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操教学训练对当代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的研究
2010-11-02张伟,王英
张 伟,王 英
(烟台大学体育教学部,山东烟台 264005)
团体操教学训练对当代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的研究
张 伟,王 英
(烟台大学体育教学部,山东烟台 264005)
本研究通过对参加团体操训练的大学进行为期两年的跟踪调查,分析其在心肺功能、力量、柔韧等身体素质方面的变化,总结团体操训练对大学生体质发展的作用,并给出发展团体操教学训练的建议。
团体操;体质;教学
1 前言
团体操是由几十、几百甚至上千万表演者在表演的场地上随着音乐旋律,通过整齐划一、矫健优美的各种体操、舞蹈、武术等动作,结合各种队形的变换组成绚丽多彩的图案和造型,同时配以服装、道具,借助看台背景等各种艺术装饰手段来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构成完美的表演整体。团体操的表演是以塑造人体美、运动美、精神美为主要内容的,它具有体育美的功能,能把人的内在美与外在美和谐统一地表现出来,引起人们对体育锻炼的审美情趣出现的一种合乎目的性及规律性的审美体验愿望[1]。
大型团体操表演已成为烟台大学一年一度的学校田径运动会的传统表演项目,成为学校体育教学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笔者连续数年负责该校团体操的编排、组织与训练工作,掌握了大量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在经验基础上,考虑到历年来学生体质普遍下降的事实,决定追踪参加团体操训练的学生在训练及停训后的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深入研究团体操教学训练和学生体质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为增强学生体质和最优化团体操教学训练提供依据。
同时,团体操任务的下达一般在学期伊始,任课教师投身于团体操的设计和教学任务中,并在周末或者中午时间对参加表演的同学进行集中训练,团体操教学和训练时间多集中在秋末冬初;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时间相对灵活地安排在秋末冬初时节,因而训练时间和测验时间是相对吻合的。同时,把停训后的该批学生作为对比组,调查研究周期为两年。研究目的和团体操与测验时间的吻合为研究提供了现实可行性依据。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必修选项了烟台大学学生公共体育课(选项为:健美操和艺术体操)并参加团体操表演的300多名学生、从参与团体操教学训练的300多名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数据库中随机抽取的100名同学的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
2.2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
2.3 数据来源:2008年秋末冬初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团体操表演训练期)。
对比数据:2009年秋末冬初体质健康测试数据。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团体操教学与训练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总成绩的影响
《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组织研制,于2002年7月正式颁布实施的。《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的在校学生,《标准》测试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也是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之一”。根据《标准》要求,大学生需要进行的测试项目共计六项,分别是身高、体重、肺活量、台阶试验,立定跳远(50米跑任选其一),握力(男),仰卧起坐(女)。这些项目分别直接或者间接地反映人体的身体成分、心血管系统的机能水平、肌肉总体力量等等身体素质[2]。
表1 参加团体操的大学生训练与停训后的体质健康测试总成绩的差异性比较
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总成绩综合反映了学生的身高体重比值、身体柔韧、心血管系统机能水平和速度灵敏等身体素质,从表1可看出,经过团体操的演排与训练,大学生在2008年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不及格率为8%,停训后,不及格率为17%,上升了9个百分点;训练阶段,“良好”和“优秀”成绩的比例(76分-85分为“良好”;86分以上为“优秀”)占总人数的56%,停训后下降为36%;“及格”和“良好”水平的学生比例由训练前的86%下降为83%,变化相对不太显著,但是停训后,体质健康水平“良好”层次的学生体质急剧下降为“及格”水平。这说明:(1)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弹性浮动较大,尤其是中间水平层次的学生;(2)坚持一定强度的运动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团体操训练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壮的体魄。大学生们所参与的团体操训练,多数为课内外一体化训练,既课内学,又课外练,训练和表演的基本内容丰富,有健美操、武术、舞蹈、有氧博击操等。从基本动作练习到图形组合;从听口令到音乐练习;从分段训练到段与段的连接训练,直至整体合成等环节,在此期间的训练,必须专心致志,自觉听从指挥,克服困难,认真练习,提高动作的整齐度。系统规范的团体操训练,增强了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提高了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的能力,培养了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强健了大学生的体魄。
3.2 团体操教学训练对大学生各项身体素质指标的影响
肺活量可以反映肺的容积和肺的扩张能力,是评价人体呼吸系统机能善的一个重要指标(肺活量体重指数=肺活量(毫升)/体重(公斤)),常用于评价人体生长发育水平和体质状况。肺活量的大小与体重、身高、胸围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为了将学生身体发育的不同因素在肺脏机能的评价中得以体现,在《标准》测试中选用肺活量体重指数进行评价。
自2000年开始的连续4次国民体质监测数据表明,青少年整体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翻阅关于学生体质的研究论文、各科研工作者通过对学生体能测试的样本进行的统计学分析,几乎都有一致的结论:学生体质呈下降趋势,尤其心肺功能指标下降幅度较大。
通过团体操集训,从直方图1和图2可以看出,学生在训练周期内肺活量均值为2 722.1 ml,标准偏差为522.691;停训后肺活量均值为2 607.1 ml,标准偏差为702.99,所以训练期内学生的平均肺活量比停训后高,最低值和峰值之间的偏离相对较小,即经过一定强度的集训,学生的肺活量相对集中于峰值,偏离度小,说明团体操训练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
