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配为何没有流行起来
2010-11-06沈贞玉
沈贞玉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曲阜 273165)
摩配为何没有流行起来
沈贞玉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曲阜 273165)
“摩配”为什么没有流行起来?“汽配”的类推力量太弱是原因之一;汽车配件的原型效应及人的心理也抑制了“摩配”的流行;而“摩配”没有产生隐喻或换喻,意义单一,使用范围狭窄是其未能流行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可以预测,“摩配”短期内不可能流行。
汽配;摩配;类推;原型效应;隐喻①
王希杰先生曾在《修辞学通论》(1996年)中预测“……二三年内,中国大陆将会流行一个新词语‘摩配’”。[1](P249)这种预测是基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从社会文化因素看,近些年中摩托车必将在中国普及,对摩托车的配件量日益增大,‘摩托车配件’这个短语不能满足交际的需要了,需要一个双音节词语”。二是“从语言的角度上看,在潜性语言中,已经存在一个潜词摩配”。[1](P249)如果按当时时间计算,应该是在1999年前后流行。但是事实上,直到今天,十几年过去了,预测“摩配”流行的条件也早已具备,“摩配”却只出现在摩托车及其配件行业中,且用例很少,如“浙江玉环东方摩配厂”、“重庆市佳佳摩配制造有限公司”等,它并没有在大众中流行起来。如《现代汉语缩略语词典》(2002)收录“汽配”而没有“摩配”。[2](P286)这是为什么呢?首先需要清楚的一点是“摩配”一词与其他类似的潜词“坦配、导配”等不同。“摩配”与“汽配”从词语生成方面来看应该是同性质的,都是缩略词,即分别是“摩托车配件”和“汽车配件”的缩略。理论上,凡是机器的配件都可以称“‘机器’简称+配”的形式。如火车配件可称“火配”,坦克配件可称“坦配”。但这些只是潜词语,至少目前不会出现。因为一个词的出现需要时间,需要群体认同和应用。那些导弹、坦克等事物远离大众,更不用说是它们的配件了,所以可以肯定地说类似“导配”、“坦配”的词不会流行。与此不同,摩托车是大众熟悉的交通工具,相比之下其配件也并不十分陌生。就这一点而言,“摩配”一词与其它类似的缩略语是不同的。那么“摩配”没有流行,应该另有原因。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对其原因做一些探讨。
一、“汽配”类推的力量太弱
类推,也称类比,索绪尔说“类比形式就是以一个或几个其他形式为模型,按照一定的规则构成的形式。”[3](P226)在缩略词的构成中,类推起着重要作用,如“外资”、“外商”、“外企”等一系列词的形成。“汽配”是“‘机器’简称+配”这一类型缩略语中比较公认的一个词。“缩略语出现后,一般来说是与原词语共存的。……缩略语的使用范围要广得多,使用频率要高得多,原词语反而变得冷僻,很少有人使用,但大部分没有潜藏。……缩略语的创造,多数具有类推性,即创造了一个缩略语后,可以类推出一群成族的缩略语”[4](P89~95)但实际上,“汽配”似乎不是如此,“汽配”与原词语“汽车配件”共同存在于语言的应用中(如“浙江宝马汽配集团有限公司”、“北京西郊汽车配件市场中心”、“山西蓝海汽车配件大世界”等),从北大语料库现代汉语部分提供的关于“汽配”等相关例句收录情况来看,“汽配”是原词——“汽车配件”使用频度高,缩略语使用频度低。(见下表)。
注:“汽配”项中排除了3例不成词(汽配)的例句,如“一汽配套设备”等。
而且,与“汽配”搭配的往往是放在其后的“城”、“市场”、“专卖店”、“直销中心”、“产业”等,意义单一,限于行业之内,没有更宽泛的应用现象,这些都显示出“汽配”的类推力很弱。
另外,包含更多信息量的缩略词“汽摩配”(汽车和摩托车配件的省略语)也在人们视野中出现,如“芜湖县汽摩配协会”等,这样在行业语言里就有了“汽配”、“摩配”和“汽摩配”三个相关联的缩略词。无疑,外延更大,包含“汽配”和“摩配”的“汽摩配”的出现对“摩配”的流行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总之,“汽配”的类推能力是极其有限的,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到“摩配”借“汽配”类推作用流行的可能性不大。
二、汽车配件的原型效应和人的心理重心影响了“摩配”的流行
原型效应是指范畴(原型范畴)具有非对称结构,即其成员是非对称的,一些成员比另一些成员更具代表性,是典型的成员,具有特殊的认知地位。这种原型效应也体现在人们对各种机器配件的认识上。配件在人们心目中的定位并不像词典定义那样简单,汽配中的“配”已有了原型效应,而摩托车或其它一些机器的配件形式在人们的头脑中被边缘化了。“配件”在《应用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1.(名)装配机器的零部件。2.(名)损坏后补配的零部件。[5](P951)从广义角度看,机器种类实在是多得很,相应的配件自然也数不胜数。然而与人们关系最近,有配套部件的莫过于汽车了,它比摩托车更早进入大众视野。而且汽车的种类也多,《当代百科知识大词典》中按用途把汽车分成了六类:①轿车;②客车;③货车;④牵引车;⑤专用运输车,如存卸汽车;⑥特种车,如救护车、消防车等。[6](P814)各种汽车配件也就必不可少,他们大部分比较复杂,经营方式也较多样,如有专门生产厂家,有专修店,有专门销售店等等,汽车的“配件”从行业内向大众“扩散”。与之相比,摩托车用途单一,其配件相对简单,集中在摩托车修理处。所以,当人们提起配件,更多的是想到汽车配件,在摩托车流行之前就形成了一种“原型效应”。
