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教学误区分析
2010-11-18邓枝红
邓枝红
摘 要:在应试作文教学中过分强调作文的立意、技巧和文法,致使很多学生习惯了说假话、抒假情,学生的作文没有个性,缺少真情,缺乏新意。甚而至于还有这种情况,每年高考满分作文公布后,都会发现有抄袭他人作文的现象。学生的作文教学是否过于急功近利,是否该反思一下教师作文教学存在的一些误区,并如何设法加以改正。
关键词:高中作文 教学误区 方法
一、过分强调作文的“立意”,造成“三无”作文
在历年的高考作文中,选择拼搏、捐骨髓、拒绝舞弊、捡钱包上交、面对城市的诱惑毅然选择黄土高坡的容易得高分;若选择儿女情长,选择陪伴奶奶度过人生最后时光而放弃数学决赛,文中涉及谈情说爱之类的文章却不被人欣赏,甚至被打入“冷宫”(低分)。也曾有人披露高考中的低分作文,其中有些文章能紧扣话题,文笔也不错,分析问题深刻有独到见解,但却无法获得阅卷教师的青睐,原因何在?因为缺少慷慨激昂的人生哲理,觉悟不高,立意不高,所以才会有人说“高考作文第一就是考觉悟”!
作文应该提倡写真情,说真话,它既可以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歌颂我们的政治清明,也可以反映现实生活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何必非得揪住“觉悟”不放呢?而且,作文的真正意义无非是使人获得一种能够较好地表达自己对事物观察、理解、感悟的语言能力,它应该既可以抒写对社会的热切关注,对人生的精神追求,也可以抒发心灵的痛苦之音、焦灼之音、叛逆之音,因此评价学生的作文,应多从语言本身去观照。如今许多学生一写作文就玩虚的,写虚事,抒假情,唱高调,高考作文评分的误导对此恐怕难辞其咎应当深刻反思。
作文教学要真正做到让学生“说自己的话,抒自己的情”,教师的作文观念首先要改变,阅卷教师“立意至上”的评卷思想更要不得。现代文学研究家钱理群先生说,高中学生的写作应当是“站直了的人”的写作,学生应当敢于大声说出“我认为”三个字。高考话题作文就为学生提供了自由书写思想的平台,语文教师(包括高考阅卷教师)可否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书写思想的空间呢?
二、过多的授予作文技巧和文法使学生不知所措
学生写作文,教师往往强调怎么起承转合,怎么抒情议论,如何做到“凤头、猪肚、豹尾”,学生记住了这些“紧箍咒”,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前怕狼后怕虎,思路放不开,写作文自然是笔墨不畅,无病呻吟了。必要的理论对写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抽离个体的情感体验、表达欲望、抒发渴求的做法,只能剩下一纸的格式和文体的特点,学生非但不会登上文学的殿堂,反而可能从教师目标的视线上逃走。欧阳修说:“作文之体,初欲奔驰”,要使学生走出困境,不妨让学生做一回野马,在思想的大草原上纵横驰骋,任意地写,尽情地写,感受一下写作的乐趣,体验一下把思想倾注于笔端的快感,找回写作的自信:原来我并非无话可说、情感麻木,而是没有机会,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当然,野马放过,不是听之任之,“缰绳”自然还在教师手中,还得慢慢地收,一点一点地收,不过这种“收”与先前的重重束缚有了很大的不同。所以,当学生面对一个布置的题目无话可说而痛恨写作文时,何不暂不命题,让学生大胆地写,写出自己最想说的心里话来。
三、把各种作文选视为得高分的“秘籍”
如今书店里的“优秀作文选”“创新作文选”特别好销,原因在于家长、学生,甚至教师都对它情有独钟,学生平时改头换面地抄优秀作文以应付教师,大考(包括高考)时教师和家长让学生背一些作文以应付阅卷教师,这种现象似乎已到了熟视无睹的地步,这种剽窃他人、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的思想,后果不堪设想。侥幸得了高分的,非但没有受到指责,反被誉为脑子灵活,善于变通,也难怪中学生抄范文、大学生抄论文,大学教授剽窃他人成果的现象屡屡发生,已到了见怪不怪的地步。历年高考作文提出“不得抄袭”的要求确实是给长期复制优秀作文的学生当头一棒,历年高考满分作文中仍不乏有抄袭他人作文的情况。
《语文教学大纲》曾指出:“语文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不仅应该教会学生知识,还应该塑造学生的灵魂,语文教师更应该用文学作品去浸润学生,打动学生,扣击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在阅读感悟的过程中,增加文化积淀,提升文化品位,解决文化修养问题,使他们不仅学会了写作文,还学会了做一个诚实的人,一个有着自己的见解和思想的人。事实上,没有哪个学生只看作文选便能写出好文章,倒有不少学生因为看了作文选而落入固定模式走不出来的,所以还是看看大作家的作品吧,指导学生阅读“经典”,主动与大师们进行心灵交流与对话,会为他们的写作提供能源、提供动力,他们自然会学到把生活演为艺术的技巧。笔者在此不想全盘否定作文选,只希望教师、家长、学生不要以急功近利的思想对待它,使用它。
