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智慧城市:宁波自觉接轨信息化社会的时代选择
2011-02-19戴云
戴 云
创建智慧城市:宁波自觉接轨信息化社会的时代选择
戴 云
一、加快建设智慧城市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变革,信息产业持续发展,信息网络广泛普及,信息化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信息技术赋予我们这个时代巨大的活力。目前,全球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移动宽带、云计算、超级计算、生物芯片等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开启了新一轮信息技术及应用的重大变革,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和运用的能力空前增强,信息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将带来更为深刻的影响,并正在引发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也就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发展。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是把握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机遇,加快向信息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宁波市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已经步入新的历史阶段。知识型经济、网络化社会、数字化生活、服务型政府等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日益成为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重要特点。“十二五”开局之年,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宁波再次唱响解放思想的主旋律,宁波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在全面总结“十一五”以来的成功经验、准确把握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提出要加快建设智慧城市,争创发展新优势;把建设智慧城市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转型提升的新支点和新动力,成为宁波市争创新一轮发展优势的战略举措,成为改善民生的一项实事工程。
二、智慧城市的内涵
智慧城市,是广泛汇聚人的智慧,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信息和知识资源,旨在实现经济社会活动最优化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和新形态。其背景,一是全球信息通信技术、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加速发展;二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难题亟待破解;三是居民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增加;四是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其基础,一是城市设施物品充分感知;二是信息网络互联互通;三是信息资源深度整合;四是知识管理普及深入。其本质是汇聚人的智慧,赋予物以智能,把人的智慧和物的智能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经济社会活动最优化。其核心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信息和知识资源。其关键,一是城市决策运行的智能化、协同化、精准化和高效化,以及管理服务流程的重塑优化;二是产业的智能化和智能产业的集聚化;三是居民信息、知识获取利用能力建设的普及深化和常态化;四是资源环境的智能化和低耗化。其目的,一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管理、民生服务高品优质;二是实现现代产业又强又大;三是实现人文素质先进优秀;四是实现资源环境绿色友好。
三、宁波建设智慧城市的总体思路和主要内容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和市委“六个加快”战略部署,把握物联网等新一轮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机遇,坚持以城市管理服务优化为导向,以智慧产业发展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智慧应用体系、智慧产业基地、智慧基础设施和居民信息应用能力建设,强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整合共享,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把宁波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推向新阶段。
宁波智慧城市建设包含四大任务:一是以十大智慧应用体系商业和服务模式创新为重点,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应用体系建设。十大智慧应用体系分别是智慧物流体系、智慧制造体系、智慧贸易体系、智慧能源应用体系、智慧公共服务体系、智慧社会管理体系、智慧交通体系、智慧健康保障体系、智慧安居服务体系、智慧文化服务体系。二是以建设六大智慧产业基地为重点,加快推进智慧产业发展。六大智慧产业基地分别是网络数据基地、软件研发推广产业基地、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制造基地、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智慧农业示范推广基地、智慧企业总部基地。三是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构建泛在化的信息网络,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加强信息安全基础建设。四是加强智慧城市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大力推进基础平台和数据库建设,建立健全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交换机制,加快培育信息资源市场。
四、宁波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
到2015年,宁波信息化水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智慧城市智慧应用体系、智慧产业基地、智慧基础设施和居民信息应用能力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建成一批智慧城市示范工程,智慧城市应用商业模式创建和标准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力争在优势领域形成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引领能力,为建成智慧城市奠定基础。具体目标如下:
1.智慧应用体系建设。智慧物流、智慧制造、智慧贸易、智慧能源应用、智慧公共服务、智慧社会管理、智慧交通、智慧健康保障、智慧安居服务和智慧文化服务等十大智慧应用体系建设取得进展。政府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企业和居民享受到更加公平公正、高效便捷的服务,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资源得到更加优化的配置,生态市建设和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智慧物流、智慧健康保障和智慧社会管理三大应用体系建设力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全国率先进入示范性智慧物流节点城市行列,全市80%以上的规模化物流企业实现物流业务网络化,先进物流技术、设备在港口物流领域普遍应用,集装箱智能化应用达到100%。网上就诊预约、网上诊疗信息查询、网上医疗咨询、远程医疗等服务更加普及,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信息共享基本实现。机动车、非机动车电子车牌上牌率达到100%。
2.智慧产业基地建设。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工程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信息技术更好地融入企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营销及经营管理等环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50%以上规模企业生产经营全面实现自动化、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协同化。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销售收入超1420亿元,年均增长17%,在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支撑和带动作用。软件研发推广基地、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制造基地等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建成一批智慧服务业、智慧农业示范推广园区,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形成。
3.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先进的信息网络设施基本形成。无线城市和网络融合建设水平走在全国前列,互联网城域出口带宽达到2000G以上,互联网宽带接入率达到96%以上,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98%以上,全市有线广电网络基本完成双向数字化改造。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重大进展,建成比较完备的人口、法人、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等基础数据库,经济社会重点领域的信息资源综合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建成市和各(市)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形成较为完善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城市能源、给排水、交通、环保、防灾等基础设施感知化建设取得进展。
4.居民信息应用能力建设。公众获取信息和科学技术知识渠道进一步拓宽,对信息技术等科学技术的态度更加理性和科学,利用信息技术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和就业创业等方面能力得到提高。宁波市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左右,走在浙江全省前列。
5.智慧城市发展环境建设。组织机制和推进机制基本健全,规划、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基本完善,信息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高,信息化人才引进和培育成效明显,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国内外合作交流机制进一步完善。引进创建智慧城市的各类拔尖人才100人、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2500人、急需紧缺专门人才5000人以上,柔性引进外国专家(海外工程师)2000人(次)以上。培养智慧城市建设高层次领导人才、高层次复合型实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4000名;培养企业家人才200名、信息产业和重点企业紧缺人才5000名、现代服务业和国际化涉外人才2000名以上。中国(宁波)智慧城市技术与应用产品博览会品牌初步形成。
(作者系宁波市信息产业局信息化推进处处长,重点项目办公室主任,工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