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现代都市:宁波提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选择
2011-02-19吴向鹏
吴向鹏
构筑现代都市:宁波提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选择
吴向鹏
都市区发展已成为国际大城市发展的主要潮流。从现代城市发展史看,城市发展经历了从集聚到疏散,再到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城乡有机融合的都市区发展过程。城市化的实质是让更多的人民享受城市的文明,其中最重要的或核心的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享受,而不仅是居住的空间和身份的认定。必须在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与居住系统的统一中,强调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文化系统的融合互动,而不是只突出居住系统或居住空间。“十二五”时期,宁波要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把加快大都市区建设作为一项“龙头工程”,以更大气魄,更快节奏推进城市转型发展。
都市区发展是国际大城市发展的主要潮流。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条件下,城市空间和功能组织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网络化、组团式都市区城市成为 21世纪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导趋势。美国纽约、洛杉矶、芝加哥等三大都市区以不到全国1.2%的土地,集中了全国近20%的人口、50%以上经济总量、60%以上服务产业增加值。美国80%以上的人口、80%以上的GDP、80%以上的财政收入、80%以上的出口商品出自都市区。法国巴黎大区占全国面积1.2%,集中了全国19%的人口,22%的就业,47%的财政收入,70%社会保险营业额。都市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统筹配置区域资源,合理优化空间布局,有机推动城乡融合。
都市区已成为国内中心城市发展的基本选择。从目前全国各地的“十二五”规划纲要看(部分地区规划纲要草案),大都市区成为区域竞争的战略方向。国内深圳、广州、成都、重庆、武汉、郑州等20多个城市谋划构建都市群,强化都市区的联结支撑作用。国务院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强化一体化发展理念,发挥整体优势,大力推进区域产业、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市场建设和科技创新的一体化,到本世纪前20年长三角实现由工业经济为主转向服务经济为主,其本质就是加快以中心城市为龙头的都市区建设步伐,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区域城市化新格局。
都市区发展是宁波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宁波具有雄厚的物质基础,2010年人均 GDP为68162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0068美元);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成为推动区域城市化的支撑力强。通过深入实施“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城市化框架基本形成。区域基础设施体系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城乡收入水平、保障体系差距较小,统筹发展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都市化发展的基础较好。从宏观背景看宁波又面临难得的外部环境:一是国家《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提出,要把长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和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二是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核心区为宁波-舟山港海域海岛及其依托城市。三是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要加强宁波都市区建设,集聚高端要素,发展高端产业,带动周边县市一体化发展。
同时宁波现有城市化道路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内在的压力变大。中心城市功能集聚扩散不足,增长结构不优。从城镇体系首位度看,根据宁波市发展规划研究院的研究报告,宁波中心城区人口首位度约为5,土地首位度约为6.5,经济首位度仅为3.62。宁波城市经济结构主要以工业经济为主,服务业占GDP比重只有40.2%,远低于相等工业化水平的世界城市。工业经济比重仍以加工制造业为主,重工业份额大。行政区划和发展机制不相协调,城镇体系处于多级分散状态,资源配置效率有待提升,城市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顺应世界城市化发展规律,借鉴先进城市发展经验,宁波应着眼于区域一体的空间维度和产业升级的创新坐标,创新城市现代化和区域城市化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宁波现代都市建设。现代都市建设有利于城市实现集聚发展、精明增长,使经济活动和人口居住在多个功能中心集聚,改变中心城市无序膨胀的状况;有利于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通过集群化、模块化发展途径,改变原有自成体系、多头分散的格局,将农村城镇发展和城市功能组团并轨运行,提高区域城市化的整合效应;有利于提升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以中心城市建设为龙头,将多主体、多层次城市发展主体纳入统一的区域城市体系之中,遏制区域内部离散倾向和分散现象,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有利于推进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以城市发展区为导向,统筹资源配置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可持续发展轨道。同时也有利于形成扁平化、开放化的城市治理结构,通过各功能板块的分工与合作,推动各主体间的平等参与和共同治理。
从近期来看,宁波加快现代都市建设,要努力实现城市功能布局网络化、基础设施同城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市管理精细化。城市功能布局网络化。都市区是一个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卫星城市和中心镇为载体、以新型社区为基础的空间集合体。宁波要形成“一核两翼多节点”的网络城市布局,突出功能;市六区承担组织、控制、服务的核心功能,布局合理的中小城市(包括卫星城市和中心镇)承担各自的特色功能,农村地区承担都市农业生态隔离功能。基础设施同城化。加快象山港大桥、杭甬高速复线和沿海高速建设,基本建成高速公路网络。发挥县(市)区积极性,加快推进轨道交通后续线路的发展,构筑城市组团间的快速通道。供水、供电、通讯、信息、环保等基础设施按城市标准规划,实现城乡对接联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社会就业保障等人的发展所必须的基础性的服务上实现城乡均等的待遇,消除由户籍而引发的城乡差别。重点推进若干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项目建设,加快提升居民的舒适度和认同感。城市管理精细化。构建起高效的综合执法和专业管理的体系以及组织自律和参与的机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管理事件减量化,管理事件内容数字化,管理事件处置精确化,使城市管理的区域达到精细化,城市运行高效有序。
(作者系宁波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