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中小学体能教育之现状研究
2010-12-08李涵
李 涵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 200241)
中美中小学体能教育之现状研究
李 涵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 200241)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美国与中国中小学健康体能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以期了解美国先进体能教育的优势,为我国推进中小学体能教育的改革提供参考。
中国;美国;体能教育;中小学教育;比较
美国近几年研究发现,成人中出现的很多慢性疾病,如心脏病和肥胖,都源于童年和青少年时期(NASPE,2004)。最近几年发现的主要健康问题,如II型糖尿病,在超重的儿童和成人中越来越普遍(Kaufmann,2002),这不仅是美国存在的问题,也是全球性的问题。中国最近的研究表明,中国青少年学生有关体质健康的一些主要指标持续20年下降,肥胖儿童的数量呈急剧上升的趋势,这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为此,美国推出了以学校为基础的青少年健康体适能教育计划,如“SPARK”和“CATCH”等健康关联体育教育计划,“FITNESS FOR LIFE”等健康概念学习计划,以及“FITNESSGRAM”、“PHYSICALBEST”等身体健康素质监测计划[1],这些计划的相继实施,旨在推动学校体育从单一老式的“体力教育”过渡成为形式新颖、结构多元的“体能教育”,使学校体育进入一个崭新的层次。在中国,教育部为此要求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启动“阳光体育”等措施以增强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和促进他们的健康,但其实施现状并不乐观,依然存在较多问题。因此,本研究拟了解和分析美国青少年健康体能教育计划的开发状况,总结其学生健康体能教育的实践方法与策略,为我国推进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青少年健康体能教育提供启发和建议。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体能的概念
体能(Physical Fitness)一词最早源于美国。从广义上讲,它是指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在英文文献中,常被用于表达身体对某种事物的适应能力。例如,Fitness for competition and win;Fitness for life activity。德国将之称为工作能力,法国称之为身体适性,日本称之为体力,中国香港地区、台湾地区的学者将之翻译为“体适能”,并得到华语流行国家和地区体育学术界的认可。
虽然目前对“体适能”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观点,但美国一些学者对其内涵已经做出相关界定:体能是一种生理特征或属性,是人们拥有或达到的影响他们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Casper,Powell,&Christebson,1985)。体适能是一种行为,可描述为任何活动的能量都由骨骼肌产生并进行消耗(Casper,Powell,&Christebson,1985)。孩子和成人通过参与一系列强度的体育活动,包括随意地玩、有组织地玩、搬运、体育教育以及在家或收费场所的活动来达到某些目的(Sallis&Owen,1999;Ward,Saunders,&Pate,2007)。
中国及台湾地区很多学者也提出了体能的相关概念:中国台湾学者龚忆琳(1995年)认为,体(适)能可分为竞技体(适)能和健康体(适)能。竞技体(适)能即运动体能,特指运动员为追求在竞技比赛中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所需的体(适)能。健康体(适)能是为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和增进日常生活工作效率所需的体(适)能,包括心肺耐力适能、肌力适能、肌耐力适能、柔韧性适能、适当的体脂肪百分比。蓝荣认为,体(适)能特指身体健康方面的状态。
从两国专家关于体能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总体趋向性较一致。概括而言,体能主要是人体对环境适应过程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两国只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述,大大丰富了关于体能相关概念的内涵,也有助于我们全方位更深入地了解体能的含义。
1.2 体能的分类
美国学者Darren L.Robert认为,体能通常包括活动计划、履行和评价目标3个部分,主要种类分为技能相关体能和健康相关体能。技能相关体能包括灵活、力量、速度、平衡、协调和反应。健康相关体能包括心血管耐力、肌肉力量与耐力、柔韧性和身体成分。虽然技能相关体能的生理特征影响个人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体育教学计划,但是当代的体能教育更集中直接指向于健康相关体能[4]。
