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主神明阐微*

2011-02-11岳晓杰

中国中医急症 2011年1期
关键词:心主神明心脏

岳晓杰 姜 惟 李 辉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46)

“心主神明”理论,长期以来在指导中医辨证论治和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伴随着现代医学在解剖、生理、病理、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迅速发展,“心主神明”理论的价值被重新认识和评估,医学界应对其开展进一步研究。

1 中医学对心主神明的认识

1.1 心主神明的含义 祖国医学认为,心居胸中、两肺中央,有肺在两翼辅佐,另有其他脏腑从属配合,这与古代官职中君主之职类似,故喻为“君主之官”,即指心承担着对人体生命活动的统领作用[1]。心是人体的最高统帅,所以有“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灵枢·邪客》),“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素问·灵兰秘典论》)的论断。《灵枢·五癃津液别》亦谓“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明确指出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等的生理活动均由心所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在心的主宰下,彼此协调,共同完成整体的生命活动。心主功能正常,肺之呼吸,肝之疏泄、脾之运化以及其他一切脏腑形体官窍等才能正常发挥各自功能。又如 《素问·宣明五气篇》云“心藏神”,“心主神明”,《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六节藏象论》亦云“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这些不仅说明心主宰人整体的生命活动,而且把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感知、记忆、思维、决断、情感、想象等也归属于心所主管,表现于外则精神饱满、意识清楚、思维敏捷,所以明·张景岳《类经·脏象类》[2]中对此解释为:“心为一身之君主,禀虚灵而含造化,具一理而应万机,脏腑百骸,唯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由之,故曰神明出焉”。由此可知,心主神明是指心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主宰作用,其使整个机体内外处于平衡协调、互相配合的和谐状态,是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同时也说明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受心所主宰。因此,心所主之神明包括广义之神和狭义之神,广义之“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体现,狭义之“神”则指人的精神情志思维活动。自《黄帝内经》提出“心主神明”,千百年来,该理论为历代多数医家视为准绳并加以运用,体现在理、法、方、药各个方面,指导着祖国医学的理论和临床。

1.2 心主神明的物质基础 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是以五脏所化生的精、气、血、津液作为物质基础的,神明活动更不例外。其中血液是生命活动和神志活动最基本、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只有血液充足,生命活动和神志思维才能正常,所以《灵枢·营卫生会》云“血者,神气也”。而心又是主血脉之脏器。《素问·五脏别论》曰“心者,其充在血脉”,《灵枢·本神》亦云“心藏脉,脉舍神”。心具有主血脉及运行血液以营养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只有血液充足,包括脑在内的各组织器官才能够得到充分的营养供给,生命活动才能有所保障,神志思维才会正常。因此,心主血脉功能正常是维持人体组织器官功能正常发挥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

1.3 心主神明的病理变化及辨证治疗 当心主血脉的功能失常或心之阴阳平衡失调时,则可出现心主神明功能异常的病证。如心阴不足可见心悸、心烦、少寐,舌质红,苔少或舌尖干赤,脉细数等,治以滋阴养心安神,常用天王补心丹、四物汤之类加减;痰火内扰则见心悸、不寐、烦躁不安,甚至神昏谵语或发为癫狂,舌质红赤脉滑数等,治以清心豁痰泻火,常用礞石滚痰丸之类加减;心血瘀阻可见心悸、怔忡、失眠、心痛憋闷或刺痛,痛引肩背内臂,时发时止,舌质暗红或见瘀斑、瘀点,脉细涩或结代,或心胸暴痛,口唇青紫,肢厥神昏,脉微欲绝,治以活血化瘀通络,常用血府逐瘀汤之类加减[3]。又如心脏病患者,若突然出现心阳暴脱,症见神志昏迷,常同时伴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息短气微、脉微欲绝等生命活动衰败的症状时,治疗原则首先是回阳救逆,急投参附汤,以恢复心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功能,神志清醒后再配以针灸、按摩等康复措施提高疗效。

