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冬病夏治的临床运用

2011-02-11张辅汉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1年18期
关键词:夏养阳养阳热症

张辅汉

湖北省石首市中医医院,湖北 石首 434400

1 冬病夏治的含义

就是冬天的疾病夏天治疗,但它不同于中医治未病,治未病指相关脏器有传递关系,如肝病传脾、为木克土,冬病夏治就不存在此种传递关系。

1.1 贴敷的含义及内容

1.1.1 贴、涂、敷、覆、摊五种疗法,基本上相同,但从字的意义和所用的药物来看,又有一些差别;

1.1.2 贴,指用饼状药物,以粘稠物为主,贴于患处;

1.1.3 涂,指用稀薄状药物,直接涂于患处;

1.1.4 敷,指用较浓药物,敷药于患处,并敷盖物品,又多附加热熨;

1.1.5 覆,指用较浓药物扣盖患处;

1.1.6 摊,指用较浓药物,摊于布上,再摊敷患处。

这几种方法,在具体应用上,也很难严格区分。

2 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的主要目的是养阳

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是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在夏季三伏,通过将药物贴敷于人体一定穴位,刺激激发俞穴和经络功能,调和气血,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和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调动人体内在防病抗病能力,是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称三伏灸、三伏贴。其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季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这类疾病大多属于虚寒或阳气不足,也就是说冬病夏治主要适用于素体阳虚或气虚之人,其使用前提条件是素体阳虚,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的最终目的是养阳。但与此同时,冬病夏治穴位敷贴并没有具体规定其药物的具体药性,就可以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条件进行药物的加减。冬病夏治的药物可根据临床需要对其基本方进行必要的加减或调整,其加减的处方可以是温热的,也可以是寒凉的。

冬病夏治的理论源于内经的春夏养阳的理论,春夏养阳是据自然界和人体的阴阳消长而制定的,四时养生和预防原则,春夏之际自然界阳气升发、充盛,养生者宜顺时而养,体内的阳气使之顺时而长,以保持阳气充沛和旺盛,因顺应阳长的气化趋势,养阳就会事半功倍,所以春夏养阳 (主要是探讨夏养阳)所讲的冬病夏治就是要借三伏天天地之盛之阳气,以辅养人体之阳气,但如何养阳才能达到养长之目的,我们要搞清楚养阳的真正内涵。我们认为养阳具有下面两层涵义:

①生理状态下的调养阳气;

②病理状态下的补养阳气和护养阳气。

夏季自然界地表热而心寒,与之相应,在人体则阳气盛于外而虚于内,因此,当夏之节表热内寒,在生活、起居饮食、宜忌等方面,调摄培养人体阳气,避免耗损阳气及阻碍阳气畅达,也即调养阳气,正如《内经》所说,夏三月,夜卧早起,不厌于日……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此说是人体处于正常生理状态下的养阳,其调养之道只需法于阴阳,不需药物过多参与,但当人体素体阳虚的病理状态下,仅凭调养是不够的,此时需要补养阳气,据天人相应的理论,夏季是调补阳气的最佳时期,通过穴位敷贴,温热药物,自然界的阳气来充养人体偏虚之阳,扶助正气,调节阴阳平衡,增强体质,这就是当今通用的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的理论依据。

上述两种养阳,既符合常理,也符合中医学基础理论。不论是“调养阳气”或“补养阳气”,最终目的都是养阳,这与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

那么,热症敷贴也能养阳,即护养阳气,绝大部分人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的,这不有违《内经》的宗旨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首先界定热症的范畴,一种是纯粹的热症,如热哮;另外一种是热症夹阳或气虚体质,即在敷贴时,患者同时具有阳或气虚体质与热症,如肺脾气虚与痰热雍肺同时存在,但以痰热雍肺为主。

3 热症敷贴养阳的理论基础

三伏天是一年之中阳气最旺、暑热亢盛之时,暑性炎热,易伤津耗气,当三伏天暑热最旺之时,若患者辩证为热症,如热哮或痰热雍肺等,则暑性之炎热,加于热症体内之热,人体腠理定然开泄而多汗。《素问举痛论》说炅则气泄。汗出过多则气耗津伤,导致阳气虚弱。《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壮火之气衰、壮火食气、壮火散气,对此张景岳是这样注的:“阳和之火则生物,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太盛则气衰,耗散阳气,导致阳气虚弱。一是三伏天最旺之阳热作用于体表;二是热哮或痰热雍肺之热盛于内,里外皆热,壮火也。此时,就不能用辛温之药去贴敷,若辩证不准,势必造成壮火食气、壮火散气,从而加重患者的疾病,而何谈养阳呢?因此,如何阻止壮火的形成,以护养阳气,即如何防止壮火食气、壮火散气,《内经》告诉我们,“少火壮气、少火生气,”也就是我们能在三伏天中将热症的壮火转变为少火,就能化解壮火食气,阻止阳气进一步耗散,又能“生气”、“壮气”“养阳”,由此观之,热症不仅可以敷贴,而且效果很好。更重要的是热症敷贴与冬病夏治一样,也能养阳。这不仅不违经典,而且还是对祖国医学的继承和发掘提供更好的研究。

