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的前世今生
2011-02-14张秀梅
张秀梅
“感冒”是常见的病症,但在北宋以前任何一部古代中医典籍中都没有提到“感冒”一词,那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里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感冒”一词开始并不是作为病症出现的,而是来自官场,是一个请假制度的专用语。
宋代的时候有专门的机构分掌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等事务,这些机构是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三馆和秘阁、龙图阁等阁,通称“馆阁”。按照规定,馆阁中每天晚上要留一位官员值夜班,以防图书被盗,如果因故不能值夜班,就要在请假簿上写上这么一句:腹肚不安,免宿。 当然,不一定是真的“腹肚不安”,而是一种相沿成习的借口,因此馆阁的官员们俗称这本请假簿为“害肚历”。
南宋时期,当时是太学生的陈鹄也在馆阁中供职,陈鹄喜欢别出心裁,他在《耆旧续闻》一书中有所记载:余为太学诸生,请假出宿,前廊置一簿,书云“感风”,则“害肚历”可对“感风簿”。陈鹄偏偏不愿意写“腹肚不安,免宿”,而是写上“感风”,还沾沾自喜地声称“感风簿”跟“害肚历”可谓一联绝对。
陈鹄创造的“感风”一词也是有来历的,与他同时期有个中医学派,史称“永嘉医派”,创始人叫陈无择,他写了一部医书《三因方》,将复杂的疾病按照病源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种,外因称“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内因称“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不内外因指虎狼毒虫等意外疾病。陈鹄于是创造性地把外因之首的“风”信手拈来,前面冠上一个“感”字,“感”者,受也,故称“感风”。“感风簿”一词从此开始风靡官场。
到了清代,“感风簿”演变成了“感冒假”,成为官员请假休息的托辞。从官场发源,“感冒”一词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口语。人人都会感冒,人人都会说“感冒”这个俗语,可是它有趣的来历却被遗忘了。
现在,许多网民尤其是年轻人对“感冒”一词又有新的延伸与发展,口中的“感冒”,常常是指“感兴趣”的意思,即以“不感冒”表示不感兴趣或不以为然。看来“感冒”就像流感病毒一样,每年都有新的变异,时时都有新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