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音乐课中难点的预设和解决

2010-11-16马旭霞

剧影月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音乐作品音乐课预设

■马旭霞

随着中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素质教育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作为素质教育重要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也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如今的中小学音乐课教学,可谓是百花齐放、绚丽多彩,但是在音乐课教学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音乐课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所以探究合理而又有效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笔者就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学难点的预设和解决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预设教学难点时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能否准确的预设教学难点是教师授课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所以预设教学难点时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力求合理而又具操作性。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学难点的预设不宜太过专业化。

所谓“教学难点”笼统的讲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而不易掌握的知识或技能技巧。反映到音乐学科中就是一些较难掌握的节奏型、不易唱准的音高、难以驾驭的演唱技巧等等。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音乐教师都没有意识到,音乐课是一门综合的艺术课程,音乐课中的教学难点更是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全面性。音乐教师们在预设教学难点时总习惯于将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知识点作为教学难点(如:节奏、音准、和声等等),而忽略了如同合作创编、大胆阐述对音乐作品的独特见解等,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极大益处的非专业性教学难点。在大多数的公开课中这些非专业化的教学难点仅仅是作为课堂教学中类似于“才艺展示”性的环节一带而过,这显然是违背了“音乐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的教育初衷。从这一点上看我们的教学难点的预设过于专业化了。

2.教学难点的预设应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教师在预设教学难点时应“以学生为本”,学会“换位思考”。绝大部分的教师在任职之前都接受了严格的专业训练,有较为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他们在备课时往往从自身出发,不自觉地用专业的眼光去分析教材,预设教学难点。而忽视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他们不具备系统的音乐专业知识,在老师看来极其容易的知识点,也许就是学生不易掌握的难点。因此教师在预设教学难点时应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对学生的音乐认知水平作出充分的估计和了解,用学生的思维方式去分析教材,预设难点,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这也是新大纲中所要求的“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

3.教学难点的预设要灵活多变,因“人”而异、因“班”而异。

我们经常会听到年轻的教师们这样抱怨“同样是我上的课,怎么这个班听得懂,那个班就听不懂呢?”其实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在备课时教学难点的预设太过“唯一化”,对任教的不同学生、不同班级采用了相同的教案、预设了相同的教学难点。众所周知,由于遗传因素的差异,每个人的天赋均有所不同,再加上音乐基础、学习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呈现出差异性是再所难免的。那么针对不同的学生和班级,教师该如何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呢?教学难点的灵活预设无疑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教师只有在备课时不以自己的经验替代学生的理解,充分考虑各个班级的实际情况,在总结与整理的基础上,预设灵活多变的教学难点,因材施教,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二.对有效解决教学难点的几点建议

如果说教学难点的正确预设是教学顺利实施的前提,那么教学难点的有效解决则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下面就教学难点的解决时机、解决方法等做一个简要的阐述。

1.教学难点的解决时机要适当,不宜太早,应建立在学生对音乐作品有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

在《中国音乐教育》的期刊中,我读到过这样一篇文章。文章中指出了大部分教师乐于采用在教学的起始阶段提问的方式来导入教学难点的学习,但最终的教学效果却不太令人满意,这一点笔者深有同感。因为当这种方式运用于课堂教学时,课堂上无非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学生一问三不知;二、学生胡乱猜测;三、个别学生在教师的一再提醒下终于找到了教师想要的答案,于是教师急忙顺势而下,进入到预设好的下一个环节的教学。笔者认为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第一.教师没有充分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以现有的认知水平无法对教师的提问做出正确的回答。

以小学生为例,他们的认知能力虽然有了一定得发展,但仍然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小学生往往观察不够仔细、感知过于笼统、过于表象、容易忽略细节,这些认知上的不足决定了小学生不可能在教学的起始阶段,仅仅通过一至两遍的粗略欣赏就能够顺利的找寻出歌曲中所隐含的难点。

即便是中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力较小学生有了显著地提高,但他们在欣赏音乐、分析问题时仍然具有很强的片面性、表面性,且不够细致,因此通过粗略的欣赏他们也难以正确的感知到难点的所在。

第二.学生对歌曲或乐曲的了解不够深入,认识过于肤浅。

对于学生来讲,教学起始阶段对音乐作品的粗略欣赏,只能是对作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最大限度是知道了有这样一个音乐作品,作品想要表现一种怎样的情绪或音乐形象,至于其它深层次的诸如:节奏、曲式、对音乐的正确感知等教学难点就无从知晓了。古人云:“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作为欣赏者的学生只有对音乐作品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和研读之后,才能对作品做出正确的分析,从而发现学习中的难点。

2.教学难点的解决不应破坏音乐作品的完整性。

音乐作品应该以一个整体的形式呈现于欣赏者的面前,就如同一幅书法作品,映入鉴赏者眼帘的一定是包含了文字、笔画、意境的完整书法作品,而绝不仅仅是一个或几个笔画或者其中的几个字。正如音乐教育家吴斌秘书长在“全国中小学课堂唱歌教学展示与研讨会”上的总结发言中所指出的:“在音乐领域作为审美教育的首要原则就是音乐永远以整体的方式进行。我们的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的所有的音乐作品是完整的,但我们在教学中为了体现教育学的理论和观念,却把音乐在某种意义上肢解了,过去我们在唱歌的教学中经过节奏练习,克服困难,诵读歌词之后才开始学唱这首歌,而这首歌在学生头脑中是没有整体印象的。只要肢解,只要不是整体,就不可能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情感体验……”由此可见,为了解决教学难点而对完整的音乐作品进行分解的教学方式是不可取的。

3.教学难点的解决方式要趣味化、游戏化。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这一点在《音乐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指出,离开了兴趣的音乐学习只能是被动过的、枯燥的、没有学习效果的。而教学难点的有效解决更是离不开“兴趣”二字。学生只有对教师解决教学难点的方式产生了兴趣,才会积极地投入到教师设计的各项活动中,教师才能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努力钻研教材教法,掌握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学难点的解决趣味化,使学生在游戏中解决问题,在快乐中增长知识,这样才能彰显音乐所特有的“寓教于乐”、

“润物细无声”的审美特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教学难点的解决应在保持音乐作品完整的前提下,运用有效地教学手段,恰到好处地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可持续性决定了音乐课堂授课模式的研究必定是一项艰巨而持久的任务,它需要我们的音乐教师集思广益、深入探究,笔者坚信在广大音乐教师的不懈努力下,音乐课堂必定会以更加完善而崭新的面貌展现于大家面前。

猜你喜欢

音乐作品音乐课预设
音乐作品赏析模式研究
论音乐作品分析对钢琴演奏的重要性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喜欢的课
上音乐课能帮学生提高学业表现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基于网络背景下的著作权保护研究
众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