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30年《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研究进展*

2020-01-10呼兴华

浙江中医杂志 2020年2期
关键词:秋冬养夏养阳黄帝内经

呼兴华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陕西 西安 710003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黄帝内经》(下称“《内经》”)从天人关系角度提出的著名命题之一。本文拟对近30年国内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整合,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述评。

1 文献研究

1.1 句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载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有学者认为在“万物之根本也”句下标为句号[1],或在“以从其根”句下标为分号[2],这显然影响了对经文的理解,也增加了读者撇开其所处的语言环境而独自臆测的可能。

1.2 修辞:从“互文”修辞角度理解[3-4],春夏与秋冬是互文,养阴与养阳是互文[5],即一年四季中每个季节均存在阴阳偏盛偏衰之特点,一年四季皆要养阳养阴。

1.3 文字:分述如下。

1.3.1 关于“养”字:目前对“养”的理解至少有四种。其一,唐代王冰认为“养”即为“制”或“治”,即春食凉,夏食寒,秋食温,冬食热。其二,明代马莳、清代高士宗认为“养”即“顺”。其三,明代张介宾认为“养”即“从”,亦“以从其根”。其四,清代张志聪认为“养”即“培补”。现代学者另提出“调养”[6]“培养”[7]“保养”[8]“储备”[9]等说。

1.3.2 关于“阴”与“阳”:主要有四种观点。其一,“阴”“阳”指人体脏腑功能与自然界四时阴阳现象的抽象概括[10]。其二,“阴”“阳”指四时阴阳,即四时气候变化规律,即“阳”是指生、长之气,“阴”是指收、藏之气[11]。其三,“阴”“阳”指“四时五脏”之阴阳[12],指人体内在的脏腑生理机能,与外界时辰季节具有同步的相应性变化,亦即“春养肝象”“夏养心象”“秋养肺象”“冬养肾象”。其四,“阴”“阳”指与人体密切相关的具体事物,即“阴、阳”可指代“室内”和“室外”,或“裘绵”和“葛麻”,或“粥”和“汤”[11],此说贵在深入浅出,可备一聊。

1.3.3 关于“以从其根”: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直言阴阳互根之根[11],意在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其二,指身体之根本而言[13],从饮食起居,七情六欲方面做到养阴养阳,强壮身体,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14]。

2 理论研究

2.1 养生预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先后被定义为时间养生学[11]、养生原则[11]、保养健身的法则[11]、养生模式[15]、预防学概念[16]、治未病[17]以及摄生预防与自然界的统一[18]等。具体而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中医顺应自然界气机升降和物候变化的养生原则,内容包括:起居作息要适合昼夜长短,精神情志也要顺应四时等。

2.2 治则治法:“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先后被认为是“法时而治”与“因时施治”的指导思想[19]。具体包括“春夏养阳”用阳药、“秋冬养阴”用阴药,或者“春夏养阳”以防阳虚为病,“秋冬养阴”以防阴虚为病等。其中“春夏养阳”逐渐被延伸为“冬病夏治”法[20],主要针对寒邪与虚寒体质的预防而言。

2.3 脏气法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亦被理解为“脏气法时”(《素问》篇名)的转述,即通过推演出春夏季节顾护六腑,秋冬季节保养调补五脏[21],可以分别推演出“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等。

2.4 阳主阴从:阳主阴从说是明代温补学派的理论核心,自明代以后影响至今。现代医家据此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固阳”说[22],倡导顺应四季变化规律来调整体内阳气的运行状态。

3 临床应用

文献所见,凡发病与季节气候特点密切联系的疾病,如肺系疾病、风湿免疫类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的预防与治疗皆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相关。就方法而言,涉及外用穴位贴敷、艾灸、刮痧、拔罐、熏洗、气雾剂吸入、穴位埋线等与内服药物,以及食疗与起居等。其中穴位贴敷法,最早见于清代张璐所著《张氏医通》中夏季采用敷贴法治疗哮喘病的记载。目前,穴位贴敷广泛应用于过敏性鼻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肺系疾病防治。至于针刺方法,有学者采纳“顺时为养”的观点开展“冬病夏治”[23],另有将《难经·七十难》提出“春夏各致一阴, 秋冬各致一阳”的观点重点发挥,提倡“春夏刺浅,秋冬刺深”说[24]。内服药物,以膏方调理慢性病或偏颇体质为代表。食疗方面,以“凉茶”与“冬令进补”为特色。起居方面,以“春捂秋冻”为著。

4 实验研究

关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实验研究,偏重于从实验角度对四季与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发作的相关性的探索。例如,褪黑素(MT)可以调节生命活动的诸多环节,同时也是中医学“脏气法时”“营卫生会”理论产生共鸣的物质基础之一。有研究证实,肺气虚大鼠在“应秋”功能受损时病理改变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25]。类似这种以人体内应时激素的生物学效应为研究突破点,寻找其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之间的相关性,深入研究有共同生物-时间节律特点的客观物质基础,将成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实验研究的主要方向。

5 小结

“究天人之际”是《内经》学术的出发点,也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命题之一。笔者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的背景是自“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尚书·虞书·尧典》)开始,抱着遵循自然生态系统基本规律的态度,要求包括人的成长规律和农作物的生长化收藏在内的生命体系,顺应四时,调适寒暑,协调阴阳,这是古人对自然规律与阴阳和谐观认识的统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在医学范畴内被引申为一种“因时施治”“因时先防”的养生原则或治则治法,属于中医“治未病”范畴,具有现代预防医学雏形。至于由“春夏养阳”延伸出的“冬病夏治”说,其实质虽然是辨别和处理标本轻重缓急的方法之一,却也是《内经》学术生命力的体现。需要注意的是,经过现代医家的不断实践,“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所谓“养”并非“补”,更趋向于使五脏调顺与阴阳和谐。今后研究,应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深入挖掘“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治则治法,验之临床,并积极开展相关动物实验研究,将此理论研究提高到新的层次。

猜你喜欢

秋冬养夏养阳黄帝内经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春夏养阳勿上火
从秋冬养阴说起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被误解的“春夏养阳”
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新议❋
新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