2 心主神明的现代医学依据

心主神明逐渐被现代医学证实,不少依据支持此观点,现整理如下。

2.1 心功能在血液体循环中的作用与心主神明的关系 现代医学认为:正常情况下,相对于其他组织器官,脑组织具有脑血管舒缩的相对限制性、脑组织的高血流量性、脑组织的高氧耗性、脑组织供能的单一性和血脑屏障性等特性。这些特性决定了脑对体循环的血液、血流变化的敏感性高于其他器官组织。当体循环血液状态发生变化,如血压下降、血流量减少等,脑组织的功能活动所受影响更为明显。血液是大脑进行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须的物质基础,正常成年人每分钟流经脑组织的血液达750mL左右,占心脏每分钟血液输出量的六分之一,而大脑所需的氧和营养成分都来源于心脏所泵出的血液。心脏主宰着全身血液循环,心脏泵血正常,体循环的血压和血流相对稳定,脑及全身组织的血液供给正常,氧和葡萄糖的供给也充分,脑的功能活动及正常的精神思维活动得以较好维持,全身的组织功能活动正常,精神健爽,各种新陈代谢得以正常进行。心脏泵血功能异常,导致脑及全身组织的血液供给减少,大脑的特性决定其最先受到影响,尽管机体可通过神经内分泌、酮体等机制部分代偿,但仍旧不能满足脑代谢的需要,所以脑组织受体循环影响程度较其他组织器官更为明显[4]。实践证明,脑的供氧量减少时,临床首先表现为精神症状,如失眠、健忘、烦躁,甚至神昏、谵妄等[5]。研究发现:体外循环特别是阻断主动脉后多数病人意识和自主呼吸均消失,心脏复跳后即可以清醒,认为心脏可以决定性地影响大脑的功能,从而影响人的精神活动[6]。可见,心功能活动直接影响着血液循环,决定了脑功能活动和全身精神状况。

2.2 心脏和血管的内分泌功能与心主神明的关系 近来研究认为,心脏除了是血液循环的关键器官外,也是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心脏和血管受神经系统、激素、细胞因子的影响和调节,产生和分泌多种激素和血管活性物质,如心钠素、血管紧张素、儿茶酚胺、前列环素、内皮素等。这些血管活性物质可直接作用心脏血管,影响局部和全身循环,同时也可通过血液循环在局部系统、器官发挥生物活性,这显然可对大脑活动、精神心理同样产生影响。尤其是心房分泌的心钠素,能将心的指令通过血液循环传到全身,包括大脑,使人具有整体的协调应对能力;同时还能帮助大脑思维,一旦缺乏,人就会反应迟钝,全身精神不振[7-9]。因此,心脏和血管分泌的活性物质是心主神明的物质基础之一。

2.3 心血管疾病与心神失常的关系 近来不少学者[10-12]通过焦虑、忧郁量表调查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半数以上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应加强冠心患者的心理调整和护理。曹雪明等[13]通过对65例冠心病患者和20名正常人进行量表问卷及电生理检查等证实冠心病患者抑郁、焦虑症状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从而证实冠心病患者存在着情感认知障碍,也为证明“心主神明”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毕榕[14]研究结果证实:冠心病患者存在情感障碍及焦虑、抑郁症状,并具有大脑定向活动和认知功能障碍,其中心血瘀阻型与痰阻心脉型的情感认知功能障碍更为显著,养心安神药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精神症状如焦虑、抑郁等有较大改善作用。槠鹏江[15]研究认为,养心安神药柏子仁的水提取物及乙醇提取物对东莨菪碱所致的小鼠短期及长期记忆障碍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杨晓霞等[16]研究发现,养心安神之酸枣仁汤可以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焦虑程度和睡眠障碍,促进心脏功能恢复,对心肌梗死后患者的康复起到了促进作用。近年国外报道,心脏移植术后的患者,其思维、性格、行为方式等发生了改变。研究表明,心脏很可能具有判断和思考能力。如《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1篇文献报道:美国的1项调查表明,在接受心脏冠脉搭桥术的129名病例中,55人智力下降,表现为反应迟钝,处理问题能力下降,记忆力减退;另有8名患者的脑功能直接受到损伤,发生中风,这些可归属于是由心之损伤而影响了神明。这说明心脏手术可以影响患者精神思维变化。心脏参与了精神思维活动,并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的精神思维活动。心脏移植专家阿伦森医生说:“到目前为止,医学上只知道新器官移植入人体后,附近的组织会有改变。但连思想也改变了,倒是想不到的。”澳大利亚科学家也发现,心脏有一个独立的神经系统,可以不依靠大脑的指令而独立工作。正如美国一位医学家预言 “心脏实际上是一种具有思维能力的智慧器官”[17]。因此,心血管疾病对人体心理精神思维的影响不可忽视,中医学“心主神明”的理论,可以解释有关心脏移植手术后精神思维活动变化的一些问题,也再次验证了心主神明理论的临床价值。

