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

2011-02-10肖春霞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14期
关键词:血源性护理职业锐器

肖春霞

(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江苏 镇江212000)

针刺伤是一种伤及皮肤深部,将会使受害者发生出血的意外伤害,是足以使医护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染疾病的较为危险的传播途径之一。美国护士协会一项调查显示:护理职业健康和安全最关注的前10位问题之一:针刺伤(锐器伤)后传染病。在参考国内外文献并结合国际劳工组织职业安全与卫生信息中心(ILD-CIS)的国际职业危害数据库对护理职业危害因素的分类,其中护理人员针刺伤被确定为护理职业风险评估工具5个维度中的一项。护理职业已成为高职业病危害的职业之一[1]。护士在日常工作中须每天接触针头,因此易发生针刺伤。为减少针刺伤对临床护士的损害,现对针刺伤易发生的危险因素、预防及处理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院临床一线工作的护士154名,在过去1年内发生针刺伤情况。

1.2 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方法,内容包括一般情况,针刺伤发生频率,受伤环节,原因,受伤后处理等问题。

2 结 果

被调查的154名护士中有102例有针刺伤史,占66.23%,其中11人上报,未上报率达89.21%。发生针刺伤后95.10%的护士及时采取挤出血并用流动水冲洗然后消毒,而4.9%的人未挤出血只进行消毒处理,其多为低年资护士

3 讨 论

3.1 针刺伤原因

①未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护士在操作过程中未按规程执行。如使用过的钟头针帽回套,使用后的注射器带针头传递,污染的针头未严格按垃圾分类放置等。②对针刺伤的认识不足 护士工作较为繁多,护士往往是机械、随意、习惯地进行污染针头的处理,而将注意力放在其他重点工作上[2]。护理人员对职业损伤以及职业暴露的相关知识欠熟悉,对自身保护不重视,对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未能引起足够重视。③护理对象的欠合作:患者不合作是导致针刺伤的危险因素之一。由于缺乏有效沟通或者患者体位未固定好或患者意识欠清以及小儿哭闹而致针刺伤。④工作繁忙以及环境欠佳:环境欠佳时可致更多锐器伤发生,如嘈杂、拥挤的操作环境,昏暗的光线及光线色调欠柔和时。护理工作量的多少与针刺的频率与针刺伤存在正相关[3]。针刺伤的危险率与护理单元复杂性的不同、工作任务、形式有关,疲劳工作与针刺伤也存在一定联系。⑤护士生理心理因素:护士工作压力源多、压力大。值夜班、危重患者多时护士易疲倦,护士特殊生理期情绪不稳定,操作时心情急躁或紧张易致针刺伤。

3.2 针刺伤的预防

①加强护理人员安全防护教育:管理者应以人为本,重视安全护理,定期组织护士学习各项院感知识,消毒隔离制度,树立标准预防的观念。使护士能够认识到职业性损害的危害,增加防护意识,减少针刺伤的发生频率。②加强医疗废弃物的管理,遵守操作规程:使用防渗漏、防刺穿的利器收集箱,是教为理想的防止针刺伤的方法。另外,严禁双手回套针头,避免徒手将针头分离,采血后的标本禁止传递,污染针头按规定严格分类收集,接触患者粘膜、血液以及体液时带手套,绝不徒手拾玻璃片等。③重视对患者的筛查和管理:给不合作或意识不清的患者做治疗时更应警惕针刺伤的发生,最好有同事协作,同时操作前充分了解所接触患者的感染现态,住院患者原则上进行HIV、HBV、HCV、TP等血源性传染疾病相关抗原抗体的检测,以便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④科学合理安排工作及人力资源:现今我国护士人员编制少,床护比失调,护士工作常超负荷。管理者应从安全第一的角度出发,按规定足额配备人员。护士长应科学的安排班次及人员,合理轮班,减轻护士的心理压力和工作负荷,尽量减少发生针刺伤。

3.3 针刺伤后的处理

①被针头或锐器刺伤后,及时在伤口旁挤压,尽可能使损伤处血液挤出。用流动水和肥皂冲洗伤口,然后用0.5%碘伏或者75%酒精消毒,包扎。②汇报科室负责人及感染管理科。③核实患者带病情况,暴露者检查相应抗原抗体。抗体阴性者及时接种疫苗。④定期检查随访,发现阳性及时治疗。

4 小 结

在传统血源性疾病的隔离措施中,重点是对有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患者进行隔离,而对无血源性疾病的患者并无特殊要求和制度。有研究报道[4]:护士在接触有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患者时能注意防护,已较好的保护自己,而对未明确者和暂未检验出者,却放松了警惕,对患者潜在的血源性传播疾病,可能对自身造成的职业危害认识不足。因此,护士自身应加强消毒隔离知识的学习,通过多途径、多方面、连续不断的培训,使护士的标准预防意识进一步提高。另外,强化针刺伤上报制度,建立针刺伤监测网络同样十分有必要。针刺伤研究专家,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李映兰老师分析相关检测网络后认为,通过对所监测倒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了解高危人群操作及高危产品等信息。不但可给政府部门制定控制和预防措施提供流行病学资料,同时将该信息及时反馈给卫生人员,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1]李红.护理职业风险评估工具的研制与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7):651.

[2]谢红珍.锐器伤与护士行为、生理、心理及环境关系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7):591.

[3]任小英.不同科室护理人员被针刺伤现状调查[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3):61.

[4]周阳.手术室护士锐器伤调查及标准预防的管理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8):737.

猜你喜欢

血源性护理职业锐器
防倾倒双层伸缩锐器盒在临床的应用效果
移动式可伸缩锐器盒放置架的设计及应用
护士职业心理素质教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
锐器盒使用现状、存在问题及改进思路
西部地区某三甲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调查分析
运用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职业幸福感
IUD取出术致血源性职业暴露1例
小儿股骨颈血源性骨髓炎误诊1例
蒙医护理实习生实习期间锐器伤调查分析与对策
氯化锂对经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神经分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