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后穴“五步法”针刺为主治疗视神经萎缩临床研究*
2011-02-11张鸥
张 鸥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眼科,北京 100700)
视神经萎缩是由于视神经发生退行性变,致使视神经乳头颜色变为苍白并出现浅凹陷,与中医学“专盲”、“视瞻昏渺”等病类似。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患眼外观端好,翳障气色。惟患者自觉视力减退,起初仅觉事物蒙昧不清,或烟钱阴影一片,逐日加重。若历久失治,视力严重障碍,茫茫无所见。眼底检查所见以视神经乳头颜色变浅甚至苍白、视网膜血管正常或变细为主要特征。本病主要病因历代医家常以肾论之,然临床所见青盲患者,多由于外感风邪或气血不足,或肝阳上亢引起,导致脉络淤塞或精津亏损,目失濡养,渐而不见。
1 主穴:球后
2 配穴
视力减退明显,甚至目无所视者,加睛明;头部昏胀,尤为两颞不适者,加太阳;伴有风阳上扰,头晕目眩者,加风池。伴头痛头胀、视力突然下降,视乳头充血,或视乳头颜色变淡或仅颞侧苍白,苔薄白,脉浮,此外感风邪者,配合谷、外关,以疏风明目;视力逐渐减退或失明,眼睛不红肿,无痛痒。眼底所见视神经乳头苍白,边缘尚清楚,有浅凹陷。舌质淡,苔薄,脉细弱,此气血不足者,配气海、足三里、血海、光明以养血明目;视力逐渐减退或失明,伴有头晕烦躁,腰膝酸软,易怒。眼底视乳头颜色灰白或蜡黄色,视盘边缘模糊不清,筛板看不清,视网膜动脉、静脉血管变细。舌质红,苔少而干,脉弦细数。此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者,配肝俞、百会、太溪、三阴交、光明,以滋阴潜阳。
3 球后穴针刺方法:五步针刺法
第一步:鼻上斜视转睛:针刺球后穴时,患者取仰卧位,嘱患者向鼻上斜视。此可将眼球调到最佳针刺状态,有利进针与得气。
第二步:徐缓压力进针:取 0.25m40mm毫针由眶下缘外1/4与内3/4交界处直刺0.2~0.3寸。
第三步:转针内上推进:在转向内上方45度角徐徐推进。
第四步:深达眶内球后:深入眶内直达球后,针刺的深度最好不超过1.8寸。
第五步:肌肉圆锥留针:调整角度与方向,针尖恰好留置在肌肉圆锥内,在睫状神经节和眼球后壁之间,使针感向球后深层放射,甚至针感可遍达整个头部。
“五步法”针刺球后,操作过程中进针要缓慢,不提插捻转,如遇阻力应退针少许稍换方向,再缓慢进针,以免出血或损伤眼球。出针后应加压按压针孔1~2min,以防出血。
其余配穴,如睛明、风池等穴,均按针刺常规进行操作。
4 典型病例
李某,女性,23岁,干部,2008年3月4日就诊。主诉:右眼视力下降2月余。检查所见:远视力右眼0.15,左眼 1.0,近视力右眼 0.2,左眼 1.0。视野检查:右眼颞侧视野缩小30度。眼底所见:右眼视神经乳头颜色淡白,尤以颞侧明显,边缘尚清,动脉血管细,静脉较充盈。诊断为右眼视神经萎缩,属气血不足型。治则:温通经络,养血明目。运用针刺穴位:右球后,按照“五步法”进行针刺操作,并配合睛明、双风池、足三里,配合肝俞、肾俞。睛明穴用热针法,使热感传到眼内。风池穴使针感传到眼部,穴位留针40min,每日针刺1次。针刺15次后,患者自觉视力明显提高。检查所见,远视力右眼0.4,近视力右眼0.6,右眼视野扩大15~20度。眼底检查较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体会:视神经萎缩,球后“五步法”针刺为主,具有疏通经气、使气血流畅、恢复其生理功能的作用。特别是目前现代医学对本病无理想治疗方法的情况下,以球后穴为主针刺治疗本病,是一种值得探索、很有前途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