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系统检查概述
2011-02-14徐世莹
徐世莹
随着医学科学及设备技术的发展,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诊断的方法和仪器也越来越多,但迄今仍缺乏一种较为理想的无创伤性早期诊断方法。虽然冠状动脉造影被认为是一种比较有价值的早期诊断手段,但由于属于创伤性检查,需要进行导管插管,技术操作较为复杂,存在一定并发症危险性,加之技术、设备要求高,不适于在社区和基层普及应用。因此,作为一名社区医生,我们有义务和责任熟悉并掌握社区医院比较常用的用于早期冠心病诊断的无创伤性检查方法,包括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超声心动图、心肌核素扫描等。面对名目繁多的冠心病诊断检查,有些社区医生会感到无所适从。到底该选择哪种检查,哪种检查的诊断准确率最高,如何才能将检查相关危险降到最小,这都在社区医生工作范畴内。
常用冠心病诊断检查手段的优势
心电图及心电图运动试验 方法、设备要求简单,操作方便,是目前临床冠心病诊断的最常用检查手段。
动态心电图 是一种患者可以随身携带并连续记录24~72小时的动态心电图仪。这种动态和长时间的连续监测记录心电活动,对一过性心律失常、心绞痛和原因不明的心悸、晕厥提供了有价值的诊断依据。
超声心动图 可以直观检查心脏的形态、结构、运动状态,探查心肌各结构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评估心脏的射血分数,可同时实现诊断冠心病、明确病变部位以及评估心脏功能等。
心肌核素扫描 可以检测出心肌缺血、坏死的部位和范围,以及冠状动脉梗阻的程度,也可观察患者的心功能变化,从而对冠心病患者作出全面评价。
冠状动脉CT 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对冠心病的诊断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可能潜在放射辐射风险。
冠状动脉造影 除了上述常用的无创性检查手段外,有创性检查冠状动脉造影仍是当前公认的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它可为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分层和科学、合理制定治疗方案提供直接依据。冠脉造影的基本方法是经患者的股动脉、桡动脉或肱动脉,在X线荧光屏的监视指引下将一根直径1.6~2 mm的细导管送至冠状动脉的开口处,分别向左、右冠状动脉内注入造影剂进行造影检查。冠状动脉造影可清楚地显示冠状动脉及其分支有无病变,以及病变的部位、范围和严重程度,以确定或排除冠心病的诊断,并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提供准确的血管解剖信息。
过去受条件的限制,接受造影检查的患者有限,多数人对冠脉造影的了解较少且顾虑较多,其实只要医院具备相应的仪器设备,术者受过良好的训练,冠状动脉造影应该是一项十分安全的检查。
临床应用实例
笔者曾经接诊过1例老年男性患者,患者近日常感到胸口发闷,轻体力活动时出现心慌、气短。到医院就诊时,首先进行心电图检查,当时只发现偶尔发作的心律失常。可鉴于高龄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及可能并存的复杂临床情况,笔者进一步让其做了24小时动态心电图和心电图运动试验,检查结果提示明显的心肌缺血。此时,建议患者接受核素心肌显像,以确诊冠心病和明确缺血的具体部位。
这个病例告诉我们,平时常规的心电图,也就是静息心电图检查描记的时间只是短短几分钟,有时并不能完整、准确地反映冠心病的真实情况,因此,即使心电图检查未发现异常,也不能完全排除冠心病的可能,此时就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特点进一步寻求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电图运动试验以及核素心肌现象等的协助。
由于心肌核素扫描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各项心电图相关检查,因此也是临床较为常用的冠心病诊断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