如何实现由壮火到少火的转变,化壮火为少火呢?王冰在《增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说:“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这就告诉我们,夏天尤其是三伏天时,人体易出现阳亢,从而导致壮火的形成,为防止壮火耗气伤津,食寒凉以平之,王冰对春夏养阳的理解,不但与护养阳气殊途同归,而且为护养阳气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具体的措施,即用寒凉之药外敷,以化解内热之壮火的形成,从而实现实症、热症伏敷的真正目的。这就是热症敷贴的理论依据,具体的操作是对纯粹的热症采用单纯的寒凉药物贴敷,以防止壮火形成,对热症夹阳或气虚体质者,据脏腑经络辩证,采取寒凉温热两组药物敷贴于两类不同症候的肺部疾病患者的不同穴位的方法,既可以防止壮火食气,从而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有人要问,寒凉药物敷贴也叫三伏贴吗?为什么热症患者也要选用冬病夏治的穴位敷贴?

三伏贴又称三伏灸,是天灸的一种,只要药物能使患者穴位或患处皮肤潮红,充血起泡,并没有规定药物的寒热属性。如宋代《针灸资生经》中就用寒性的旱连草治疗疟疾,乡居人用旱连草,捣碎,置于手上一敷,在两筋间,以古钱压之,系之以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尚可愈疟。只要能达到夏养阳,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扶助正气,增加免疫力,调动人体自身防病抗病能力,以治疗和防治疾病。不管是温热药还是寒凉药,在三伏天进行穴位敷贴都是三伏贴。

4 热症伏贴的临床应用

适用于,中医辩证分型为:

①热哮;

②痰热雍肺型。

热哮,发热、头痛、有汗、气促胸疼、喉间痰鸣、张口抬肩、痰黄而粘稠、胸闷烦燥不安、面赤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脉滑数。

痰热雍肺型,喘急面红、胸闷炽热、痰黄而稠、咯吐不利、舌苔黄腻而干、舌质红、脉滑数。

治疗前提是对急性发作的患者用其它方法进行治疗,症状缓解后再进行冬病夏治,穴位敷贴。

热症的基本药方:

甘遂21g、白介子21g、玄胡索12g、黄芩12g、鱼腥草12g,研极细末备用。

穴位:肺俞、心俞、隔俞、神厥、痰热加中脘孔最、气虚加脾俞气海,足三里,咳喘加天突,取姜汁加清水 (1∶2∶3)调和,贴敷于上述穴位,每次3~6小时,小儿2~4小时,局部反应明显者,提前取下。

疗程:每年夏季头、二、三伏各贴一次,三年为一疗程 (成人剂量,小儿酌减)。

5 气虚或阳虚症的冬病夏治

由于支气管炎和喘息性支气管炎很大部分为中老年患者 (也有部分青年患者),经过我们十余年探索,在患上述肺系疾患的人群中,中老年患者气虚或阳虚症居多,而这类患者,正是张氏医通作者张景岳先生用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本意所在,原方有射香少许,因来源及价值而不用,原来三穴六点 (肺俞、心俞、隔俞),后人也有所增加。

①中医分型:肺脾气虚

症状:咳嗽、气喘痰稀、面色恍白、自汗为畏风、食少纳呆。

②肺肾气虚症状:咳嗽气短、自汗畏风、动则气喘、脑转耳鸣、盗汗、舌淡脉弱。

基本药物:

白芥子21g、玄胡索21g、细辛12g、甘遂12g;

基本穴位:

肺俞、定喘、大椎、隔俞。

痰热加中脘、孔最,气虚加脾俞气海、足三里。

上述药物研末,取姜汁加清水 (1∶2∶3)敷贴于上述穴位,成人3~6小时,小儿2~4小时,局部反应明显者提前取下,一、二、三伏各敷一次,三年为一疗程。

禁忌症:

①颜面部慎用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严防有强烈刺激性的药物误入口、鼻、眼内;

②对于可引起皮肤发疱、溃疡的药物需注意;

(1)糖尿病患者应慎用或禁用;

(2)孕妇及瘢痕体质者禁用;

(3)眼、口唇、会阴部、小儿脐部等部位禁用。

③过敏体质者或对药物、敷料成分过敏者慎用;

④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猜你喜欢

夏养阳养阳热症
春夏养阳勿上火
夏季为何要养阳
流蜜期中蜂群热症的特点及处理原则
?被误解的“春夏养阳”
春季养生,3种“耗阳”的事少做
近30年《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研究进展*
春季养阳不失“调”
蒙医治疗慢性胆囊炎(胆陈热症)35例临床观察
夏季也要注意“养阳”
新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