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心主神志”论治心血管疾病

2015-01-22祝光礼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年5期
关键词:神志儿茶酚胺情志

赵 芊 祝光礼

·学术探讨·

从“心主神志”论治心血管疾病

赵 芊 祝光礼

心主神志;生理功能;心血管疾病;治疗

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1]。随着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目前基本形成以活血化瘀、益气温阳[2]为主的诊疗体系。血府逐瘀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生脉散、人参养荣汤等成为治疗心脏疾病常见的中药处方,选药多用温通、补益、辛散之品。临床常用的心内科中成药多以瘀、虚为基点立法、组方,如丹参制剂、血脂康、通心络、参松养心胶囊等。但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仍有很大的可提高的空间。本文从“心主神志”理论入手,论述在该理论下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可行性,以期为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开拓的思路。

1 “心主神志”是表述心对情志活动的调控能力

有关“心主神志”的中医文献记载,可追溯到《素问·灵兰秘典论》,文中“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说明心是神志活动产生的主要场所。“心主神志”的意义,存在广义、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讲,“心主神志”是指心为五脏六腑的主宰,支配着形体官窍的全部生理活动,即“主明则下安”。如《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而狭义的“心主神志”可以理解为“心主神明”,单指心具有主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心理等活动的功能,这其中包含了对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的主宰与调控。张介宾在注释《灵枢·本神》中说:“外如魂、魄、意、志、五神、五志之类,熟匪元神所化而统乎一心”。他亦在《类经》中明言“五志唯心年使也”,皆表明了人的所有的情志活动都应归属于心。《灵枢·本神篇》曰:“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主神志的功能正常,则人的精神振作,意识清晰,能够合理地认识和分析事物,同时也具备一定的自我调摄能力。而当心主神志功能失常之时,则会影响人对事物的认知、判断、反应能力,降低使人的心理调控能力,容易表达过激的情志活动。本篇文章探讨的主要是指狭义的“心主神志”,即心主司精神、意识、思维和情志的功能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2 中医对“心主神志”功能失调导致心血管疾病的认识

《灵枢·百病始生》“忧思伤心”及《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的“愁忧恐惧则伤心”都体现了“心主神志”功能异常而出现的不良情志活动对心的生理功能产生影响。《证治准绳》中阐述更为明确:“夫心统性情,始由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脏乃应而虚矣”。说明心具有调控性情的能力,而当心调控性情的功能受损时会伤及心神,心神伤则心脏自身也会受到损伤。具体来说心主神志失常导致心脏受损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对心脏节律的影响,临床表现为心悸。如《素问·痹论》中“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烦,是不良情绪的一种,作为心主神志功能失调的表现,可以导致心下鼓动,也就是心悸的症状。《灵枢·口问》篇中亦有“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及“故悲哀忧愁则心动”等言。心主神志失调,使对情绪的调控能力减弱,导致人产生忧、思、悲、哀、愁等不良情志,情志太过,最终致使心动、心系急迫。这些在现在医学看来是对心脏搏动节律的影响。

二是对心脏血脉的影响,临床表现为胸痛,中医称之为“心痹”、“心痛”。宋代官修方书《太平圣惠方·治心痹诸方》中云:“夫思虑烦多则损心,心虚故邪虚之,邪积而不去,则时害饮食,心中幅幅如满,蕴蕴而痛,是谓心痹”。描述了由思虑繁多损及心脏而致使心痹的现象。清代沈金鳌更进一步地解释了情志太过可导致心痛的病机。他在《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中说:“总之七情之由作心痛,七情失调可致气血耗逆,心脉失常,痹阻不通而发心痛”。认为由于七情过激产生的气血逆乱耗伤可损伤心脉,最终诱发心痛。总之,中医认为,心对情志活动调控能力的失常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3 情志作用于心血管的现代医学机制

