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专栏(四十七)孙氏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技术
2011-02-09朱立国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100700
朱立国 (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 100700)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间盘退变引起颈椎一系列的病理改变,并有颈部神经根受损害和(或)受刺激而引起的一组症候群。主要临床表现为颈肩臂疼痛,为持续性隐痛或酸痛,也可为阵发性剧痛,或为针刺样、烧灼样疼痛。咳嗽、喷嚏等腹压增高的动作可使疼痛加重。感觉障碍与根性痛相伴随,以麻木、感觉过敏或减弱等多见,与受累神经根支配区范围相一致。病程较长者可有患肢肌力减退,握物不稳。治疗方法分为保守疗法和手术疗法。据临床观察统计,保守治疗效果较好,主要症状常获明显减轻,多可参加一般工作,而手法治疗为首选保守疗法,具有舒筋通络、活血散瘀、消肿止痛、滑利关节、整复错缝等作用,简单易行,易被患者接受,对神经根型的效果较为明显。
孙氏旋转手法是中国中医研究院骨研所老专家孙树椿教授治疗颈椎病几十年的经验疗法,通过改善颈椎动、静力平衡,纠正关节错缝,改善血循环等作用达到治疗目的。该手法操作简便,快捷,见效快,广泛应用于临床。
1 疾病诊断标准
1.1 西医标准 参照1993年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提出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①颈痛伴上肢放射痛;②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③牵拉试验、压头试验阳性;④颈椎X线可见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椎间孔变小。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1.2 中医标准 参照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颈椎病中医证候分类。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头重,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紧。
2 适应证
适用于年龄在25~65岁,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及中医辨证标准分期的非急性期患者。
3 禁忌证
眼源性、耳源性眩晕者;急性期疼痛严重者;疑有或已确诊为颈椎及椎管内肿瘤者;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患有骨关节结核、骨髓炎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等疾病者;诊断不明的脊柱损伤伴脊髓损伤症状者;严重的心、肺、脑疾病者;手法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妊娠三个月左右的孕妇。
4 技术操作方法
4.1 检查手法 患者坐于长方凳上,放松颈肩部肌肉。检查者站在后方,一手托扶患者下颌,另一手拇指指腹沿颈后三条线:颈正中线(项韧带)、左右颈旁线(颈正中线旁开4cm,两侧小关节突位置)自上而下轻轻平按,沿正中线平按检查各个棘突的位置和软组织情况,并向左右2cm小范围按压触诊。然后将拇、中指置于两侧椎板部,将头部稍向两侧转动80度、后伸45度、前屈45度,检查各颈椎的活动情况,观察有无疼痛、上肢麻木、眩晕等,两侧进行对比。同时,检查两侧椎板的倾斜度及局部软组织张力是否对称。其次,将拇指离棘突约4cm处向前触诊一侧的关节突关节是否平坦、关节囊等软组织有无肿胀或肥厚、条索样组织及压痛等病理改变,同样检查另一侧的关节突关节,注意其位置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确定病变位置。
4.2 理筋手法 ①以拇指揉捻检查患部,拇指与患部组织纤维呈垂直方向做揉、按及弹拨治疗,主要包括棘突及周围软组织、两侧后关节囊、后颈部肌肉,以及肩胛骨内上缘肩胛提肌附着处等部位,病变部位手下感觉有不光滑、小条索状或块状增生性改变,纤维变性的肌肉组织有压痛感;在侧后方关节囊病变部位及关节突对位不良的部位常有明显压痛。操作直至病变组织复平、患部压痛感减轻或消失为止。②用一拇指指腹沿项韧带自上而下揉、按,力量持久、均匀,反复5遍,时间约3分钟。③用双手拇指指腹交替在两侧颈部颈旁肌、胸锁乳突肌自上而下做回旋揉、捻,反复5遍,力量深达肌肉,时间5分钟。④用滚法放松颈部、肩部、上肢肌肉,力量连绵不断,力度由轻到重,由重到轻,反复5遍,时间3分钟。⑤用拇指与其他四指相对,捏住颈部两侧进行一松一紧的拿、捏,反复10遍,时间3分钟。⑥沿膀胱经、督脉在颈部的走行方向,用双手拇指指腹进行揉、搓,并按揉肩井、风池、肩骨、天鼎、曲池、合谷等穴位,反复5遍,时间3分钟。经以上手法治疗,可放松肌肉、松解组织粘连,为下一步旋转手法做准备。
4.3 旋转手法 ①以右旋为例,用右前臂置于患者颌下,左手托住枕部。②依据触诊检查手法及X线所见,确定颈椎病变位置分为:上段(颈1、2)、中段(颈3、4)、下段(颈5、6、7)。③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将颈椎置于不同位置,如上段病变,将头颈屈曲15度;中段病变,将颈椎置于中立位即0度;下段病变,将颈椎屈曲30~45度(此为最大应力位置)。④在此位置向上牵引,牵引力为6~10kg,时间30s,可充分张开病变椎间隙。⑤保持牵引力,使患者的头部转向右侧,旋转至极限角度(约80度),达到有固定感,同时迅速准确做同向用力旋转,操作成功可听到一声或多声弹响。一般响声清脆者疗效为佳。
