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11例梅毒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

2010-10-09

实用医药杂志 2010年9期
关键词:苄星红霉素梅毒

岳 玮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系统性传染病,临床表现复杂,病程较长,几乎可以侵犯全身各组织和器官。为了解梅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征。更好地做好预防工作,现将笔者所在医院感染科2009-01~12收治确诊的111例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111例均来自于笔者所在医院感染控制科疫情资料档案,有专人管理并统计分析。

1.2 诊断标准 依据卫生部部颁梅毒诊断行业标准 《梅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1](WS273-2007)诊断。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治疗结果等。

2 结 果

2.1 梅毒分期及传染源 所调查的梅毒患者大多为早期,占69.37%(77/111);其中一期梅毒为19.82%,二期梅毒占49.55%。见表1。

表1 梅毒分期及传染源

2.2 流行病学特征

2.2.1 年龄分布 年龄3 d至82岁,平均36.53岁,其中<15岁 2例,15~20岁 7例,>20~30岁 31例,>30~40岁 34 例,>40~50岁 12例,>50岁 25例。 在 111例患者中,>20~30岁及>30~40岁两个性活跃年龄段为梅毒高发年龄,占梅毒总数的 58.56%(65/111),其次为>50岁年龄段,占 22.52%(25/111)。

2.2.2 性别分布 在111例梅毒患者中,男63例,女48例,男女之比为 1.31∶1。

2.2.3 职业及学历分布 111例梅毒患者的职业分布较为广泛,主要为个体户和农民,分别为36例和22例,其余依次为无(待)业者21例,餐饮服务行业者16例,工人10例,其他6例。学历分布为学龄前2例,小学36例,中学41例,大专以上30例,文盲2例。

3 临床表现

3.1 一期梅毒 共22例,皮疹位于男性外生殖器17例,女性外阴5例;单个硬下疳者3例,2个硬下疳以上者3例;溃疡直径0.5~1 cm 21例,>1 cm 1例;自觉瘙痒或疼痛3例,软骨样感19例;表面伴脓性分泌物11例,轻度糜烂10例;腹股沟淋巴结肿大14例,多为单侧性。

3.2 二期梅毒 共55例,皮疹位于四肢及掌跖28例,躯干12例,女性外阴6例,男性外生殖器9例。斑疹型皮疹15例,斑丘疹型10例,丘疹型30例,丘脓疱疹型2例,脓疱疹型1例。

3.3 胎传梅毒 共1例,出生后来诊治发现为胎传梅毒,未出现临床表现。

3.4 隐性梅毒 共33例,其输血前检查或术前检查发现17例,健康体检发现10例,性伴通知检测6例。

4 治疗方法

93例用苄星青霉素240万IU肌肉注射1次/周,连用3次为1个疗程;13例用苄星青霉素240万IU肌肉注射1次/周,连用3次并口服红霉素片500 mg,4次/d,连服30 d为1个疗程;5例青霉素皮试阳性者口服红霉素片500 mg,4次/d,连用30 d,或口服强力霉素 100 mg,2次/d,连用 30 d为 1个疗程。3个月后复查,苄星青霉素组治愈率为64.10%;苄星青霉素+红霉素组为76.92%;口服红霉素或强力霉素组为14.28%。

5 讨 论

近几年各地报道梅毒病例呈逐渐上升趋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要做好预防工作,必须进行综合治理和规范治疗。根据本文对111例梅毒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从梅毒年龄分布看,发病主要集中在20~39岁性活跃期的中青年,占58.56%,主要是这部分人参与生产活动,社交频繁,而且文化层次不高,增加了感染的危险性。传染来源以非婚性接触为主,占63.96%(71/111),提示应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洁身自好,禁止到娱乐场所;配偶传染只占22.32%(25/111),但在梅毒患者的治疗上,性伴侣必须同时治疗,避免交叉感染。

二期梅毒硬下疳直径以0.5~1 cm居多,绝大多数为单发,其中6例曾在其它医院被误诊为生殖器疱疹、外伤等其它疾病。二期梅毒疹发生部位以掌跖常见,其次为躯干四肢,较少者发生于外生殖器、外阴;皮疹类型以丘疹型、斑疹型最多,其次为掌跖梅毒疹、斑丘疹型,丘脓疱疹型及脓疱疹型罕见,其特点与文献记载接近[2];其中23.48%为多个部位发疹且疹型不同,可见同一患者于不同部位可出现多形性皮疹。1例胎传梅毒经普鲁卡因青霉素5万IU/kg·d肌肉注射,连用15 d,3个月后复查转阴。胎传梅毒婴儿若不经规范治疗,一旦产生内脏损害,后果严重,故一经发现均应足量足疗程治疗。隐性梅毒中有5例合并妊娠,应加强宣传教育,开展孕前检查,尽可能避免胎传梅毒儿的出现。

一期梅毒中男性比例明显大于女性,可能与男性患者发病部位易觉察且多有夜生活史而能主动就诊有关[3],女性由于发病部位较隐蔽和不知情未能及时发现,有些人羞于就诊故其发现率较低。二期梅毒明显多于一期梅毒,比例为2.5∶1,可能与在院外不规则用药、滥用抗生素、一期梅毒自觉症状缺如、女性发病部位较隐蔽有关。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防疫司.性病防治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58-61.

[2]吴志华.皮肤性病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7.134-135.

[3]刘亚普,许银怀.52例早期梅毒诊疗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5(23):1425.

猜你喜欢

苄星红霉素梅毒
红霉素眼膏 用途知多少
红霉素软膏不能长期使用
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三嗪治疗梅毒的疗效及安全性
红霉素联合顺铂对A549细胞的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
两种注射苄星青霉素方法对疼痛影响的研究
高龄老年混合型神经梅毒1例
梅毒螺旋体TpN17抗原的表达及纯化
IgM捕捉ELISA法对早期梅毒的诊断价值
苄星青霉素肌肉注射法临床应用
柔红霉素致幼大鼠慢性心力衰竭模型建立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