表2 团体操训练对力量、速度和灵敏素质的影响
表2是300多名参与团体操训练者中62名化学院学生的速度灵敏素质测试等级数据,从表中可以看出,不及格率由训练时的14%变为停训后的39%,上升了25个百分点,变化较为显著;训练时及格率为27%,停训后降为17%;“优秀”和“良好”等级也由21%降为停训后6%,降幅明显。由此看见,经过团体操教学训练,学生速度灵敏素质得到较为明显的提高,下肢力量的提高尤为明显。这项素质的提高与团体操运动项目的本身特质有显著关联,团体操主要是腿部步伐为主、辅以手臂动作进行的有氧舞蹈组合和队形图案变化组合,所以对下肢力量速度等素质的提高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3.3 团体操教学思想对大学生的“三育”价值
团体操表演有三重美学价值:形美、意美和德美。“形美”为团体操表演技术的外在美,是其美的第一境界,也是传达给观众的直觉美;“意美”指代团体操的思想,传达表演队型、音乐和图案等的深刻内涵;“德美”实为神美,通过“尚美崇德、以德服人”,这三重美学价值能促进学生积极进取的品德教育、团结协作的心理健康(和人格)教育和立体多元化的审美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分工与协作更是成为人类在社会竞争中生存的方式。团体操教学与训练就是有着明确的分工、严格的团结协作精神的大舞台,学生在该舞台上潜移默化地进行着品德教育、人格教育和审美教育。2008年,根据笔者对当年参加团体操活动的同学作的调查,63%的学生认为对自己的锻炼很大,24%的大学生认为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12%认为培养了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团体操的活动内容与训练表演过程,是大学生从未有过的体验,也能帮助大学生获得较大心理满足;不仅使同学们的身体得到了锻炼,也增进了团结[3]。
4 结论与建议
4.1 团体操教学训练对学生体质健康有显著促进作用。经过团体操教学训练,学生心肺功能、速度灵敏素质显著提高,尤其是速度灵敏素质得到较为明显的提高。这项素质的提高与团体操运动项目的本身特质有显著关联,团体操主要是腿部步伐为主、辅以手臂动作进行的有氧舞蹈组合和队形图案变化组合,所以对下肢力量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4.2 以提高学生体质为契机,促进中间层次学生健康水平。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弹性浮动较大,尤其是中间水平层次的学生变动幅度大。各高校和教师如果能积极促进这部分学生群体的体质发展,便能有效地控制学生体质下降现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4.3 坚持一定强度的运动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4.4 团体操表演实现了三重美学价值走向“三育”教育价值的功能性跨越。从本我价值的“形美”、“意美”和“德美”走向促进学生积极进取的品德教育、团结协作的心理健康(和人格)教育和立体多元化的审美教育,团体操教学训练实现了其功能性的巨大跨越。在教师的教育指导下,团体操练习可提高学生形体姿态美,学生学会表达美、审视美,从而提高审美和表达美的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品质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集体注意观念和协作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4.5 建议对体育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各高校可在高校中开设团体操选修课程,不仅提高教师编排设计团体操水平,更增强学生团体操练习的兴趣,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团体操练习这一活动中来,增强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
[1]黄宽柔.广场运动艺术— —团体操设计方向之研究[J].体育学刊,1998,5(2):101 -103.
[2]http://www.sport.gov.cn/n16/index.html.
[3]浦北娟.团体操训练与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6):104 -106.
[4]巩凌.论团体操的审美价值[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2).
[5]王英.浅议大型团体操的三重美学价值[J].烟台大学学报哲社,2008,(21):125 -127.
Effects of the Gymnaestrada teaching and training on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physical health
ZHANG Wei,WANG Ying
(PE Department of YTU,Yantai 264005,China)
Gymnaestrada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large program of games and other major activities held in colleges.It is a relatively short period and high intensity exercise process.Then,the cardiorespiratory function,strength and flexibility quality of the students who are training could be significant changed?Could the students’physique condition of training provide the reasonable feedback information?Based on those thinkings,this essay researches on thoes students who participate in the Gymnaestrade for 2 years.This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is to enhance students'physical fitness and optimization of Gymnaestrada teaching.It is also aim to provides reference for PE teachers.
Gymnaestrada;physical fitness test;research
G806
A
1009-9840(2010)04-0082-03
2010-08-10
2009年烟台大学教学改革与研究立项项目《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中团体操教学模式改革研究》(课题编号:2009jykt14)
张伟(1964- ),男,福建福州市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和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