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拟病案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0-10-27

卫生职业教育 2010年3期
关键词:病案护理学儿科

张 强

(台山市卫生职业技术学校,广东 台山 529200)

模拟病案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张 强

(台山市卫生职业技术学校,广东 台山 529200)

在儿科护理学不同教学阶段采用不同的模拟病案教学法,不仅扩展了护生理论知识,培养了自学和查阅资料能力,也提高了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模拟病案教学法;儿科护理学;教学效果

随着人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保健和预防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特别是加强一级预防后,儿童患病率下降,儿童疾病谱发生了改变[1]。儿童常见病中呼吸系统疾病占第1位,并且有显著的季节性[2]。但在教学中受学制及授课计划的限制,课间见习不能都安排在儿童发病的高峰季节,同时也有部分学生在发病率低的季节轮转到儿科实习。由于此时患儿数量少、病种局限,儿科护理学教学受到很大影响,难以保证教学质量。为改善这种状况,笔者在中职护生的儿科护理学教学中采用模拟病案教学法,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我校2006级和2007级随机抽取110名中职护生采用模拟病案教学法教学并将该组作为实验组,年龄17.0~20.5(18.96±1.02)岁;从 2004 级和 2005 级随机抽取 97 名中职护生采用传统教学法教学并将该组作为对照组,年龄18.5~21.5(18.53±1.22)岁。2 组性别、年龄、考试成绩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教学方法 2组儿科护理学教学大纲、教材、课时(72学时)、主讲教师均相同。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即以理论讲授为主,辅助多媒体教学。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模拟病案教学法,以小组讨论或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给予必要的辅导。通过在不同内容教学阶段采用不同的模拟病案,将护生引入真实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师生、护生之间的多向互动、积极研讨等活动强化教学内容[1]。模拟病案包括:(1)示范病案,选自儿科护理学标准病案,起示范、指导作用。该病案在住院患儿护理的章节和临床见习中应用,突出和强化儿科的特点及儿科护理患儿的要求,着眼于儿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2)分析病案,供护生在课后、课堂病案讨论、实习阶段小组讨论及教学查房中应用。每份病案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3)鉴别病案,即有欠缺的病案,包括初学者容易混淆、忽视的错误,或者症状、体征、辅助检查与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之间存在差异。这类病案可帮助护生提高分辨、应变、综合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亦可检验护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供护生在课后和实习阶段应用。

1.2.2 评价方法 课程结束后进行教学质量评估,实习结束后进行问卷调查。教学质量评估由学校在每学期末统一进行,向护生发放每门课程测评表,包括8项评价指标,每项指标分1~4级,满分100分,是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管理方法之一。问卷调查包括护生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等。采取无记名方式调查,自愿参加,集中发放调查问卷,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207份,回收有效问卷207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0%。

1.2.3 模拟病案教学法的实施(1)理论授课阶段,为该教学法的初级阶段。根据护生学习中存在问题选择有针对性的病案,解决教学中存在的个别问题或难点。如在营养性疾病患儿的护理教学时选择以下病案: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活动期,患儿突然抽搐,血钙为1.8mmol/L。让护生分析其抽搐的原因,充分讨论后,护生认为缺乏维生素D后主要病理改变是骨骼的变化,同时伴随血钙、磷的变化。另外,手足搐搦症不仅会使血钙下降,同时也会引起骨骼的改变。通过病案分析护生既了解了临床实际问题,又进一步加深了对疾病发生机理的理解。

(2)见习阶段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应用示范病案进行专项训练,包括临床资料的收集与评估、体格检查的步骤、检查结果的分析、治疗与护理措施及护理技术等内容。在技能培训中注重突出儿科的特点,使护生尽快进入角色,掌握与患儿及其家长沟通的技巧,最后写出完整的护理病案。教师对护生书写的护理病案进行批阅,把示范病案量化到各个细节,量化标准由5分制改为百分制并进行讲评。

