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享受学生提问带来的欣喜

2010-11-18谢芳

江西教育C 2015年3期
关键词:学生提问合作探究语文教学

谢芳

摘   要:本文通过语文教学案例形象详细地探讨了语文教师如何通过课堂培养学生问的能力,如何让学生能大胆设疑,勤于发问,并能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继而享受由此带来的喜悦。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学生提问   合作探究

新的课程标准针对七至九年级的学生提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就告诉我们教师应培养学生问的能力,要求他们能大胆设疑,勤于发问,并能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我不禁要问:“教师,你给了学生提问的空间吗?”

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公开课热热闹闹,学生似乎也得到了一定的思维训练,但往往在这种连珠炮式的提问中,学生只能是不亦乐乎地寻找答案,几乎没有设疑发问的时间,有的公开课甚至整堂课中的师生互动有90%仅限于齐声回答,教师问“……对不对?”“……是不是?”学生则齐答“对”或“是”。听课教师问:“你知道刚才老师为什么讲……”答:“不知道。”问:“那你刚才怎么也跟着说‘对呢?”答:“不是大家都这么说吗?再说,老师也没想让我们说‘不对吧?”

诚然,作为教学过程中的“总设计师”,设置问题和进行提问是语文教师公认的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但如果整堂课教师处处主动,先“发”制人,学生只是面对教师的发问被动地答问,不仅使教学过程平添无味,更重要的是根本不可能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品质,培养创新精神更无从谈起了。

中考还未来临,下一届的新书就到了我们正在教初三的教师手中,看到那一篇篇散发着生命灵感的课文,心中涌起一份感动和欣喜。但接踵而至的是一份茫然:新课程怎么教?经过一轮轮培训,我想,把一切主动权交给学生吧。他们问什么,我教什么。学期已过一半,如果有人问我:“实施新课程后,学生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我觉得和以前相比,学生的胆子大了,敢提问题了;学生们的问题特别多;他们不再像过去那样被动地回答问题读书、做笔记,而是主动提问题,积极地讨论,大胆地质疑。我能时时享受到学生提问并能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带来的欣喜。

教学案例一: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利对自己8岁时一次爬山经历的回忆,本文通过讲述一个小孩子陷入艰险而终于在父亲的鼓励下安然脱险的小故事告诉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去认真解决,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终的胜利。文章因记叙的是童年的生活经历,很容易激发刚进入初中的十二三岁孩子的共鸣,引发其童年时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倍感亲切,从而产生阅读兴趣。这节课同学们分组探究学习,没遇到什么障碍就能体味课文所揭示的人生哲理,也能谈谈自己童年生活中克服困难的小故事。但就在我们共同分析课后练习二时,这种多角度思维题一下子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有学生立刻就提出问题了:“老师,我觉得这篇文章是作者编造的。”这就是一个重型炸弹!我问:“为什么?”他说:“文中提到的那处悬崖离他们玩耍的地方很近,而且第二段有一句话说:‘我们很久没有爬悬崖了。这告诉我们他不可能今天才去爬那处悬崖。所以,文章作者是为了告诉我们道理而编造了故事。”我偷眼看了看其他学生,有的点头,有的摇头,说实话,我还真的没想过这个问题。我肯定了这位同学的问题,然后把问题交给了同学们,让他们通过合作、探讨解决问题。不一会,有的同学说第四段中写道: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母亲叫我不要冒险地训练。已经告诉我们他一直没有攀岩的原因。有的同学又问既然前面因为有病没去攀岩,为什么今天又会去呢?有人说看第五段不就知道了,因为怕被别人当作胆小鬼呗。那他前面为什么不怕别人当作胆小鬼呢?因为小不怕,现在大了,又有了点力气。看样子,形成了两派意见。双方僵持不下,我正想说话,课代表一位文静的女孩子站起来说,就是编造又有什么关系,写侦探小说的要是写小偷,难道非要做小偷才能写出来吗?只要我们明白了道理不就是关键吗?大家纷纷点头,我适时肯定了学生的观察力,又说明了文学的力量。对此,我还在课余给他们讲了鲁迅先生的故事,让他们明白了文学的力量,及只要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反映生活的真实才是最主要的。我想:以后,用这作为导语,既能让他们急于阅读课文,开拓学生思维,又能让他们更深领悟生活的道理。

教学案例二:

今天,上《月亮上的足迹》。有同学就纪念碑上的文字提出问题,既然美国人是代表全人类来这里,为什么不插上联合国的旗子,而是插上美国国旗?有的学生说,那时联合国还没成立呢。有的说,我们中国在南极考察站插的不也是中国国旗吗?有的看着书说,插什么国旗并不重要,关键是我们人类第一次踏上了月球。有的说,政治老师不是跟我们说过美国人很有个人英雄主义,这又有什么稀奇的呢。我告诉他们,美国人帮助我们实现了了解月球奥秘的梦想,这告诉我们科学无国界。插什么国旗,是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能振奋民族意识,这次我国航天员杨利伟为什么驾驶“神舟五号”飞船被冠以“航天英雄”的称号,不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吗?我们正应当好好学习,直追科技发达国家,实现人类许许多多美好的梦想,让中华民族也为人类做出贡献。当然,这个问题同学们还可以问政治老师,了解得详细一些。通过这个问题,一方面理解了登月的意义,另一方面结合时事,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和科学精神的教育。学生的提问真让我欣喜不已。

作为教师,我们是不是应该常问自己,你按学生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了吗?你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想问题了吗?此时细细回想其他课中的细节,孩子眼中的世界确有许多独到之处,他们的许多见解极富独创性,常令我们这些成年人耳目一新。我们有责任来保护这种独创幼芽,多试着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感受他们的思维过程,从而更易理解他们奇妙的思想火花。强调学生的自主性,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巧在如何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线路,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让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去探究、合作、体验、创造,完成教学活动。

应该说,教师发问,学生答问,有利于课堂控制,即便是从教多年的教师,放开让学生问,能从容应付的也不多。所以,让学生问,对教师的素质也是一种挑战。教师不是万能的上帝,也是一个普通人,不可能无所不知,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困难不是教师个人所能解决的。有许多新兴的领域是教师未必熟悉的,有不少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是难以回答的,有不少现代化工具是教师还不会使用的。这当中特别是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学生由于所处的年龄阶段的特点,他们易接受新鲜事物,而且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机会接触新鲜事物,学到教师所不知道的知识。所以,要允许教师自身的无力与无奈,承认自己某方面的无知。课堂上,教师敢于承认自己不知道,和大家一起探索,其实更容易获得学生的理解和信任,也会促进学生大胆提问。

当然,不能就此把无知当作坦诚。教师不仅是已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继承者和实践者,也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者。新课程中一些无法预见的、实践性的、从未见过的教学情境,对教师是一种强大的激励力量。在新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应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

猜你喜欢

学生提问合作探究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研究
高中政治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初探
有效提高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索
初中生物学案编写的一些心得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等待”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出彩机会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学生课堂提问点燃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