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陇东南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对策探析*

2010-11-04赵爱英杨新科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0年10期
关键词:陇东劳动力人口

● 赵爱英 杨新科

甘肃省陇东南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对策探析*

● 赵爱英 杨新科

本文在研究甘肃陇东南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控制人口数量、推进教育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等人力资源开发对策。

陇东南地区 人力资源开发 对策

一、甘肃省陇东南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陇东南地区物产丰富、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具备一定发展优势,但人力资源开发严重滞后,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

1.人口资源总量较大,人力资源规模相对较低。陇东南地区人口总量大,占全省总人口的42%左右,人口较为稠密,但人力资源规模相对较低。2004-2007年该地区市区从业人员占全省比例仅在18%左右,2005年除平凉外全地区生育率高于甘肃省平均水平(据2005年甘肃省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人口自然增长较快,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沉重的包袱,教育和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加之教育资源的贫乏,严重制约了人力资源质量的提高。

2.人力资源质量低下,人力资本存量不足。首先,从衡量智能水平的教育程度来看,2005年陇东南地区6岁以上人口中,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分别占4.44%、1.24%、0.27%、0.01%,分别低于全省的5.60%、1.55%、0.55%、0.03%,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472年,比全省低0.357年;15岁以上文盲占全部人口比重较高,达22.76%,高出河西五地区平均水平9.84%,高出甘肃省平均水平1.92%;每十万人口中受大专以上教育的仅为426.31人,比全省低149.07人(据2005年甘肃省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文化教育程度低,导致人力资本存量不高,直接影响了人力资源对新科技、新思想的感知度,也制约了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其次,陇东南地区与自主创新相关的科技力量和科技活动在省内属于较低水平,人力资源的科技素质不高。2007年研究与开发机构以及科技信息与文献等科技机构只有63个,仅占全省总数的15.23%;机构中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数为2691人,仅占全省总数的11.38%;科技机构中科学家与工程师有1503人,占全省总数的9.27%;科技机构经费内部支出为15295.2万元,仅占全省总数的6.85%;R&D经费内部支出3052.2万元,占全省总数3.56%。

3.人力资源结构水平低。其主要表现:

一是人口年龄结构属于成年型前期。从表1看,陇东南15~64岁组劳动力占66.50%,比全省低4.68%。该年龄组中有一定流动能力的年轻劳动力倾向于去经济发达地区发展,导致陇东南地区劳动力比重偏小。该地区人口年龄构成进入了成年型前期,这有利于未来劳动力的供给,但少儿抚养比和总抚养指数比均高出全省水平10%左右,劳动力负担重,不利于家庭投资开发人力资源。

表1 2007年陇东南地区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

二是城市化进程缓慢,人力资源城乡分布不合理。2007年该地区城市化率仅为22.06%,比甘肃省低10%,不到全国的一半,城市化进程缓慢,人力资源结构呈现出典型的二元化特征。农村人口比重过高,造成了人均占有耕地面积较低,造成自然资源的人口承载压力较大。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乡村劳动者从业领域狭窄,生产生活方式较为传统落后,制约了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

三是人力资源就业结构不合理。用产业结构错位分析法对该地区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适应性分析。分析发现:2007年该地区第一产业与就业的错位指数高达47.29(见表2),说明产业内部存在高数量和高比例的剩余劳动力或人力资源,产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第二产业与就业的错位指数为-52.75,说明产业内部存在对高质量人力资源的高度正需求,产业劳动生产率最高;第三产业与就业的错位指数为-5.46,说明产业内部存在对高质量人力资源一定的需求,产业效率高于第一产业,但远小于第二产业,说明人力资源分布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应性较低,存在很大矛盾。