还有一种心理不容忽视,汽车修理,人们的心理重心在“配件”上,因为汽车配件复杂,是大件,且修理更换“配件”的几率更大。摩托车修理,人们的心理重心一般放在修理上,因为大多数时候要换的“配件”仅是火花塞、小链等一类较小的,有数的几种零件,与汽车的“配件”无法相提并论。
对摩托车配件的“轻视”自然对“摩配”一词的流行产生了巨大的抑制作用。
三、“摩配”意义单一,没有隐喻或换喻产生
隐喻和换喻在传统修辞那里是作为两种修辞格看待的,现在人们把他们看作人的认知能力。“隐喻与换喻都是人类认知的手段,隐喻涉及两个不同领域事物之间的关系,而换喻常常涉及同一个认知领域的事物之间的关系。隐喻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换喻着重的是事物本身的特点或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特殊关系。”[7](P26~34)隐喻和换喻是词义扩展的重要手段。人类不可能把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与语言中的词单一地一一对应起来,按语言的经济原则,人们更倾向于一种形式具有几种意义。许多词在本义的基础上,其意义经过历史性的扩展和词义的泛化,形成了共时状态的意义群,这些意义具有相似或相关性,其形成离不开隐喻和换喻。许多新词得以流行也正是这个原因,如“出炉”,原指取出炉内烘烤、冶炼的东西;又比喻公布出来,与世人见面。再如“底线”,原指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运动场地两端的界线;新义比喻最低的标准、限度等。
而“摩配”的意思就是“摩托车的配件”,意义单一,没有产生另外的隐喻或换喻意义,而且它的使用范围仅限于摩托车行业内。即便是“汽配”也并没有成为一个被广泛使用的词,主要也是由于没有出现隐喻或换喻用法,意义单一,使用范围太窄。如《应用汉语词典》中解释“汽配”只有一个义项:汽车配件。[8](P994)在《现代汉语频率词典》收录的8000多个词语中没有“汽配”,[9]足见其使用的频率之低。在这样的情况下,“摩配”更是不可能频繁地走进大众的言语中的。更甚者,《现代汉语词库》中“汽配”和“摩配”、“汽摩配”都没有被收录。[10]可见,由于没有在本义上产生隐喻或换喻,其意义单一,使用范围狭窄,保持词的资格尚且不易,在大众中流行就更加艰难。
综上所述,几种原因制约了“摩配”的流行,确切地说,其仍处于潜性状态。而且根据现在情况来看,“摩配”不会真正地流行,至少短期内是如此。
[1]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袁晖,阮显忠.现代汉语缩略词典[Z].北京:语文出版社,2002.
[3]索绪尔(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4]于根元,王铁琨,孙述学.新词新语规范基本原则[J].语言文字应用,2003,(1).
[5]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应用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曲钦岳.当大百科知识大词典[Z].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
[7]束定芳.隐喻与换喻的差别和联系[J].外国语,2004,(3).
[8]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应用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9]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现代汉语频率词典[Z].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
[10]梁扬.现代汉语词库[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吕 艳]
W hy Does Not"M otorcycle Accessories"Become Popular?
S IM Jung-ok
(College Literature ofQufu Nor malUniversity,Qufu 273165,China)
Why does not"motorcycle accessories"become popular?One of the factors is that the analogy strength of"auto Parts"is too weak.And prototype effectof"auto Parts"and human’s psychology have also restrained the unpopularity of"Mo2 rocco matches".Another important reason of unpopularity is of"motorcycle accessories"having no metaphor or metonymy,and its singlemeaning and the narrow scope of using.We can predict that"motorcycle accessories"will not become popular in the short ter m.
Auto parts;motorcycle accessories;analogy;prototype effect;metaphor
H195
A
1004-7077(2010)03-0056-03
2010-04-20
沈贞玉(1971-)女,韩国人,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应用语言学硕士生,枣庄学院外国语系韩国语外教,主要从事中韩语言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