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磷农药中毒气管插管堵塞8例原因分析与对策
2011-02-09浙江绍兴市人民医院312000
张 燕 (浙江绍兴市人民医院 312000)
2004年6月2010年10月,我院ICU共收治有机磷农药中毒伴气管插管的患者60例,其中发生插管堵塞8例(13.3%)。笔者回顾性分析堵塞原因,并提出对策。
1 临床资料
8例均出现不同程度呼吸道梗阻症状,如发绀、呼吸困难、呼吸骤停等。在立即予吸痰、拍背、化痰、吸氧等紧急处理后,3例呼吸转平稳。5例吸痰时感觉前端有阻力插不进,立即拔出气管插管,自口鼻腔吸痰,再重新插管,其中3例呼吸恢复,病情转危为安,另2例因呼吸功能不全,即行床旁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抢救成功,拔出导管见导管前端部分或完全被痰栓堵塞。
2 原因分析
2.1 气道湿化不够
2.1.1 上呼吸道对吸入气体的加温、加湿起重要作用。气管插管(经口)后,气流直接进入气管,使气道干燥,痰液可在气管插管的前端、内壁等处形成痰栓。
2.1.2 医用气体均为干燥气体,虽经湿化,但效果不甚理想。吸氧导管自上而下吸入氧气,使呼吸道失水,纤毛运动功能减弱,分泌物排出不畅。
2.1.3 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应用大剂量阿托品,而支气管腺体对阿托品敏感,使呼吸道分泌物明显减少,导致呼吸道黏膜干燥、痰液黏稠,加上部分患者呼吸肌受累,咳嗽反射弱,极易形成痰痂堵塞插管。
2.1.4 气管插管期间每2小时滴入气道0.9%氯化钠注射液(生理盐水)2ml,很难起到湿化气道、稀释痰液的作用,对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作用更是微小。
2.2 有效吸痰不够
2.2.1 大剂量阿托品的使用使呼吸道分泌物黏稠,部分呼吸肌麻痹使咳嗽反射变弱,误认为没有吸痰指征而忽视吸痰,使痰液易积于导管前端及内壁阻塞气道。
2.2.2 操作者吸痰插管深度不够。气管插管长30cm,外加接头2~3cm,共33cm左右。吸痰时吸痰管需超过33cm才能达到气道内,小于此长度痰液易在导管前端积聚,久之形成痰栓阻塞导管。
3 对策
3.1 加强气道湿化
3.1.1 控制病室湿度达60%~70%,温度20~24℃。湿化液选择0.45%氯化钠溶液。成人每天200ml为最低量,每隔20~60分钟1次,每次2~5ml。亦可剪去输液管针头,按静脉输液排气法排气,再将头皮针软管插入气管内5~8cm,以4~6滴/分钟持续滴入。改良方法是用微泵控制湿化液,先将针头穿入在吸氧管前1/3~1/2处以同样速度滴入,充分湿化吸入氧气,多用于脱机患者。
3.1.2 调节加热器使气道口气体温度维持在35~37℃。必要时利用呼吸机的雾化装置,生理盐水5ml+盐酸氨溴索30mg有氧雾化每日4次。呼吸机吸气相管道加加热导丝,能提高湿化效果,减少冷凝水的产生。
3.1.3 呼吸肌麻痹患者可用压力支持通气模式锻炼几天,符合撤机生理指标再撤机,并尽早拔除气管插管。单纯气管插管留置观察者,可加人工鼻以减少气道水分的丢失。气管插管不应大于7天,若仍伴呼吸肌麻痹、痰液黏稠不易吸出,应及早行气管切开。
3.2 正确有效吸出呼吸道内分泌物
3.2.1 呼吸道痰液滞留达到一定程度,可在患者床旁或胸部听到痰阻声或痰鸣音,应立即吸痰。听诊器放置第3或第4胸椎旁,支气管肺泡呼吸音中夹杂低调较远的“呋丝”声。机械通气患者如出现与呼吸机抵抗、咳嗽、呼吸机的送气压力升高、血氧饱和度下降等情况,亦应及时吸痰。
3.2.2 抽吸前气道可注入湿化液5ml左右,必要时用简易呼吸器膨肺治疗后予吸痰。左主支气管选择性抽吸时,患者头转向右侧,吸痰管容易进入。加强气道湿化结合胸部物理疗法,如叩背、体位引流后吸痰。每1~2小时叩背1次,叩背时应自下而上,从边缘到中央,手成勺状以增加共振力量,使痰松动。同时,嘱患者咳嗽,利于痰液吸出。使用排痰机时调节不同振幅。选择内径不超过气管插管内径1/2的吸痰管吸痰。吸痰前用无菌生理盐水试吸,检查导管是否通畅,在无负压情况下插入导管,插入深度应大于33cm,必要时直至不能插入为止,再退出1~2cm,以游离导管尖端,左右旋转吸痰管,慢慢退出进行吸引,切忌做上下抽吸,以免损伤气管黏膜。吸痰时间不超过15s,吸痰前后纯氧吸入1~2分钟,以免患者缺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