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临床病案实施护理操作训练实践
2010-10-09杨晓芹马永清
杨晓芹,杨 平,马永清
护理操作训练是医院护理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护士不断学习,掌握标准操作,更好服务于临床的重要方法。为提高护士的临床综合能力和护理操作水平,笔者所在医院采用了模拟临床抢救病案的模式对护士进行护理操作训练,并与传统的操作训练方法进行对比,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随机选择笔者所在医院13个科室的165名护士。其中男3名,女162名;年龄18~32岁。其中护士102名,护师49名,主管护师14名。
1.2 分组 采用随机表随机分组法,将165名护士分为传统组83例和模拟组82例。传统组年龄(23.25±5.07)岁,护龄(7.25±4.54)年;模拟组年龄(23.62±4.71)岁,护龄(7.04±5.13)年;两组护士的年龄、护龄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3 训练前准备 选择两间条件、环境、设施相同的示教室为训练场地,训练场地内备有简易呼吸机、电除颤、吸氧装置、输液装置、洗胃机等仪器。两组护士于同一时间进行为期2周的训练,训练前先由示教老师对各操作项目进行统一示范,然后每组随机选派一名示教老师。
1.4 训练方法
1.4.1 传统组 护士采用单人或2人或多人自由结合的方式,大家互相把关,按照护理操作的标准对各项操作进行练习,练习时可随时请教示教老师,练习过程比较自由、随机;各项操作的练习频率可根据自己的水平自由把握,示教老师在训练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更正、指导。
1.4.2 模拟组 护士共同选举1名护士为组长负责本组的任务分配及指挥,训练过程中由组长负责带领大家共同制定不同病种的模拟抢救病案,并制定相应的抢救程序和整体护理措施(包括与患者、家属、同事的沟通,对病情的观察、判断),将所有护理操作贯穿其中,进行反复交叉练习,练习时尽量还原抢救现场的情景,示教老师给予相应指导,练习中大家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个别护士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对个别操作巩固加深。
1.5 考核方法
1.5.1 监考小组成员和评分标准 ①随机将护理部代表、医务处代表、部分护理专家、相关科室医师等监考人员分为两组,同时在各自的训练场地内进行考核;②评分按百分制计算,项目分为5部分,护理专业理论知识30分,护理操作技能40分,表达能力15分,物品准备是否齐全10分,仪表仪容5分。
1.5.2 考核方法 ①传统组护士按抽签的顺序和项目依次进行考核,考核完毕后各护士接受自己所考护理操作项目相关理论知识的答辩,最后由监考小组成员为各护士进行打分,讲评;②模拟组护士抽签后在组长带领下制订相应的模拟抢救病案,考试项目自始至终贯穿于模拟抢救病案中,考试项目的顺序符合抢救优先次序。考核完毕后接受相关护理理论知识的答辩,监考成员打分、讲评。
1.6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数据求(±s)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采用模拟临床抢救病案组的护士理论考核成绩与技能考核成绩显著高于传统组(P<0.01)。见表1。
表1 传统组与模拟组护士理论、技能考核成绩比较(分,±s)
表1 传统组与模拟组护士理论、技能考核成绩比较(分,±s)
项目 n 理论考核成绩 技能考核成绩传统组 83 76.79±6.72 78.92±5.07模拟组 82 92.73±2.61 96.25±3.63 t值 20.038 24.056 P值 <0.01 <0.01
3 讨 论
传统的护理操作训练方法过于单调,护士只是在反复、机械的重复同一个护理操作项目,长时间的练习容易引起护士的思想疲劳,记忆不够形象、深刻。模拟临床抢救病案进行操作训练的关键是激发护士在平时的练习中的学习兴趣,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贯穿其中。评判性思维和临床决策能力贯穿于整个模拟病案的制作过程中,在编写不同疾病的模拟抢救病案、用物准备、场景布置、沟通技巧设计时,必须采集、分析临床患者资料,寻求相关知识和技能,从而刺激护士不断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完善操作程序,加深对所学知识、操作的掌握和灵活运用。