4.4 治疗时间及疗程 每周3次,2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5 关键技术环节
5.1 操作质量控制 该手法操作者均为经孙树椿主任医师亲自指导或参加学习培训的医师,具体操作规范如下:①滚法:用指背掌指关节部分,附着于病变部位上,通过腕关节连续的伸展活动和前臂的旋转运动,手背呈滚动状,压力是由前臂的压力和身体前倾的压力组成,压力、频率、摆动的幅度要均匀、协调而有节律,压力为(5.5±0.5)kg,频率为40~60次/分,时间(0.45±0.15)s,上下滚动的幅度为(120±10)度,同时肩臂放松,肘关节微屈约120度,手法吸定的部位要紧贴体表,不能拖动,更不能跳动。②揉捻法:以拇指轻按在穴位或病变部位,腕部为支点,做轻柔的小幅度回旋运动。压力、频率、摆动的幅度要均匀、协调而有节律,压力要轻柔,垂直强度(1.50±0.25)kg,频率为60~80次/分,时间(0.45±0.15)s,上下推动的幅度为(20±5)度。③捏拿法:以拇指与其他四指捏住病变部位,逐渐用力提起,进行一松一紧的拿捏,拿捏颈项两侧的肌肉以缓解痉挛。此法刺激稍强,垂直压力强度为(8.5±0.5)kg,频率为20~30次/分,时间(2.5±0.5)s。④弹拨法:用指端按于病变部位适当用力下压,再做与肌肉纤维或肌腱呈垂直方向的来回拨动,操作时拇指着力,其余四指抵住一端,垂直压力强度(4.5±0.25)kg,频率为60~80次/分,时间(0.5±0.15)s,上下弹拨的幅度为(90±5)度。
5.2 操作质量检查 手法操作后可检查以下内容,以验证是否达到治疗效果:①患椎棘突是否已恢复到正常位置?②后颈部两侧颈肌的张力在治疗前较高,如复位正确、软组织治疗手法适当,两侧颈肌应恢复到正常或接近于正常的张力。③检查时以左手掌托扶患者下颌,固定颈部,使颈椎稍呈后伸位。医生右手拇指及中指轻轻按压患椎棘突两侧软组织,包括椎板后方及两侧的肌肉组织,观察有无压痛及因肌肉紧张而形成的条索。④用拇指及中指指腹触诊患椎及其他各椎体两侧椎板,其倾斜度是否一致。如复位正确,两侧椎板的倾斜度,即手指触及的两侧椎板的深浅度应对称。⑤双侧椎板触诊检查完毕,仍以拇、中指指腹触诊检查患椎及其他颈椎部双侧关节突及关节囊。如复位正确,颈椎两侧关节突关节光滑,局部压痛减轻。⑥嘱患者坐正,做颈椎前屈、后伸及两侧旋转活动,如治疗手法适当,颈椎功能活动常有所恢复,疼痛亦减轻。
6 注意事项
①明确诊断,对病情有充分了解,如病位、损伤程度、病程长短、病情轻重、有无神经血管损伤和骨折等。②对手法步骤做到心中有数,对患者的体位、助手的配合、各种手法的应用顺序进行统筹安排。③应用手法时,用力要轻重适当,避免因过猛、过重而加重原有的损伤,并注意观察。对急性损伤、局部肿胀严重者手法要轻;对慢性劳损者手法可稍重。④手法操作要做到熟练灵活,敏捷准确,尽量使患者不受痛苦或少受痛苦。⑤应用手法时,思想要集中,态度应从容沉着,取得患者的信赖和配合,减轻其紧张情绪。⑥应用手法时,选择便于操作的合适体位,患者体位也要选择适当,充分放松患部肌肉。⑦操作时要注意局部的解剖结构和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避免手法操作过度引起神经血管或关节结构的损伤。注意保护皮肤,以免擦伤。
7 可能的意外情况及处理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极个别病例出现疼痛加重或眩晕、恶心、胸闷等症状,此为手法过重刺激或旋转颈部过猛刺激颈交感神经所致。疼痛加重者,减轻手法力度,以放松手法为主,若不缓解,停止手法,给予输液,待急性期过后再行手法治疗;出现眩晕、恶心、胸闷等症状,患者平卧硬板床,一手托住患者头枕部,一手扶住下颌,头屈曲5度左右,水平位持续牵引,牵引力约10kg,时间约15s,10分钟后症状多缓解,若不改善可口服或静脉滴注扩张血管药,1~2天即可恢复。
复习题
1 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作用机制:( )
A.舒筋通络、活血散瘀
B.消肿止痛
C.滑利关节
D.整复错缝
2 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断标准包括:( )
A.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
B.颈部僵硬,活动不利
C.恶寒畏风,头重
D.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紧
3 孙氏旋转手法治疗禁忌证不包括:( )
A.眼源性、耳源性眩晕者
B.疑有或已确诊为颈椎及椎管内肿瘤者
C.严重的心、肺、脑疾病者
D.非急性期患者
4 实施孙氏旋转法分三步:( )
A.检查手法
B.理筋手法
C.旋转手法
D.揉捏手法
5 理筋手法中沿膀胱经、督脉在颈部走行方向按揉的穴位包括:( )
A.肩井、风池
B.天鼎、肩骨
C.曲池
D.合谷
6 孙氏旋转法的具体操作手法为:( )
A.滚法
B.揉捻法
C.捏拿法
D.弹拨法
7 旋转手法操作时,颈椎放置位置应为:( )
A.不论颈椎哪段病变,均将颈椎置于中立位
B.上段病变,将头颈屈曲15度
C.中段病变,将颈椎置于中立位(即0度)
D.下段病变,将颈椎屈曲30~45度
8 应用手法时,如何掌握力度:( )
A.对急性损伤者手法要轻
B.对慢性劳损者手法可稍重
C.对局部肿胀严重者手法要轻
D.对所有患者手法力度要保持一致
9 治疗过程中出现眩晕、恶心、胸闷等症状时,正确措施为:( )
A.患者平卧硬板床
B.一手托患者头枕部,一手扶下颌,头屈曲5度
C.水平位持续牵引
D.若不改善应用扩张血管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