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皮下脂肪层较厚产妇不缝合剖宫产腹部横切口皮下脂肪层的效果
2020-05-28郑阿娟
郑阿娟
河南叶县妇幼保健院妇产科 叶县 467200
剖宫产是处理难产、某些产科并发症,以及高危妊娠的一种有效手段[1]。腹部横切口因具有切口张力小、疼痛轻,以及不损伤腹壁肌肉、神经、血管和愈合良好等特点,被临床广泛采用。但切口感染及皮下脂肪液化、积血和硬结等仍是术后常见的切口并发症,对切口愈合和产妇的康复产生不良影响[2]。选取2017-10—2019-01间于我院行腹部横切口剖宫产的187例皮下脂肪层较厚的产妇,对其腹壁切口的愈合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观察不缝合皮下脂肪层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87例均为足月妊娠产妇,均符合剖宫产指征[3],并行腹部横切口剖宫产。均未合并糖尿病、精神异常疾病和疤痕体质。产妇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按腹壁切口不同缝合方法分为2组。观察组94例:年龄22~31岁,平均26.53岁。体质量指数(BMI)19.4~25.8 kg/m2,平均22.61 kg/m2。切口皮下脂肪层厚度6~9 cm,平均7.49 cm。对照组93例:年龄22~32岁,平均26.76岁。BMI 19.3~25.8 kg/m2,平均22.55 kg/m2。切口皮下脂肪层厚度6~8 cm,平均7.26 cm。2组产妇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腹壁切口缝合方法观察组:用2-0可吸收线连续缝合腹膜,腹直肌行间断缝合,腹肌前鞘做连续缝合。清理切口内脂肪层的积血,电凝止血,生理盐水冲洗切口。碘伏消毒切口周围的皮肤,以非吸收性聚C烯缝线(4-0)行皮内连续缝合。对照组:除应用2-0可吸收缝线间断缝合皮下脂肪层外,其他缝合方法同观察组。
1.3观察指标切口缝合时间、切口并发症(切口感染、皮下脂肪液化、积血和皮下硬结)发生率,以及切口甲级愈合率。甲级愈合指愈合优良,无不良反应。乙级愈合指愈合处有炎症反应(红肿、血肿、硬结等,但未化脓)。丙及愈合是指切口化脓,需开放引流[4]。
2 结果
2.1切口并发症对照组切口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切口缝合时间及切口愈合情况观察组切口缝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切口甲级愈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2组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传统剖宫产术在缝合腹壁切口时均要求缝合皮下脂肪层,尤其对皮下脂肪层较厚者,更强调皮下脂肪层缝合的重要性,认为可消除死腔,降低切口张力[5]。有研究指出,皮下脂肪层若缝合过深,会致皮肤内陷;缝合过浅易出现皮下死腔。且皮下组织缝合会影响腹壁局部血供[6]。也有研究指出,腹壁组织受重力影响,下腹横切口张力较小,能自然闭合,且利于维持皮下组织完整性,故不强调缝合皮下脂肪层[7]。此外,任何缝合均会引起急性炎性反应,即便采取缝合反应最小的缝合线,缝合部位异物反应、组织坏死风险仍较不缝合部位高;同时皮下缝线还会刺激切口肉芽组织纤维化、增生,产生包裹性硬结。而不缝合皮下脂肪层,使其自然对合,不但可缩短缝合时间,而且有利于保证切口组织的血流灌注和供氧,有利于切口愈合[8]。
表2 2组切口缝合时间及切口愈合情况比较
我院选取腹部横切口剖宫产的187例皮下脂肪层较厚的产妇,对腹壁切口分别采用常规逐层缝合和不缝合皮下脂肪层。通过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不缝合皮下脂肪层产妇的切口缝合时间及切口甲级愈合率均显著优于常规逐层缝合的患者,与李运莲等研究[9]的结果一致。充分表明腹壁横切口剖宫产术不缝合腹壁切口皮下脂肪层的优势和可行性。需强调指出:(1)对有凝血功能障碍者,应常规缝合皮下脂肪层,以防术后脂肪层渗血,影响切口愈合。(2)缝皮前应将切口内脂肪层的积血清理干净,并严密止血,以提高切口甲级愈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