表2 2007年陇东南地区产业全社会就业结构、产业结构、错位指数单位:%

四是高层次人才在产业之间的配置不合理。2007年该地区从事一、二、三产业的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所占比例分别为1.11%、14.98%、83.91%,第三产业集聚了大批人才,但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却明显低于一、二产业,尤其是经济发展支柱的第二产业的人力资本配置水平远低于第三产业,这是造成该地区工业领域技术创新能力低下、发展后劲不足、无法对资源形成深开发的重要原因。此外,高层次人才的学科和行业结构也不尽合理,教育、卫生、会计、行政管理、经济类人才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72%以上,工程技术专业人才不到20%,研发人员60%以上集中在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只有不到40%的研发人员从事一线工作。

5.人力资源职业类型分布不合理。陇东南地区严重短缺专业技术人员和生产技术人才。2005年专业技术人才所占比重仅为3.63%,远低于全省的5.12%;设备操作人员占4.45%,远低于全省的7.81%;知识和技术含量低的农、林牧、水利业生产人员和服务业从业人员所占比例分别为78.39%和11.5%,均高于全省的76.85%和6.65%;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从业人员达到4.26%,远远高出全省的0.86%(据2005年甘肃省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表明地方政府效率低下,行政成本高,不利于市场经济效率的提高。

4.人才流失严重。由于市场化进程缓慢,工业化程度低,人力资源流失严重。2007年该地区人力资源流出总量达到64万多人,90%以上为青壮年劳动力,在流出人口中,高中以上教育程度的人才所占比例较高,影响了人力资本存量。

二、陇东南地区人力资源现状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性

1.经济发展呈现出物质资本投入的路径依赖性,资源优势无法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陇东南地区虽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但其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却处于较低水平。2000-2007年,陇东南地区GDP占全省的24.5%左右,与其较高的42%的人口资源比例不相协调,同期GDP年递增率为15.55%,低于全省15.89%的增速。这充分说明该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工业优势不匹配,资源优势并未转化为经济优势。该地区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递增22.56%,高于全省16.74%的增速,2005-2007年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比例在25-30%之间,超过了GDP占全省24%-25%的比例,这说明该区域经济增长主要靠物质资本投资,属于典型的物质资源开发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

导致这种现象的因素,一是该地区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物质资本投入有依赖性,而物质资本投资收益的递减性,容易导致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发和粗放式利用,加上该地区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地理环境复杂、自然灾害频发等因素,使得原本脆弱的自然环境更加恶化,也反过来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二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空间较为封闭,导致物质资源无法得到深度开发和有效利用。三是缺乏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尤其缺乏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进出口企业,导致该地区市场化进程和对外开放的程度有限,综合竞争力不高。这些因素使该地区综合经济竞争力低下,难以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上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只能在区域层面上进行自我发展。

2.制约产业结构和产业效率的优化和提升。陇东南地区劳动效率低下,人力资源开发处于较低水平,主要从事简单的自然资源开发活动或加工性生产活动,导致其就业门路窄,难以向技术密集性产业转移,也无法从事需复杂的创造性工作,这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效率提高。

2007年陇东南地区第一产业生产总值比例高出全省6.27%,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分别比全省低3%,产业结构层次处于低水平。原因在于:一是人力资源就业结构与经济结构适应性小,劳动力资源和人力资本配置错位;二是该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人力资源流动和产业配置不合理,人力资源流向第二、三产业的比例有限,大量的人力资本集聚在第一产业;三是人力资本配置错位,制约了科技人才作用的有效发挥,也不利于产业技术升级,这正是制约产业结构升级的瓶颈。

3.制约城市化进程和城乡统筹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源于第一、第二产业的不断发展,单纯依靠人口户籍改变是一种无产业依托且生产生活方式无法城市化的外部城市化。农村人力资源素质不高,无法提供产业转换中需要的较高层次人才,因而无法适应产业结构的非农转换,难以达到一种内生性的城市化。

4.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陇东南地区教育培训落后,劳动者素质低下,难以满足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本土劳动力的就业空间越来越小。从业人员中从事技术性劳动的较少,非技术性劳动力占大多数。比如在工业领域,除了天水市有一定规模的制造加工工业外,庆阳市、平凉市和陇南市都是采掘工业,劳动力从事的都是苦、累、脏、险的简单体力劳动。由于技术性技能和创业能力欠缺,无法以组织化和市场化的方式对物质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利用。

