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补气化痰通络法配合口针治疗脑血管意外假性球麻痹临床观察

2010-12-03董进友韩淑凯张宝昌左永发

中国中医急症 2010年3期
关键词:经脉假性通络

董进友 韩淑凯 张宝昌 左永发

河北省望都县中医院(望都 072450)

假性球麻痹是脑血管疾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多表现为不能饮水、进食困难、呛咳等症状,目前尚无可靠的治疗方法。笔者依据中医络病学说理论,采用补气化痰通络法配合口针治疗脑血管意外假性球麻痹,并与脑复康治疗者作对照观察,临床疗效显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观察病例均为河北省望都县中医院脑血管专科近期住院患者150例,均在病情稳定之后,接受相应治疗。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5例,男性41例,女性34例;年龄40~81岁,平均(52.57±2.25)岁;其中脑出血29例,脑梗死46例。对照组75例,男性45例,女性30例;年龄41~81岁,平均(51.35±2.57)岁;其中脑出血26例,脑梗死49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中的诊断标准:(1)发音及语言障碍,吞咽困难、饮水呛咳;(2)软腭、舌肌、面肌运动障碍;(3)咽反射减弱或消失,软腭反射极弱;(4)锥体束征或表情淡漠、痴呆。所有患者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排除:(1)急性期、意识昏迷患者;(2)伴有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患者;(3)精神病患者及严重干扰本病观察疾病者;(4)不符合纳入标准、资料不全、影响疗效判断者。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自拟加味止痉散口服,方药组成:全蝎、桃仁、当归、白芍各10g,蜈蚣3条,黄芪、生地黄各15g。上药研碎成细粉,混匀,过筛备用。每次10g,每日2次,沸水冲服,不能口服者给予鼻饲。口针治疗:取神经区(位于上颌中切牙间齿龈上方口腔前庭黏膜处)、头部区(位于下颌中切牙齿龈下方口腔前庭黏膜处)。选用直径0.30mm,长度13~40mm毫针,患者正坐,半张口,用纱布垫在患者上、下唇,以手指将两唇拉开,一般针尖与口腔黏膜呈15~30°,刺入1寸左右,行轻微捻转手法,待患者感觉局部酸胀后留针15min。拔针时,一手用纱布裹捏住唇部,另一手拔针,以防疼痛、出血。口针针刺要严格消毒,防止口腔黏膜感染,进针动作宜较缓,防止出血。每日1次,连续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d,再行下一疗程。上述两种治法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对照组给予脑复康注射液4g,兑入5%葡萄糖注射液300mL,静滴,每日1次。疗程同治疗组。

1.4 观察指标 (1)由专门康复师在患者不知分组的情况下分别于治疗前后评定吞咽功能变化情况。(2)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检查TCD,应用德国BLT公司TC2000型TCD检测仪,用2MHz脉冲多普勒探头检测,患者取仰卧位,闭目休息5min,通过颞中窗、后窗,分别探测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记录分析各血管的收缩峰流速(VP),舒张末期流速(Vd),在治疗前后检测上述指标。

1.5 疗效标准 以吞咽功能的改善评定疗效,将吞咽功能分为5级:完全不能进食为0级;仅能勉强进流食,饮水不能,呛咳剧烈为1级;勉强进半流食,饮水常有呛咳为2级;进食各种食物稍有困难,饮水偶有呛咳为3级;饮食正常为4级。疗效标准制定为:治疗后吞咽功能障碍恢复到4级为显效;吞咽功能提高1级,但未达到4级为有效;治疗前后吞咽功能无变化或恶化为无效。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结果示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2.2 两组治疗前后TCD结果比较 见表2。结果示,治疗前两组的血流速度相近(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血流速度均有明显提高(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血流速度提高的程度更加明显(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TCD结果比较(cm/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TCD结果比较(cm/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收缩峰流速 舒张期流速组别治疗组(n=75)对照组(n=75)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VA左32.64±4.65 40.98±8.29*△33.85±4.36 36.27±5.56*VA右33.59±4.56 41.76±7.23*△33.77±4.23 36.55±5.29*BA 41.34±6.31 50.76±7.56*△41.63±6.41 45.73±6.17*VA左14.23±3.45 20.51±6.58*△14.55±3.42 16.91±3.52*VA右15.32±3.28 21.36±7.31*△14.45±3.33 16.02±3.09*BA 16.98±2.79 22.36±7.56*△17.09±3.21 19.23±4.08*

