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团体操课程的改革与实践研究
2018-03-12苏文革
苏文革
(济南大学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
团体操作为一种体育表演艺术形式,体现出了其独有的现象、特征和规律,从一种以健身锻炼为主的集体操练形式发展演变到以表演审美为主的表演艺术形式。目前,通过文献检索发现,有关团体操编排技法、团体操要素(动作造型、队形图案、艺术装饰)、团体操训练表演等的研究较多,而对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团体操教学却鲜有研究。因此,依据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提出的体育专业培养目标,本文通过对山东省本科体育专业团体操课程教学现状及前景进行研究,使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团体操课程助力实现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对高素质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团体操课程。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查阅教育部相关文件,对有关高校的体育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调研,阅读相关体育教学论著、团体操专著,研读多种体育专业期刊文章百余篇,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1.2.2 访谈法 根据研究需要分别与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理工大学、青岛大学、曲阜师范大学、聊城大学、鲁东大学、临沂大学等高校体育专业团体操课程教师和专家座谈交流,探讨普通高校本科体育专业团体操课程的教学现状和改革方向。
1.2.3 逻辑分析法 运用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与具体等辩证思维方法,对文献资料及调研实况等进行论证分析,论证目前体育专业团体操课程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并提出意见或建议。
2 结果与分析
2.1 团体操是现代体育专业人才应具备的体育技能
我国现代团体操起源20世纪初期,当时的团体操规模小、内容简单,局限于基本体操、叠罗汉和队形构图等。如今,团体操表演作为一项综合表演项目,从以体操类为主的动作技能转变为结合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在我国举行的大型体育赛事上,团体操已被广泛采用,且其规模大、水平高、内容丰富多元、题材运用广泛,文化气息更加浓厚,尤其是采用了大量高科技手法将团体操的表演水平提升到了新高度。特别是我国举办的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团体操表演,向全世界展示了文明古国的魅力,体现了我国团体操文化的精华。团体操具有时代性、浓郁地域文化和民俗特征,其表演形式多样,体现出丰富的文化形态,是体育与艺术的高度结合。团体操表演根据条件和表演需求的不同,表演规格一般与赛事的规模相符。大型团体操表演往往在一些国际、国家级赛事上举行,如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等。中小型团体操是在中小学运动会的开幕式、中小学校阳光体育的大课间或其他重大体育活动期间,在运动场或体育馆内,以体操为主体,包括各式各样的体育、文艺形式,配以音乐、服装、道具、背景,展现丰富的队形变化和各种图案造型的集体表演项目。特别是学校团体操,具有鲜明的主题、整齐动作、多变的队形、优美的音乐、绚丽的图案,体现出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并具有教育、体育健身、艺术和美学价值。
20世纪,团体操还是体操课程之一,其内容是体操理论课的一个章节,随着团体操的实践发展,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对团体操人才迫切需求,担负着体育师资培养任务的高校责无旁贷。团体操课程的设置越来越受到高校体育专业重视,掌握团体操技能、发挥团体操价值已经成为普通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体育技能。因此,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专业的团体操课程设置不仅能满足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教学对团体操人才的迫切需要,而且对我国团体操普及与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2.2 团体操教材知识体系的构建
教材是为教育服务,教材的创新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另一个方面讲,团体操教材也体现出团体操理论研究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团体操理论的发展经历了1949—1976年的引进、初步开展、停止不前阶段,1977年至今的恢复发展、创新阶段。据记载,我国第一本团体操教材是1957年喜勋等创编的《女子轻器械团体操教材选集》。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是团体操著作、教材恢复、快速发展的时期,如20世纪80年代徐培文等编著的《团体操的创编与训练》、毛学信主编的《中国团体操》,20世纪90年代刘文香主编的《学校团体操》、成都体育学院编的《大众团体操》等。21世纪初,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提出了体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同时为适应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团体操教材、著作也在不断改革创新,如黄宽柔等编著的《健美操与团体操双语教程》、曲艳丽等编著的《团体操编排设计与游戏》、倪旭芬编著的《团体操创编理论与技术》、张予南等编著的《团体操》、邱建刚等编著的《团体操基础教程》等。