3 结 语

心主神明是中医学2000多年来由临床实践所证明的行之有效的理论,至今依旧在临床上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心主神明之神明不等同于现代医学所认为的神经系统,而是指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经络、气血津液等协调配合共同作用下整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心主之广义神明是指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要在心的统一主宰下,各自发挥其气化功能而呈现出的生命活动,心主之狭义神明是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主神明是包括了现代医学认为的脑的功能在内的,也即脑的思维功能是以心功能正常为前提的,在心功能正常时,脑的思维记忆等功能才得以正常发挥,心主宰了人的精神思维活动。虽然心主神明理论内涵正在被逐步重新认识,但目前对其深层次作用的研究依旧较少,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心主神明的奥秘在将来必将被完全破解,我们应为之不懈努力和不断探索。

[1] 王颖晓.“心主神明”的发生学思考[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9):2174-2175.

[2] 张景岳.类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44.

[3] 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21.

[4] 许绍芬.神经生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30-45.

[5] 毕榕,张泉,刘晋利,等.心主神明论与心脑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4):333-335.

[6] 昊迪,杨萍,敖杰男.试论“心主神明”中“心”的实体定位[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2):2423-2424.

[7] 林文娟.心理神经免疫学的研究及其思路问题[J].心理学报,1997,29(3):301.

[8] 赵喜.心主神明论[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2005,22(3):64-65.

[9] 钟艳.心主神志的现代医学浅释[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5(2):32-34.

[10]郭玉秀,郭永贵,郭玉岚,等.冠心病所致焦虑、抑郁情绪及其心理干预效果[J].四川精神卫生,2005,18(2):127.

[11]王雪莱,熊碧文,陈海君,等.冠心病患者情绪抑郁与焦虑的调查[J].罕少疾病杂志,2004,11(4):55-57.

[12]古丽松,林艳,木妮拉.冠心病患者的情感问题及临床意义[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2,12(3):220.

[13]曹雪明,张泉,郑重,等.心主神明与冠心病病人认知障碍的关系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10):860-862.

[14]毕榕.“养心安神”药改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心肌缺血的临床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10-28.

[15]槠鹏江.柏子仁对前脑基底核破坏小鼠被动回避学习的影响[J].国外医学: 中医药分册,1993,15(2):40.

[16]杨晓霞,陈彤伟.酸枣仁汤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睡眠和情绪障碍[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2):2370.

[17] 张存悌.心主神明能否被证明[J].辽宁中医杂志,2003,30(11):941.

猜你喜欢

心主神明心脏
画地为牢
心脏
“心主血脉”理论浅析和临床意义研究
岭南那些与水相亲的神明
东京神明 花信精神
有八颗心脏的巴洛龙
倘若,这世上有神明
从“心主神志”论治心血管疾病
“心主血脉”探讨
基于“心主血脉”谈心脑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