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围产期心肌病临床观察
2010-12-03卢先彬赵凤林王沛坚
卢先彬 赵凤林 王沛坚
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垫江 408300)
围产期心肌病常在围产期首次出现,如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因此,该病具有较大的治疗价值。笔者近年来以辛甘化阳法组方结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围产期心肌病35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内科2005年1月-2009年2月收治的围产期心肌病患者65例,既往均无心脏病史,均经临床表现、心电图、X线片、超声心动图等证实为围产期心肌病。均为急性心力哀竭得以控制、心功能NYHA分级为Ⅱ、Ⅲ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在45%以下;近2周未服用相关中药制剂。其中20~25岁5例,25~30岁55例,30岁以上5例;产前1个月发病26例,产后6个月内发病39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年龄20~35岁,平均(27.32±5.64)岁;心功能Ⅱ级24例,Ⅲ级41例。对照组30例,年龄21~33岁,平均(26.82±6.21)岁;心功能Ⅱ级9例,Ⅲ级21例。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在急性心力衰竭得到控制后,均予卡托普利片25mg口服,每日3次;倍他乐克片12.5mg口服,每日2次;螺内酯片20mg口服,每日2次,有水液潴留时加服双氢克尿噻片25mg,每日2次,并注意监测电解质,及时纠正。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以辛甘化阳中药(由桂枝、黄芪、麦冬、葶苈子、川芎、红花、炙甘草等组成)。两组疗程均为8周。
1.3 观察指标 (1)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中的症状分级量化表,评价症状改善及转归。症状包括心悸、气短、疲倦乏力、汗出、胃脘胀满、小便短少(采用0~6分记分法)。(2)血浆钠尿肽(NT-proBNP)的变化;入院第2日及治疗后8周清晨空腹采肘静脉血4mL,NT-proBNP测定采用ELISA法,CRP测定采用散射比浊法。(3)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心室(LV)、左心房(LA)和LVEF变化。(4)心功能(NYHA分级)的变化。
1.4 疗效标准 中医症状记分法采用半定量方法,将胸闷气短、心悸、乏力、胃脘胀满、小便短少5个主症分为4级。(1)胸闷气短、心悸、乏力分级标准:0级为无症状;1级为较日常活动重的体力活动后出现症状,或程度很轻,经休息即缓解,不影响生活和工作;2级为日常活动即出现症状,日常活动稍受限制,如正常条件上3层楼、上坡等可出现症状;3级为较日常活动轻的体力活动后出现症状,日常活动明显受限,如正常条件下穿衣、进食、上2层楼等均可出现症状。(2)胃脘胀满、小便短少分级标准:1级为轻度胃脘胀满,每日小便量800~1000mL;2级为脘腹胀满,食后加重,每日小便量600~800mL;3级为少量饮食即脘腹胀满,每日小便量600mL以下。以上各级分别评为0、2、4、6分,统计治疗前后的症状总分值,计算疗效指数,并分析临床疗效。疗数指数=(治疗前总分值-治疗后总分值)/治疗前总分值×100%。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采用尼莫地平法,按疗效指数评定:疗效指数 (n)≥70%者为显效;≥30%但 <70%者为有效;<30%者为无效。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 t检验及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结果示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见表2。治疗组相关症状显著缓解,其中气短、乏力、胃脘胀满改善最为明显(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分,)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0.05。下同
组别治疗组(n=35)对照组(n=30)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气短4.98±1.24 1.86±1.11**△4.82±1.33 2.52±1.16*心悸4.48±1.13 2.88±1.06*4.53±1.08 2.92±1.04*乏力5.69±1.15 1.36±0.87**△5.62±1.18 3.18±0.98*胃脘胀满4.04±1.36 1.96±0.91**△4.09±1.37 2.88±1.16*小便短少4.34±1.52 2.06±1.02*4.26±1.48 1.98±0.98*
2.3 两组治疗后血浆NT-proBNP、CRP水平比较见表3。两组围产期心肌病患者NT-proBNP、CR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参考值,经治疗后均发生显著的变化(P<0.05或0.01)。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NT-proBN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NT-proBNP及CRP水平比较 ()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NT-proBNP及CRP水平比较 ()
治疗组(n=35) 对照组(n=30)项 目NT -proBNP(ng/L)CRP(mg/L)治疗前1089.00±118.00 14.00±6.00治疗后486.00±81.00**△10.00±4.00*治疗前1116.00±121.00 14.00±6.00治疗后596.00±91.00**10.00±5.00*
2.4 两组治疗前后LA、LV、LVEF比较 见表4。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LVEF显著提高 (P<0.05),LA、LV也有不同程度的缩小,且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以上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两组治疗前后LA、LV、LVEF情况比较 ()
表4 两组治疗前后LA、LV、LVEF情况比较 ()
组别治疗组(n=35)对照组(n=30)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LA(mm)49.69±6.12 40.59±5.12*50.11±6.89 41.83±5.23*LV(mm)67.28±10.61 57.93±9.43*66.85±9.98 56.23±8.64*LEVF(%)38.54±6.54 48.37±5.86*39.14±6.61 49.07±5.92*
3 讨论
围产期心肌病根据其发病机理应属于中医学“心水”、“喘证”、“水肿”等范畴。中医学认为,心力衰竭主要与心气(阳)虚、血瘀和水停有关,属本虚标实[2]。在治疗上多采用益气活血化瘀、温阳利水之法。“辛甘化阳”是指辛味药和甘味药配合有益阳的作用。该理论源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之“气味辛甘发散为阳”的论述;《伤寒论》指出,伤寒过汗导致心阳虚,症见病家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等,当用桂枝甘草汤温助心阳。
NT-proBNP是BNP激素原分裂后没有活性的N-末端片段,与BNP相比,半衰期更长,更稳定,其浓度可反映短暂时间内新合成的而不是贮存的BNP释放,因此更能反映BNP通路的激活。BNP测定有助于心力衰竭诊断和预后判断。研究证实,BNP诊断心力衰竭的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7%、84%、97%和70%。血浆BNP可用于鉴别心源性和肺源性呼吸困难,BNP正常的呼吸困难,基本可除外心源性。血浆高水平BNP预示严重心血管事件,包括死亡的发生。大多数心力衰竭呼吸困难的患者BNP在400pg/mL以上。BNP<100pg/mL时不支持心力衰竭的诊断,在100~400pg/mL之间还应考虑其他原因,如肺栓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力衰竭代偿期等[3,4]。心力衰竭经治疗,血浆BNP水平下降提示预后改善。
CRP是一种典型的急性反应蛋白。慢性心力衰竭时器官组织缺血缺氧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体内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内皮细胞及心肌细胞合成释放TNF-α、IL-2、IL-6,刺激肝脏合成 CRP。另外,心肌细胞凋亡是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恶化的细胞学基础,细胞坏死产生炎症反应亦致血清CRP水平升高。因此,CRP一定程度上可代表该类炎性细胞因子变化。
综上所述,NT-proBNP和CRP水平能较好反映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的激活程度及左心室功能状态,且临床检测方便快捷、可靠性强,可作为慢性心力衰竭诊断、病情评估及疗效监测的重要临床指标;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药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81.
[2]毛春燕.中医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认识及治疗对策[J].河北中医,2002,24(11):823 ~824.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 [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12):1076 ~ 1095.
[4]Tmugflton RW,Frampton CM,Yandle TG,et a1.Treatment of heart failure guided by plasma aminoterminal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BNP)concentrations[J].Lancet,2000,355(9210):1126 ~ 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