(3)实习阶段。此期选择多种模拟病案供护生参考,可根据临床具体情况引导护生对模拟病案进行分析。如收治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后,组织护生讨论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与生理改变、主要护理问题与相应的护理措施及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机理与早期预防。根据实习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应用鉴别病案,培养护生的思维能力。如母乳喂养的6个月患儿,稀便3次后,因黏液血便入院。入院时间为8月。查体:患儿低热,精神不振,无明显脱水征。便常规:红细胞满视野。入院诊断:急性痢疾。入院后患儿精神不振伴间断性哭闹,出现轻度腹胀,再次排暗红色血便。首先患儿病史中发病时间、发热、血便均符合细菌性痢疾的特点,掩盖了发病年龄、喂养方式与诊断的不符。其次腹泻量并不多,没有明显的脱水征,却出现了腹胀体征,这一点不符合脱水、低血钾而引起的腹胀。细菌性痢疾便常规以白细胞、脓细胞为主,而此患儿以红细胞为主。因此,在病情观察中,要注意大便的性状,患儿家长往往不会准确描述血便,护生应亲自观察,注意患儿症状、体征的变化。经分析这是一例腹泻后引起的肠套叠,如果不能早期发现将出现肠坏死的严重后果。通过病案分析不仅培养了护生分析问题能力,也培养了其观察能力和注意积累实践经验的良好职业习惯。

1.3 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资料输入计算机,应用SPSS 14.2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描述性统计及统计推断,描述性统计主要采用均值和标准差,统计推断主要采用方差分析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教学质量评估结果(见表1)

表1 2004~2007级学生儿科护理学教学质量评估结果(±s)

表1 2004~2007级学生儿科护理学教学质量评估结果(±s)

年级 例数(n) 教学质量得分 F值 P 2004 2005 2006 2007 30 67 55 55 88.23±10.97 86.09±11.18 90.40±10.09 95.42±7.31 9.218 <0.05

实验组得分为 ( 92.91 ±9.13)分,对照组为 (96.75 ±11.10)分,2 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9.150,P<0.01)。各年级得分采用SNK法进行两两比较,2007级与各年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5级与2004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2.2 2 组护生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评价(见表2)

表2 2组护生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评价[n(%)]

3 讨论

3.1 模拟病案教学法提高了护生学习兴趣与效果

表2显示,实验组对课程的满意度为86.36%,对照组为77.3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护生学习兴趣和见习效果明显提高,且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见习报告由抄袭临床病历转变为独立书写完整的护理病历,通过分析、讨论病案,强化了护生技能。

3.2 模拟病案教学法培养了护生综合思维能力

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应注重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2]。在编写模拟病案时,以临床真实病案为基础,注意病案的实践性、科学性和逻辑性,提出容易混淆、忽视的问题供护生分析、辨别,讨论时提倡质疑并注意引导护生主动思考,提高护生面对复杂临床情境的决策能力。一个典型病案往往涉及多门课程知识,因此需引导护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从而达到提高综合思维能力的目的。

3.3 模拟病案教学法提高了教学质量

模拟病案教学法有助于护生将基础理论与临床知识、技能相结合,提高综合能力。同时,模拟病案教学法也是一种强化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如表2所示,该方法提高了教学质量。但教学中也应注意,模拟病案不能完全代替真实病案,特别是在临床实践中对其过于依赖可能导致护生脱离实际,临床工作能力下降。因此,对模拟病案教学法必须正确认识、使用得当。

[1]王丽君,张月.案例式教学在临床护理学中应用评估[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5):421~422.

[2]袁义厘,耿桂灵.运用发展性教学方式培养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6,6(9):28~29.

G424.1

B

1671-1246(2010)03-0068-02

猜你喜欢

病案护理学儿科
基于二维码的病案示踪系统开发与应用
《护理学杂志》稿约
试析病案管理中预防病案错位发生的方法
《老年护理学基础》
——老年护理学的日常生活护理要点研究
儿科常见病,贴敷更有效
圆梦儿科大联合
试论病案管理在防范医疗纠纷中的作用
PDCA循环改进对病案首页中主要诊断正确选择的影响分析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
李发枝教授治疗儿科疑难杂症验案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