分接触,保证其准确性。④肛温测试法:将肛表水银端润滑后轻插入肛门2~3 cm,手扶持体温表,3 min后取出检视。腋温和腰温、背温测量7 min记录读数[2]。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One-Way ANOVA分析组间差异,两两检验采用LSD法,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ivariate分析各组间相关性。

2 结果

不同体重组背部皮下脂肪厚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与皮下脂肪厚度值呈正相关关系(r=0.280,P =0.000)。见表1。较高体重组(2 000~2 499 g组及2 500~4 000 g组)在生后3 d中颈温、腋温、背温及肛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低体重组(1 000~1 499 g及1 500~1 999 g组)第1天肛温较颈温(P=0.126)、腋温(P= 0.328)及背温(P=0.274)较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2天及第3天不同体重组颈温、腋温、背温及肛温4个部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2~表4。

表1 不同体重(g)组新生儿背部皮下脂肪值(mm)差异

表2 第1天不同体重(g)组新生儿各测量部位的体温(℃,±s)

表2 第1天不同体重(g)组新生儿各测量部位的体温(℃,±s)

组别(g)颈温 腋温 背温 肛温1000-1499 36.32±0.45 36.35±0.59 36.44±0.47 36.82±0.36 1500-1999 36.37±0.49 36.40±0.38 36.42±0.48 36.67±0.43 2000-2499 36.78±0.43 36.70±0.51 36.73±0.42 36.77±0.39 2500-4000 36.76±0.54 36.81±0.42 36.78±0.28 36.89±0.45

表3 第2天不同体重(g)组新生儿各测量部位的体温(℃,±s)

表3 第2天不同体重(g)组新生儿各测量部位的体温(℃,±s)

组别(g)颈温 腋温 背温 肛温1000-1499 36.75±0.39 36.78±0.46 36.84±0.58 36.91±0.46 1500-1999 36.87±0.35 36.84±0.41 36.89±0.43 37.04±0.32 2000-2499 36.86±0.46 36.83±0.56 36.97±0.47 37.01±0.31 2500-4000 36.84±0.37 36.92±0.44 36.93±0.51 36.97±0.47

表4 第3天不同体重(g)组新生儿各测量部位的体温(℃,±s)

表4 第3天不同体重(g)组新生儿各测量部位的体温(℃,±s)

组别(g)颈温 腋温 背温 肛温1000-1499 36.70±0.43 36.74±0.47 36.68±0.52 37.10±0.39 36.85±0.44 1500-1999 36.87±0.51 36.75±0.42 36.81±0.39 36.87±0.28 2000-2499 36.77±0.43 36.79±0.55 36.83±0.42 36.90±0.38 2500-4000 36.90±0.39 36.89±0.56 36.96±0.44

3 讨论

体温在临床工作中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观测指标之一,精确的体温测量对新生儿生命体征的判断及疾病的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生儿产热主要依靠棕色脂肪分解发挥化学产热作用,而棕色脂肪分布在大血管周围、腋窝和颈部等处,形成中心保暖系统。我们对日龄≤3 d、暖箱内不同体重的新生儿分别进行了颈部、腋下、背部及直肠内的温度测量,发现较高体重组的颈温、腋温、背温、肛温差别不大,低体重组第2天及第3天 4个部位也呈现这个特点。

直肠温度接近机体的中心温度[3],肛温虽然能代表核心体温,但测肛温时需松解尿裤,护士需用手托扶体温表,以免脱落或折断,再加上新生儿的直肠壁较薄,易造成直肠穿孔[4],这就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降低了工作效率。另外,肛温测试结果也受排便次数和是否排便的影响,如消毒不当,可引起肠道致病菌或耐药菌群的传播[5]。在新生儿科,每2~4小时需监测体温1次,如此频繁测量肛温,极易造成肛周黏膜的损伤,故直肠肛温测量法在新生儿科,尤其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难以普及。另外,新生儿测量颈温、腋温存在不足,测量颈温、腋温时患儿头部、肢体稍有微动,体温计易脱落,需有专人扶托方能准确测温,故在工作上也有一定困难。

新生儿测试背温是利用身体重力的作用压紧体温表,使其水银端与背部皮肤贴紧。背部肩胛间血管由腋动脉的主要分支组成,血运较丰富。出生28 d内的新生儿一般不会自行翻动,因此体温表不易松脱。护士将体温表从新生儿颈肩部放入背部后即可去做其它的治疗或护理,7~10 min后取出即可。目前新生儿暖箱普遍采用的是强制对流方式,空气是通过气体过滤装置并经过加温然后在涡轮的作用下通过风口将气体送入婴儿暖箱上层,使暖箱内温度上升,暖箱中的温度是均衡的,不会因此而影响测试背温的准确性。

另外,在观察中发现,在低体重组中,生后第1天会出现测量体表温度稍低于肛温。低出生体重组的背部皮下脂肪在4.6~3.5之间,较高出生体重组的背部皮下脂肪在6.4~7.1之间。由于低体重组的多为早产儿,早产儿具有糖原储备少,棕色脂肪少、皮下脂肪薄等的特点,同时肌肉活动少,分解代谢低,且不会寒战,体表面积相对更大更易散发热量,容易出现体温不升或体温偏低[1]。新生儿刚出生时由于宫腔内外的温差使体表温度迅速下降.当体温不升或体温偏低时,测量体表温度可能不能真实反映患儿的真实核心体温。

故我们认为,暖箱中出生体重较低(低于2 000 g)的新生儿中,生后24 h内应采用肛温的测量方式,以达到准确的体温数值。在正常出生体重或大于2 000 g的新生儿采用背部测量体温的方式较适宜。

[1]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9-226.

[2] 顾树校.温箱内新生儿体温测量部位和时间的临床研究[J].医学信息,2010,(2):207-208.

[3] 黄 芳.体温研究的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 (7A):73-74.

[4] 段 丽.新生儿肩胛间体温与腋温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7,14(12):22-23.

[5] 蔡 红,赵来珍.2种不同方法对新生儿体温测试的比较[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10):943.

猜你喜欢

肛温皮下脂肪体温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体温小问题,引出大学问
对皮下脂肪层较厚产妇不缝合剖宫产腹部横切口皮下脂肪层的效果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一例成年澳洲种用母羊驼空运途中严重受伤后的救治
基于PACS探讨皮下脂肪含量与脂肪肝的相关性
缩短新生儿直肠温度测量时间的可行性研究
Lattice Boltzmann model for shallow water in curvilinear coordinate grid*
老年人的体温相对较低
患者皮下脂肪厚度与丙泊酚麻醉应用剂量相关性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