特别是毛学信主编的《中国团体操》一书,具有里程碑意义,其知识结构主要包括了团体操表演意义和作用、中国团体操发展简史、构成团体操的要素、团体操表演的组织机构的建立、团体操创编的步骤和方法、团体操表演的艺术装饰、团体操的组织与训练、团体操预演和正式表演的组织与指挥、团体操表演动作的实例介绍、团体操表演队形的实例介绍、历届全运会团体操表演内容介绍、国外团体操简介等。在其以后的团体操著作及教材基本以《中国团体操》的框架理论为基础,但也突出了作者的创新点。例如,张予南等编著的《团体操》,突出时代特点,增加了音乐的数字化制作内容;邱建钢等编著的《团体操基础教程》中,首次设置了电脑技术在团体操活动中的运用,也彰显了时代特征;黄宽柔主编著的《健美操与团体操双语教程》中,将团体操技能编入教材中,突出了教材的实用性,更体现了团体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近20年来我国团体操实践发展较快,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其理论体系也在不断充实,团体操教材知识体系构建也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不断创新和完善。
2.3 团体操课程教学模式的改进
据调研,目前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部分开设团体操课程的高校,团体操课程理论与实践比例严重失调,甚至仅开设团体操理论课。毛学信等编写的教材主要阐述了团体操理论知识,其团体操知识内容主要通过理论授课模式来教授。但黄宽柔编写的“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学校教材《健美操与团体操双语教程》,首次将团体操技能章节编入了团体操知识结构中,弥补了课程教材中团体操实践课的缺失。团体操本科教学有别于以理论课教学模式为主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运动人体科学类等的教学,类似于以实践课模式为主的田径、体操、篮球等技术学科。众所周知,团体操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只重视理论知识传授,对学生而言太抽象而难以接受。团体操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其内容应包括专项理论和实践课程。从实践中总结、归纳的团体操理论知识需要用专项理论课教学模式进行教授,如团体操概述、团体操创编、团体操队形图的设计绘制、团体操的组织与训练等;团体操技能中的团体操典型集体配合动作,“波浪、造型”等技术动作,需要用实践课教学模式进行教授。对于团体操专项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教学课时比例,各高校应根据团体操本科教学的课程目标、教学学时等来确定。因此,团体操课程的教学模式应根据团体操专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及其团体操本科课程的教学目标来确定,要从以往单一的理论课教学模式向理论课与实践课并置的教学模式改进,尤其重视团体操实践课教学。
2.4 团体操课程教学目标的确立
开设本科团体操课程的高校,应摒弃单一的理论课教学模式,新的教学目标设置应理论课与实践课并重。教学目的应是通过团体操编排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在教师科学指导和学生主动参与下,使学生系统地获取团体操编排设计的基本知识、原理及掌握团体操技术和技能,并能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小型团体操的编排设计与训练表演,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团体操本科教学任务应是让学生掌握团体操的基本知识,主要包括团体操的概述、要素及发展简况等;掌握团体操设计编排技法,结合其他体育项目、理论知识和音乐知识,做到会编、会教、会练、会表演;掌握团体操最典型的集体配合动作的做法;通过对小型徒手团体操和器械团体操范例的学习,体会并掌握团体操不同类型的动作素材。最终,在学习中培养学生自学自练、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团体操本科教学要求应是学生要明确学习团体操课程的目的和具体任务,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要根据教学安排,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全面地学好各理论章节和编排技法。团体操课程的各章节是体育工作者应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学生上理论课时应认真学习,做好笔记,并按时完成布置的作业;上实践课时,学生应掌握团体操基本技术,了解动作规格、方法和要领,要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牢固掌握教学内容。同时,为了学好团体操这门专业课,学生要注意培养自己积极思维和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探索、创新精神,学生要经常总结学习经验,改进学习方法,创造性地学好团体操课程。因此,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团体操本科课程教学目标应是让学生学习掌握团体操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3 结 语
3.1 团体操已经成为培养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必备的体育技能,团体操课程的设置越来越受到高校体育专业的重视。
3.2 随着我国团体操实践发展,其理论体系也在不断充实,团体操教材知识体系构建也将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不断创新和完善。
3.3 团体操课程教学模式应根据团体操的专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理论与实践课程并置,尤其重视团体操实践课教学。
3.4 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团体操本科课程教学目标应是让学生掌握团体操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