3 讨论

随着人类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也在日益上升,由此引起的后遗症及并发症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和生存质量,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假性球麻痹是神经内科常见的疑难重症,现代医学尚无疗效肯定的治疗方法。据统计,有20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可以并发此症,其中30%为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病变在双侧大脑半球的梗死、出血、腔隙性梗死等,常累及双侧半卵圆中心放射冠区及内囊等部位的皮质脑干束而发生假性球麻痹综合征,又称核上延髓麻痹。

本病属中医学“中风”、“痉风”等范畴。《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载“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据其临床表现,笔者将脑血管意外假性球麻痹的病机辨为痰血互结,瘀阻络脉,蒙蔽心窍。我们认为,补气通络,活血化瘀,祛风化痰是治疗本病的一个重要治疗法则。络脉作为从经脉支横别出、逐层细分、遍布全身的网络系统,把经脉通道中纵性运行的气血横向弥散渗灌到脏腑组织,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保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网络结构。脏腑、经络、气血共同形成中医学术体系理论核心。运行于经络中的气血在经脉中可实现其温煦、濡养、供血供气、津血互换、营养代谢等生理功能。脉络为输布渗灌津血的通道,络气郁滞导致脉络舒缩功能异常,引起津血运行和互换的障碍,从而促使痰瘀的产生。络病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的整体观,络病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学说认为,凡久病诸症,多因络脉瘀滞而引起。络病是指以人体络脉系统为基础的调节网络病变,其病变涉及人体多系统、多层次、多环节,是毒邪作用于多靶点后导致人体多部位损伤而出现的病理或异常功能状态。《灵枢·经脉》载:“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现代学者亦提出“络以通为用”的观点,将止痉散贯穿于治疗本病的始终,取其息风、止痉、通络之意。加味止痉散方以全蝎、蜈蚣祛风止痉、通络化痰,《本草求真》曰“全蝎,专入肝祛风”,“口眼斜,语言謇涩”,“皆内外风客,无不用之”;配伍当归、桃仁养血活血、化瘀通络;辅以黄芪、生地黄补气养阴,同时可以避免化燥伤阴。药理研究表明[2],全蝎、蜈蚣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脑血流量,恢复病损脑组织血液供应,亦可改善脑电活动,激活脑言语功能。同时,我们配合口针疗法,因口为五脏六腑贯通之处,五脏六腑病变均可通过口腔反映出来,通过针刺口腔黏膜上特定穴位,可以激发人体经气,疏通经络,起到祛风除痰、活血化瘀的疗效。此外,神经区和头部区位于口腔上、下齿龈处,分别归属于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正所谓“经脉所过,主治所及”,通过针刺,可以调节胃肠功能,改善舌、软腭、咽喉、颜面咀嚼肌麻痹,增加组织器官对药物的吸收,从而提高临床疗效。本观察显示,加味止痉散配合口针疗法治疗脑血管意外假性球麻痹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其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1]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381.

[2]方文贤.医用中药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835.

猜你喜欢

经脉假性通络
从出土经脉类文献看手三阳脉的循行与证候演变❋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前支假性动脉瘤1例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of Huoxue Tongluo Recipe (活血通络方) External Wash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老官山汉简《经脉书》初探
管电流对肾囊肿假性强化的影响
贯穿缝合并加压包扎治疗假性囊肿切除后皮肤潜行剥脱伤7例
益温通络汤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40例
栓塞治疗肝动静脉瘘伴门静脉假性静脉瘤形成1例
通络止痛汤治疗原发性头痛68例
蛭龙通络胶囊联合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慢性肾衰竭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