心脏分泌的多种激素和血管活性物质,如心钠素、血管紧张素、儿茶酚胺、内皮素等[3],不但直接作用于心脏血管,还对精神心理活动产生一定作用。喜、怒、忧、思、悲、恐、惊等过度的情志活动可以导致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心脏分泌儿茶酚胺水平升高[4],而血液中儿茶酚胺浓度升高可产生直接毒性作用、高代谢作用,导致心肌细胞坏死、心脏负荷加重,同时儿茶酚胺亦可致使心律失常、自由基损伤,产生心肌病、缺血性心脏病,甚至心力衰竭[3]。此外,儿茶酚胺亦可引起脂类代谢的紊乱,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和血胆固醇,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引起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从血液流动性方面来说,心理应激能够导致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的增高,儿茶酚胺浓度增加,可以在冠状动脉内皮损伤的基础上导致内皮产生前列环素障碍,局部释放二磷酸腺苷,并损伤血小板,增强了血小板的黏附性与聚集作用,使红细胞刚性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为血栓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增加了血栓引起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7]。

从血管方面来说,当情绪波动时,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可使微动脉及小动脉收缩,并通过多种途径,致使血压急剧升高[8],同时亦可以使心率增快,舒张期缩短,心室内传导加速,这种现象可以激发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9]。

4 “心主神志”运用到心血管疾病治疗

文献[10]报道,20%以上的严重的心律失常或猝死的发生是因为情志的应激反应。心肌梗塞的患者若合并情绪障碍其预后较差,并具有较高的病死率[11]。因此,“心主神志”理论在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在临床实践中,将“心主神志”理论用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心理干预。在临床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时,应重视心理健康的督导。辅助患者树立积极健康乐观的心态,合理管理自己的情绪,帮助其提高对现实问题的分析水平。以增强对情志活动的调控能力,避免过激情绪的发生。有效的心理干预,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改善预后。近些年来,心血管疾病领域提出的“双心医学”模式是“心主神志”运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体现。

二是药物干预。在“心主神志”理论指导下,临床上应注重养心、宁心、安神的药物使用。在中医理论中生龙齿、酸枣仁、夜交藤、远志、郁金等都是归属心经且具有安神养心之效的药物。在西医药理学中,这类药物可调节心率,同时可使微血管显著扩张,改善心脏血管的微循环,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临床将单味药、对药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亦有较好的疗效。如治疗心悸患者时,重用养心安神之品,其临床疗效显著[12]。亦有研究证实养心、宁心、安神药物可减少心绞痛的发作[13]。养心安神药物同样适用于心衰患者,可明显改善喘累、心悸、多汗、失眠等症状[14]。因此,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之时,运用“心主神志”的理论,选用适当的养心安神的药物,可起到一定的临床效果。

5 小结

强调重视“心主神志”理论运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是对现有的心血管治疗体系的补充。虽然,临床中已经存在“双心医学”模式,以及运用养心安神药物进行干预的方式,但都缺乏更细致理论体系支持及系统的治疗方案。因此,将“心主神志”理论用于指导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研究尚待深入。

[1]霍根红.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现代思维[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8,23(136):10-12.

[2]牟来品.益气温阳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3,23(180).

[3]南汇兰,王佩显.儿茶酚胺与心脏疾病[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1,6(5):303-305.

[4]Steptoe A,Magid K,Edwards S,et al.The influence of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on platelet activation inmen[J].Atherosclerosis,2003,168(1):57-63.

[5]陈主初.病理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88.

[6]王福军,慈输平.焦虑情绪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8(5):228-229.

[7]Ziegelstein RC.Acute emotional stress and cardiac arrhythmias[J].JAMA,2007,298:324-329.

[8]胡大一.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障碍的综合管理——“双心医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临床医生,2006,34(5):2-3.

[9]张瑞义.重镇安神法治疗心悸[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9,43(12):.

[10]荆鲁.王阶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思路与方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12):68-69.

[11]杨启才.心元胶囊治疗慢性心衰患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5,14(5):409.

(收稿:2014-09-20 修回:2014-12-15)

杭州市中医院心内科(杭州 310000)

祝光礼,Tel:18958077608

猜你喜欢

神志儿茶酚胺情志
基于“肝主筋脉,调畅情志”中医辨治帕金森病抑郁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情志护理对肾移植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微商“侵入”中老年朋友圈 老人不想“入坑”该怎么办
简单搓搓可养生
不同麻醉方法对上腹部手术围术期儿茶酚胺的影响研究
Detecting liars wisely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打碗碗花
养心重在养神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