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嗪临床应用之浅谈
2011-02-11王自斌
王自斌
(河南省中医院,郑州 450002)
笔者自2002年~2008年运用川芎嗪治疗临床一些疑难病证,如突发性耳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冠心病等取得较好的疗效,特回顾如下。
1 突发性耳聋
诊断标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1)听力突出下降,1~2d内听力下降到高峰多为单耳发病或伴耳鸣、眩晕;(2)常有恼怒、劳累、感寒等诱因;(3)耳部检查:鼓膜多无明显变化,或有鼓膜混浊;(4)听力检查呈感音神经性耳聋。
治疗方法:取耳门、听会、听宫、翳风,若外感风热加风池、列缺;肝阳上亢加阳陵泉、太冲;肝火上炎加太冲、行间;气滞血瘀加膈腧、血海;气血亏虚加关元、足三里。川芎嗪注射液(由江苏无锡市第七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0931)。使用一次性5ml注射器抽取药物4 ml,4号短针头每次取3~5穴,局部常规消毒,每穴注药0.5ml~1ml,耳部俞穴微张口垂直进针,得气后注入药物。1d 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满3个疗程观察疗效,总有效率为94.44%。
按:突发性耳聋是临床较常见的病证,但治愈时间较长,病因迄今尚不明确。耳窍赖肾精之上供,及心脾肝气之条达和津血之濡润,才得以耳聪听明。《任斋直指方》首先提出治疗本病应“风为之为疏散、热为之清利,虚为之调养,然后以通耳、调气”,耳聋治疗之大法。川芎嗪是从中药川芎中提取出的一种生物碱,又名四甲基吡嗪。药理和动物实验证明,川芎嗪是一种新型的钙离子拮抗剂和自由基清除剂[2],能阻止钙离子内流和减少自由基的产生,改善耳内微循环,达到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目的。本病取耳门、听宫、听会、翳风等耳区腧穴,属局部取穴法,刺之可通利耳窍,手阳明大肠经支脉入耳中,故配合谷可清利头面之窍,太溪以滋肾水而涵肝木,阳陵泉、太冲配以活血通络之川芎嗪注射液,以通络开窍聪耳之功效。
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诊断标准:患儿均符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3],且经头颅 CT扫描证实,使质量 2500g~4000g,胎龄 38~42周出生。
治疗方法:川芎嗪注射液 6ml~8ml/kg加入10%GS30ml水中,静脉滴注,每日 1~2次,疗程20d,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导致新生儿死亡和脑性瘫痪、癫痫、智力下降等后遗症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特效治疗。目前该病呈上升趋势,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有文献报道,细胞内外钙离子失衡,钙通道开放,钙离子内流导致细胞内钙离子起载是造成脑细胞损害的重要原因。川芎嗪具有类似钙通道阻滞剂作用。HIE是新生儿期发病较高并可导致死亡致残的一种常见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近年研究认为,脑缺氧缺血后,钙离子大量内流是造成突发神经元死亡的关键。川芎嗪在体内吸收完全,分布广泛,易通过血脑屏障,可以较稳定持久地存留于头脑内。本病属中医“癫痫”、“抽风”等范畴,也称“胎病”,于先天密切相关,所谓“病从胎气而得之”,前人多责之于,“在母腹中时,其母者所惊”所致。《素问·奇病论》曰:“人生而有癫疾者……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其母有所惊,气上而不下……故令子发微癫疾也。”治以活血化瘀、通窍、定风定痛。川芎平温入肝、心包、胆之经,共效活血化瘀,行气散风止痛,味气雄,性最疏通。能升能散,上达巅顶。旁及四肢,下行血海,走而而不守。取其活血化瘀,清心宁神之功效。达到惊定痫愈的目的。
3 冠心病
诊断标准:参照国际心脏病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织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4]胸痹心痛诊断标准参照1993针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心血瘀阻”证型:胸痛,胸闷,胸部刺痛,绞痛,固定不移,面色晦暗,舌质紫暗瘀点、瘀斑,脉涩或弦细。
治疗方法:取穴:心俞、心包、内关、神门。气滞血瘀加血海、肝俞;气血虚损加关元、气海;川芎嗪注射液同上,使用1次性注射器5ml抽取川芎嗪注射液5ml,4号短针头。每次取4~6穴。局部常规消毒,每穴注药0.5ml~1ml,垂直进针,得气后回抽无血注入药物,1d 1次,10次为1个疗程。
按:冠心病心绞痛为心内科常见疾病,中医根据不同症状常常归属于“胸痹”、“心悸”、“心痛”等范畴,早在《金匮要略》就认为其基本病机为“阳微阴弦”,即本虚标实之症。本虚为心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标实为血瘀、痰阻、气滞、寒凝。血瘀为临床最常见证型,有人统计此型见于80%以上的心绞痛患者。心绞痛发作时患者以心前区疼痛,胸闷,口唇紫绀,血瘀证候尤为突出,因此活血化瘀为临床较常见的治疗原则。川芎嗪是从川芎的生物碱中分离得到的有效单体,具有抗心肌缺血及再灌注损伤、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度、抗血栓形成等作用[5]。该病取心俞、心包俞系是太阳膀胱经又为本脏的背俞穴,心绞痛所反应在背部的阳性点,故为主治本脏腑疾病的要穴;内关穴系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也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在四总穴基础上加本穴为五总穴,说明本穴临床应用的广泛性。手厥阴之经气,由此穴别走三焦,由此交通于阴维。故为主治范围广的要穴之一,具有安神宁心、解郁清肝、和中降逆、宽胸理气的镇静止痛等功效。神门系手少阴经之输穴,又为本经之原穴,具有宁心安神、宽胸止痛之功能,以上诸合用配以活血化瘀之川芎嗪共奏活血化瘀、宽胸理气的镇静止痛之效。
[1]中华人民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疗效标准[S],1994:7.121.
[2]胡永红,周爱民,田 野,等.川芎嗪促进脑缺血耐受形成的作用及机制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8):671-674.
[3]鲍秀兰,新生儿行为0-3岁教育[M]:2版,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318-326.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93:43-45.
[5]程 伟,易慧智.川芎嗪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6):449-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