5.人力资源开发与地区经济发展无法形成良性互动关系。人力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联系,互成因果。人力资本存量决定着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陇东南地区经济发展落后,2007年该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普遍比全省低10%。劳动者收入水平低,不仅制约了其生活质量的提高,还制约了其对教育培训的投入,使得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无法形成良性发展关系。

三、陇东南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对策

1.控制人口数量。2000-2007年间,陇东南地区人口总量年递增5.46‰,而教育投资年递增率在15%-22%之间,远达不到人口增长的10-12倍,表明该地区的人口资源供给控制不力,是引致人力资源呈现粗放型增长的重要原由。因此,首先是引导和倡导优生优育的生育观念和健康的家庭生活观念,增强优生优育和教育投资的自觉性。其次是将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建立人口控制机制。再次是完善社会保障措施,转变人们重男轻女、养儿防老的落后观念。

2.推进教育发展,增加人力资本存量。首先,宣扬教育优先的思想,扭转城乡教育资源非均衡配置情况。其次,建立以国家为主体的多元化教育投资体系,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再次,优化教育结构,实现教育和人力资源的协调发展。一是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鼓励各种办学形式,大力培养适用性和技能性人才。二是要调整现有学科结构,加强紧缺人才和实用人才的培养教育。三是建立健全劳动培训制度和职业技能鉴定制度,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四是加强创业教育和培训。

3.建立健全劳动力转移机制,提高非农就业比率。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在制度上的界限,创建城乡劳动力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向城市转移提供就业咨询和服务,减少盲目流动所增加的就业成本和风险,让农民参与到城市化、工业化和市场化的经济活动中来,实现非农就业与人力资源开发的良性循环。

4.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发挥人力资源效用。首先,完善劳动力市场配置机制。一是要完善人力资源流动竞争机制,让利益驱动机制引导人力资源在不同地区、产业和企业配置。二是要完善劳动力价格机制。三是要完善人力资源保护机制。其次,发挥好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服务功能。一是做好人力资源需求监测和预测工作,防止劳动力盲目和无序流动。二是统筹城乡人力资源协调发展。三是做好人才建设规划。四是加大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硬件设施。再次,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为人才流动提供产业配置空间。陇东南地区工业和服务业就业比例分别为6.45%和30.16%(见表2),劳动力就业空间很大。

5.完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陇东南地区有丰富的人口资源,但人才流失现象严重,政府应该在人力资源激励方面下足功夫,将人力资源开发与地区发展统一起来,对人才激励机制进行制度设计。

1.Nelson.R.R.and phelps,E.S.:Investem in Humans,Techonolgical Diffussion and Economic Grow th,Americaian Econom ic Reciew proceeding 56(May 1966):69-75.

2.E.Borensztein and J.D.Gregorio and j.w.lee,1998.How dos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ffect econom ic grow th?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45:115-135.

3.载田丰:《广东社会与文化发展蓝皮书—2003》,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4.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5.卫东:《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上海交通大学学士论文,2002年。

6.西奥多·w·舒尔茨著:《人力资本投资》,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7.郭剑峰、李志俊:《劳动力转条件下的农业发展机制》,载《经济研究》,2009年。

8.珈铭·启民:《资源贫瘠和生态脆弱区的农村发展》,载《经济研究》,2009年。

9.范剑勇、张雁:《经济地理与地区间工资差异》,载《经济研究》,2009年第8期。

10.庄建武:《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路径选择》,载《理论前沿》,2009年第21期。

11.叶剑峰:《警惕无就业增长》,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年第10期。

(作者单位:天水师范学院)

■责编 岳晋闽 Tel:010-68345891 E-mail:hrdyjm@sina.cn

*本文受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甘肃陇东南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研究》资助

猜你喜欢

陇东劳动力人口
陇东能源大数据中心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不同种植区陇东苜蓿营养价值的比较研究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陇东黄土高原软枣猕猴桃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