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头针结合促进技术治疗中风偏瘫肢体功能障碍临床研究

2010-12-03焦建凯郑盛惠刘牧军彭志华杨丽霞

中国中医急症 2010年3期
关键词:头针站位上肢

焦建凯 郑盛惠 刘牧军 彭志华 杨丽霞

广东省深圳市第二中医院(深圳 518034)

中风偏瘫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特点,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中风偏瘫后患者常因继发性末梢性拮抗肌协同性障碍而加重运动机能障碍,致残率可达70%以上,肢体功能障碍的恢复情况可直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笔者近年应用头针结合促进技术治疗中风偏瘫后肢体功能障碍获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深圳市第二中医院2004年1月以来中风偏瘫患者60例。纳入标准: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诊断标准[1],经头颅CT或MRI证实,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或脑出血,初次发病,年龄在85岁以下,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8分,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发病48h后,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CT跟踪观察未见病灶进展、扩大或明显的脑中线偏移,神经学症状不再进展;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控制良好(140/80mmHg以下);患者及家属同意。将符合上述入选条件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偏瘫侧、病变性质等比较,见表1,结果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按常规给予脱水降颅压、调控血压、改善微循环、营养脑组织、抗血小板聚集、预防感染及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等治疗。病情稳定后即开始治疗。治疗组予头针[2]治疗:取偏瘫对侧大脑皮层投射区即头运动区上1/5,中2/5,下2/5,常规消毒后,用直径0.30mm,长度40mm毫针,挟持进针,向下斜刺0.5~1寸,排刺隔1cm 1针,刺入后留针60min;留针期间行促进技术。对照组仅采用促进技术[3]治疗,包括第1阶段卧位训练:(1)取良肢体位;(2)患侧上肢控制能力训练,上肢自助性运动,双手手指交叉,患手拇指置于健指之上,利用健侧上肢进行患侧上肢的活动,肘关节要充分伸展;(3)床上翻身;(4)床上移动;(5)桥式运动;(6)卧位、坐位反复交替训练。第 2阶段坐位训练:(1)翻身坐起训练;(2)坐位平衡训练;(3)转移训练主要进行床-椅-床转移训练;(4)患侧上肢功能训练,双手交叉伸直肘关节,推物、翻掌、前臂旋前、旋后,腕屈、伸,手抓放,双手协调,眼手协调;(5)坐位、站位反复交替训练。第三阶段站位训练:(1)静态站位训练;(2)动态站位训练;(3)站位耐力训练。第四阶段行走训练:(1)患肢负重;(2)重心转移;(3)骨盆旋转;(4)站位相包括伸髋、伸膝、踝背屈,踝滚动负重;(5)摆动相包括伸髋、屈膝、踝背屈;(6)平地步行训练;(7)上、下楼训练。两组均治疗4周后评价疗效。

1.3 疗效标准 (1)肢体运动功能评价: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进行评定[3]。此量表可评定患者的反射活动,屈肌伸肌的协同运动、分离运动、腕功能、手功能运动,旨在对协调能力与速度运动功能进行评分,评分方法为每项检查内容根据完成情况分别评为0、1、2分。完全不能进行为0分,部分完成得1分,无停顿地充分完成得2分,上肢33项,共66分。(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法(MBI)进行评定[4]。

2 结果

见表2、表3。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评分及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4周后,对照组、治疗组的FMA评分及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 <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分,)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下同

治疗前 治疗后组别治疗组对照组上肢9.48±3.73 9.51±3.84下肢7.48±3.98 7.39±3.79上肢37.96±9.02*△33.74±4.98*下肢26.07±9.01*△20.38±8.9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MBI评分表比较(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MBI评分表比较(分,)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27.95±6.45 69.78±6.95*△对照组28.03±7.03 58.43±6.75*

3 讨论

神经生理学理论认为,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重新组织或可塑能力,在条件适宜时,部分神经元可以再生。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可通过输入正常的运动模式来影响输出,促进正常功能模式的形成,达到运动功能最大程度的恢复。准确的促进技术不但可导致大脑皮层功能区“模式整合”的完成。在运动过程中协调能力亦得到训练,肌肉关节的运动反过来又向中枢神经系统提供大量的浅、深感觉冲动的输入,可起到激活作用,而且能有效地防止废用综合征的产生,避免肢体痉挛及非麻痹侧的肌萎缩,使患者的肢体运动尽可能达到协调自然,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头针疗法可扩张脑血管,改善微循环,激发大脑皮层功能区的生理功能,增强中枢外周传导功能,直接调整脑卒中患者机能状态。两种疗法同时进行,相互作用,相得益彰,对促进康复,提高疗效起到了叠加的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1]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学杂志,1996,29(6):379 ~ 383.

[2]陆寿康,孔尧其.实用头针大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1~2.

[3]缪鸿实,朱镛连.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8.

[4]王拥军.卒中单元 [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490 ~492.

[5]朱镛连.神经康复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83~184.

猜你喜欢

头针站位上肢
提高政治站位 对标国内一流
建党百年说“站位”
探讨头针联合体针对失眠患者的作用
提升站位讲政治 创新担当争出彩
提高政治站位 勇于担当作为 以从严要求开创人大工作新局面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头针结合多功能神经康复诊疗系统治疗小儿脑瘫语言障碍42例
头针配合逍遥散加减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疗效观察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