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那个夏天”
2010-11-16巢萍
■巢萍
行走在南京的街头,一串串熟悉而又亲切的南京话回响在耳边,一片片温馨的市井气息围绕在身边,秦淮河涓涓流淌的河水,那青苔铺阶的三条营,无一不诉说着金陵城里的细枝末节、人情冷暖,让我不禁想起了“那个夏天”,那个将我对于南京这座城市的深深情感融合进去的夏天,那个令我至今难忘的夏天——电影《南京的那个夏天》。
夏季是四季中最具生命力的时节,南京的夏天则是一年里最火热的时光。影片《南京的那个夏天》承载着平凡的南京元素,在那个南京夏日里,生活着一对普通的小夫妻,丈夫是开长途大客车的司机,妻子是幼儿园的老师,生活看似美好,但没有小孩,于是感情和婚姻渐渐陷入危机;也是在那个夏天,一个意想不到的机缘巧合,有个小男孩走进了这个家庭,多重情感的交织,终使得夫妻两人重新领悟爱情与生活的真谛。我对于那个夏天的记忆和情怀,就如电影中所表达的浓郁真情,都揉合进整个影片制作的过程中。
经过一年紧锣密鼓的筹备,电影终于开机了。作为制片主任的我也进入了最紧张的工作阶段,我必须负责剧组每天的顺利拍摄,还要随时应付可能的突发事件。记得,那是电影中最大的一场戏,仅群众演员就有几百名,而拍摄地点正是南京久负盛名的中山陵音乐台,清晨的中山陵显得格外郁郁葱葱,我却无暇欣赏如此美景,时间有限,我必须尽快地安排好拍摄工作,正当两个摄影组准备双机拍摄之时,主机位的高台突然出现了问题,现场顿时混乱起来。我果断与导演商量先进行后面的单机拍摄,同时协调从兄弟单位调用设备,剧组恢复了运转,我悬着的一颗心稍稍安定了下来。当第一场戏结束的时候,正好设备运到,我马上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安装调试。随着晨光洒入,无数白鸽同时飞起的音乐台真是美不胜收,看着监视器中梦幻般的音乐台,导演拍拍我的肩膀:“巢主任,这是我拍摄过最美的音乐台!”。是啊,这也是我心中最漂亮的景色。
电影的拍摄紧张而又辛苦,验收成果的时刻更让我有些忐忑不安。当江苏省演艺集团、南京市委宣传部的领导及相关人士看过样片之后,第一时间就给予了我们主创团队极高的评价,市委宣传部的叶皓部长说:“这部影片是南京的一张城市文化名片”;江苏省演艺集团老总顾欣激动地说:“南京是六朝古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但在许多外国人眼里,这座城市只是一座悲情城市,以南京为题材的众多影视作品,大多是关乎国仇家恨、屠城血泪、离合之情、兴亡之叹,几乎没有表现南京人时下生活的,而《南京的那个夏天》恰恰在这个地方补了缺。”我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了下来,我知道,当一个人认真的付出时一定会迎来真诚的回报。
当陆川的《南京!南京!》引来众多争议,中德合作的《拉贝日记》以西方视角向公众诠释“日本兵在南京”时,一部小成本的人文电影《南京的那个夏天》也悄然问世,它从一个新的角度讲述了当今南京人的普通小日子。电影的首映式迎来了市委、市政府四套领导班子同时出席,中央以及省市各大主流媒体的竞相报道,盛况空前。看到电影问世,就犹如看到我自己的一个孩子诞生了,我禁不住喜极而泣,是因为看到它成长的激动,寄托了我对文艺工作的热爱,更是我对于美好生活的抒怀。
这部“说南京人,讲南京话,道南京事”的人文电影,是近20年来真正意义上的“南京特制”电影,所到之处无一不是掌声热烈,观众们久久不愿离去,就连国际友人也纷纷竖起大拇指,《亚洲电影》主编兰特博士说:“我研究亚洲电影很多年了,这样的电影近几年并不多见。有一点我不得不提,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一向含蓄的中国男人终于当众说出‘我爱你!’,很棒!”。2009年底我们受到中国电影集团的邀请,在中影放映厅举办了“《南京的那个夏天》北京专家观映研讨会”,众多中国电影界的领导、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这不仅是一部质朴感人的故事片,更体现了现代南京与历史文化的完美结合。影片荣获了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评选的年度“优秀国产影片”,以及南京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一等奖。《南京的那个夏天》还入围了第十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第十届长春电影节竞赛单元。以及瑞典斯德哥尔摩电影节、比利时电影节、爱沙尼亚塔林电影节等多个国外电影节参赛邀约。2010年10月 《南京的那个夏天》正式入围中美电影节“金天使”奖项竞赛,并于10月至11月在美国好莱坞、洛杉矶、旧金山展映评选,这是走出国门的第一部南京电影,让我感到深深地骄傲与自豪,因为它将代表着南京现代城市的形象,展现在全世界人们面前。
我的那个夏天是属于《南京的那个夏天》的,这部电影能成为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这不但说明了电影的独特魅力,也是对我们主创人员的肯定。这样的成绩让我倍受鼓舞也充满信心,将是我今后工作的源泉和动力,对于电影的热爱正如我对于南京的热爱。今夜星光明媚,我相信它将会一天比一天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