在我国,关于体能分类的研究更多聚焦于运动训练学专业,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992年出版的《教练员训练指南》认为,运动素质又称体能,它是指运动员机体在运动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体能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2000年出版的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认为,体能是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体能是由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组成。2002年出版的体育院校函授教材《运动训练学》认为,体能(身体竞技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总体结构中的最重要结构之一,它是指运动员为提高运动技战术水平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所必需的各种身体运动能力的综合,包括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健康和运动素质。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将体能主要划分为两个层次:健康体能和竞技运动体能。健康体能以增进健康和提高基本活动能力为目标,竞技运动体能以追求在竞技比赛中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所需体能为目标。体能的最高层次是机体对竞技运动的适应,运动训练是对人体极限能力的开发,要想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必须将影响运动成绩发挥的各种机体适应能力进行综合性的训练,并将其调整到最佳状态。从划分的层次来看,中国与美国只是措词存在一些差异,实质并无太大差别。但仔细比较后,不难看出,两国在某些观念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同之处。美国更强调与健康有关的体能,涵盖面较广,从大众体育、竞技体育到学校体育,都可以一一覆盖,分类也更系统、细致、科学、合理;而中国似乎更偏向停留于竞技运动领域,“体能”一词更多冠于“运动员”之身,而对健康体能和竞技运动体能的子领域尚未作出更确切的分类,只是含糊宽泛的概念,且缺乏系统科学性。
1.3 体能教育的概念界定
体能教育是体育教育的一个子领域,主要涵盖学校体育这一层面。目前,美国与中国尚未对“体能教育”一词进行统一的概念界定,所以笔者只能通过两国对体能相关概念界定的综合分析,并结合教育领域,尝试对“体能教育”一词进行简单粗略的概括。笔者认为,体能教育指为使个体各组织、器官的机能达到最佳状态,通过身体活动和其他一些辅助性手段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本研究主要针对中国和美国中小学的体能教育进行探索研究。
2 体能教育现状分析
2.1 美国中小学体能教育现状(以SPARK课程为例)
以美国针对K-12年级的青少年的SPARK课程为例,其体能教育有以下特点:
第一,体能教育必须是有趣的,而不是单一乏味的练习。练习应该与“玩”结合在一起,因为大多数年幼的孩子天生就喜欢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所以活动的趣味性成为体能教育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保证。虽然有趣是关键,但是美国的体育教师不会选择仅仅是“有趣”的活动,他们同时还要考虑到安全因素并促进实施和成功的最大化,以及在课堂上达到专业的学习效果。
第二,体能教育是永恒的。美国在学生青少年时期已经注重教授其基础体能知识和技能,因为这些可以一直延用到成年。由于健康相关体能是非常短暂和临时的,日常锻炼的效果在不持续的情况下,很快就会消失,所以美国将教与学的手段和方法主要用于促进青少年体育活动习惯的养成和帮助他们克服阻碍这种习惯养成的各种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障碍。SPARK课程将体能教育项目安排为两周完成一个单元并限制在一个学期内结束一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建立有规律的日常体育活动习惯。
第三,体能教育应该包含家庭和朋友。很多人开始体育活动后没多久便放弃,是因为他们没有立刻得到预期效果或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虽然学校为孩子提供了与朋友玩和锻炼的绝佳场所,但是在此水平上的大多数孩子每周只能进行一次或两次的常规体育活动,所以美国体育教师要求学生将体育锻炼放进日常活动中,如课外活动、家庭活动等。家庭对孩子的活动水平有着非常强大的影响力,所以SPARK课程还要求家庭对孩子的体能教育项目给予更多关注。从幼儿期开始,孩子便开始建立体育活动的习惯,并维持贯穿其一生。如果孩子观察家人参与日常体育活动的习惯,如全家散步、骑车和轻松的团队游戏,孩子也会跟着做。因此,美国体育教师或班主任会经常与学生家长联系,不仅告知他们孩子体能测试的结果,还提供关于如何完成家庭作业以及养成健康体能锻炼习惯的信息。
第四,体能教育必须融合多种学科知识。在进行体能教育的过程中,SPARK注重将营养学、解剖学和生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整合进体能教学内容。除此之外,与其他科目领域相关的概念,如数学、英语和艺术,在进行体能教学时同样得到了加强,例如,在课堂中运用英语和西班牙语进行双语教学,在活动中用脚步测量场地大小等。