四、只注重作文的数量,不注重命题的新颖
俗话说:“文入妙来无过熟。”这话有一定道理,一些名人逸事也充分证明了这一观点的正确,于是很多语文教师抱着宁多勿少的宗旨,布置了大量的作文练习,高三每周一篇作文已成“定律”,甚至某一省重点中学在高三时一周必须完成三篇作文,理由是接触尽量多的话题,写到能达到条件反射的程度,高考作文就能稳操胜券。
作文的前提是有感而发,没有感触的文章自然只能是“三无”之文,盲目追求作文的数量和篇目,学生写作文便演化成应付教师,交差了事,而教师面队滚滚而来的作文也不堪重负,只能走走过场,打个分数,甚至只批个“阅”字了事,是否真的“阅”过也只有教师自己知道了,这种让师生都疲于奔命、流于形式的多练,还是尽早休矣,让我们回到宁少勿滥的正轨上来吧。
有人说好作文都是改出来的,可见“改”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让学生反复修改的过程,其实也是反复思考、了解写作技法的过程,是细细品味、反复领悟积累写作经验的过程。这比教师的隔靴搔痒式的指导,唾沫横飞、声嘶力竭的作文讲评要有效得多!而学生一旦领悟到作文的“秘诀”,尝到了写作的乐趣,就会主动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诉之笔端,倾吐于日记中,作文的数量和质量也都自然上去了。教师的命题却不可小觑,很多教师对作文命题不重视,随便抓一个题目便给学生做,有时还使用一些老套陈旧的题目,美其名曰“旧瓶装新酒”,令学生反感生厌,激不起学生的写作热情,诸如“国庆抒怀”“新学期的打算”“国旗下的讲话”“元旦有感”这些“应景”作文,只会让学生思维短路,害怕作文,只好一抄了事。讲究命题艺术的教师,一定是一个充满智慧、观念创新的人,好的命题能刺激学生的写作欲望,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有助于他们对生活的发现和思考,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拓展他们的想象力,好的作文题是一种创造、一种创新,教师有创新意识,学生才会有创新精神。所以教师在给学生作文命题之前,一定要三思而行。
五、只注重开头和结尾,不注重基本功的训练
从基本功抓起,要学会踏踏实实作文,老老实实做人。学生十几年的寒窗苦读,高考场上60分钟的奋笔疾书,决定学生命运的一篇高考作文,在阅卷老师平均不到90秒的朱笔下获得了终极判决。以至于不少高三教师都把写好开头和结尾作为高三重点训练目标。教师为了学生前途这样做,本无可厚非,但很多高三的学生写作文只在开头和结尾下苦功,中间松松垮垮,令人惨不忍睹,难以卒读受到教师批评时,学生反驳说:“反正高考时,教师也不会认真看中间!”,似乎写作只是为了应付高考,学生这种写作观念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和警惕。
另外,高中生作文中有时还出现这种现象:立意新颖深刻,用例也典型,有现实针对性,但就是没处理好,出现诸如“结构混乱”“手法单调”之类的毛病,这是缺少基本功的原因,犹如一个从未下过厨的人,面对熊掌、鱼翅也只能束手无策。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看起来有点费时费事,但却能让学生写起作文来更得心应手。基本功的训练可从片段作文开始,如记叙文,则练各种描写手法;议论文则练各种论证方法……这样的片段训练不难,费时也不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文的基本功,不也可以视为必先“利”的“器”么?
六、教学中专练一种文体
连续几年的话题作文受到了社会尤其是中学师生的一致喜爱,高考作文再也不是那么可怕了,如今中考也开始考话题作文了,使“十年磨一剑”成为可能,只要练好一种文体,或议论文,或记叙文,或书信体,背诵几篇范文或熟记几个事例,再碰上一些老掉牙的作文题,对付800字的作文还不是小菜一碟。存在决定意识,所以有些教师从初中开始就让学生狠练一种文体,这种目光短浅的做法,不知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面对各种无可逃避的文体时是否手足无措,悔不当初,会不会开始痛恨这种令人心旷神怡的作文题和曾经教他们的教师。
作为高中生,了解并掌握各种文体的写法都是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并不反对在考场上拿自己最擅长的文体一显身手,但坚决反对一个学生一个学期甚至更长时间只写一种文体的做法,其实各种文体写一写,对各种文体的理解也就加深了,这对完成现代文的阅读和理解是有帮助的。◆(作者单位:江西省铅山县教育体育局)
□责任编辑: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