第五,体能教育需要语言艺术。在SPARK的课堂中,教师一般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和善的表情,同时也要求合作的伙伴给予自己的同伴积极的鼓励并且经常击掌来增加信任感与默契感,以此增强学生的自信、自尊和社会交往能力,从而反过来提高其参与体能活动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体能教学目标的完成并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由此可知,美国中小学的体能教育已经不止停留于单一陈旧的教与学的层面,而是多元化的模式。“寓教于乐”是其课堂体能教育最典型的体现。不仅如此,美国更重视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以培养良好的体能为基础,逐步形成有规律且持之以恒的体育活动意识,始终贯穿“健康第一”与“终身体育”的思想。此外,体能教育的模式不再是老套的课堂“一对一”模式(即学生对老师),而是“一对多”模式(即学生对老师、家长、邻居、健身教练等);体能活动也不仅仅在体育课中进行,社区、家庭、俱乐部等都成为孩子进行体能教育的场所;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更是新的挑战,以更科学的手段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体能素质,但这对体育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掌握多领域的知识结构并具备将其整合进基础体育课程的能力,还要完善自身的语言和人格魅力。
2.2 中国中小学体能教育现状
在中国,体能测试通常集中在为数不多的几天内进行教学并直接测试,分配很少时间或根本没有时间做前期思想准备或练习。测试的结果与参考标准比较,只是为了获得期末成绩,数据很少用于个人体能目标的设置。测试成绩往往对所有或大部分学生公开,在学生等待测试时,可以观察其他人的测试状况。当然,这对少数能达到国家优秀标准的学生是很好的,但对于有些做的并不是很好,或不能达标的,甚至可能还有更糟的学生,伴随他们的是嘲笑,而不是鼓励。
聚焦于我国传统的体能活动的课程,例如力量训练、慢跑、有氧操、游泳等,这些课程通常被称作“体能教育”。更多国内中小学的体育课关于体能教学的回忆常与队列队形练习联系在一起,使得教师更像个军官。体育课常被定性为日复一日的“简单重复”,例如,25次跳跃、25次仰卧起坐、25次俯卧撑、长跑等。支撑于下面的信念就是“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这些过时的教学手段和其他类似的方法已经不再适用学校体能体育。体育教师也相对轻松,主要任务在于完成教学目标,而这种陈旧的练习方式也能很直观地体现成绩,所以助长了教师的懈怠情绪,缺乏对改善体能课的思考。这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抵触情绪和害怕心理上升,疲于练习,形成惰性,最终导致体质下降。中国中小学体能教育长期停滞不前的症结也在于此。
3 结语
通过上述对中国与美国中小学体能教育内容和形式的比较分析,不难看出,问题的症结在于教育观念的不同。美国人一直试图将原本枯燥的体能教学用最科学合理和最完美的手段与方式整合进基础体育课程之中,并将之不断改进与完善,这与美国注重人性化的教育理念密切相关。
根据美国学校为基础的体能教育课程模式,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为加强学生健康水平的发展,推进学生健康体能的教育实践及研究,除开拓培养青少年健康体能方式的视角以及与其他课程的相关整合,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评价体系,必须构建以学校为基础的体能教育模式。为此,可以通过加强帮助学生形成对自我健康负责的意识,并提高健康管理能力,尝试构建以学校、家庭和社区联合为手段的青少年儿童身体活动资源互助机制等措施,使我国学校体能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
[1]罗平,张剑.美国青少年健康体适能教育计划开发概况[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1):86-90.
[2]曲宗湖.美国体育教师关注的一个名词——“体适能”[J].体育教学,2008,(1):41 -42.
[3]徐士强.美国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改革——“SPARK”项目述评[J].体育科研,2007,(4):23 -25.
[4]Sean M.Bulger.Infusing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i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J].Quest,2001,(4):403-417.
Current situation of physiccal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between China and USA
LI Han
(Institute of Sports and Fitness,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China)
In this paper,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was used to make an analysis of fitness education of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This paper attempts to understand the advantages of the advanced fitness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China’s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China;USA;physical fitness;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G807.01
A
1009-9840(2010)04-0072-03
2010-07-01
李涵(1986- ),女,江苏常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