传统的护理训练方法更侧重于单项护理操作技能的训练,往往忽略了理论知识、整体护理、决策能力的综合运用,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整体提高效果不大。模拟临床抢救病案可提高护士的综合能力,每一次模拟临床抢救病案的练习都是一次生动的抢救现场,它不仅锻炼了护士的操作技能,也锻炼了在实际抢救工作中的个人应对能力。
传统的护理训练方法没有加入为患者服务的理念,模拟临床抢救病案对护理操作进行练习时考虑到了患者的角色需要,更加人性化。临床决策能力蕴含在整个模拟临床抢救病案的全过程中,临床决策不仅仅是专业技术,它蕴含着医学领域传统的人文关怀精神[1]。在决策、编写的同时,拓宽护士的思维,融入人性化服务理念,要求护士不单单掌握护理操作技术,还要了解疾病本身,更要了解患者和家属的心理、第一需求、人格特征等,在练习中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如何有效的与急救患者或家人沟通,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护士为使模拟抢救的内容更符合临床,会主动观察临床抢救工作中不同角色间的沟通交流、容易发生的问题,在与不同角色进行沟通时应用不同的沟通技巧。通过反复模拟练习及临床实践应用,对沟通技巧有了更深的理解,记忆也较为深刻,从而使沟通技能能得以提高[2]。
传统的训练方法只是要求护士紧扣操作标准,不利于及时发现护理操作中的不足之处,容易与临床护理工作脱节,很难让护士与临床工作联系起来,养成操作训练是一种模式,实际工作是另一种模式。而模拟临床抢救病案使所有的护理操作技术都有针对性,能在反复的模拟过程中及时发现不足之处,不断的改进、提高,使操作给符合临床需要。模拟临床抢救病案对护理操作进行练习可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缩短急救反应时间,模拟临床急救操作考核同样可以营造一种紧张的工作氛围,各级领导和护理同仁均在现场监督、学习,个人的所有操作均在大家的视线之下。通过平时的集体练习能对科室常见病种的病理机制、病情变化、主要处理方法、护理措施、沟通技巧等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做到了然于胸,减少了突发事件发生时的慌乱,锻炼了大家的心理素质和应急能力。
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越来越多的工作往往需要几个人或更多人的通力协作[3]。临床抢救患者时往往涉及到多个科室的共同合作,鉴于问题的真实性、劣构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小组在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存在认识的差异、思想的碰撞,因此护士必须学会有效交流、说服他人、求同存异才能共同解决问题,完成任务[4]。在争分夺秒的抢救现场,最需要的是急救护士的快速应对及抢救人员的默契配合与协调[5]。现场急救护士的娴熟技能、医护配合的协调与高效率直接关系到抢救成功率[6]。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往往扮演比较被动的角色,单纯执行医师的医嘱,通过这种模拟临床抢救的形式,护士能够掌握常见病种的处置流程,各种抢救仪器的正确使用,积极动脑,正确实施各项措施,工作中能够预见性的观察患者病情,提前准备抢救物品和器械,争取了抢救时间,大家在平时的工作中已经建立了一定的默契,在制订临床模拟抢救病案时一起采集、分析资料,促进彼此间的合作交流,有利于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发挥个人的特长,加强了协作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规范护理操作练习,寻找一条有效的学习、培训途径是护士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模拟临床抢救病案有利于培养护士的综合素质,更加符合临床需要,可以为平时的工作建立一种模式,缩短抢救患者时的反应时间,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使多数护士得到了全面的锻炼,提高了理论和技能操作的成绩,同时培养了护士团结协作的能力,提高医师满意度。
[1]何敏毅,王惠珍.护理临床决策能力研究现状与进展[J].护理研究,2007,21(10):2553-2554.
[2]黄文杰,李定梅,季怀平.情景剧表演在护理人际沟通教学中的应用[J]. 护理学杂志,2007,22(17):59-60.
[3]刘扣英,林 征,孙国珍.发现是学习在内科护理见习中的运用[J].护理学杂志,2007,22(17):57-58.
[4]尹 平,张彩芳.本科护理教育中《健康促进》课程改革的实践与体会[J]. 护理管理杂志,2008,8(4):25-27.
[5]刘 钰,张黎明.急诊抢救应急预案在成批伤病员救护中的作用[J]. 护理管理杂志,2006,6(1):45-46.
[6]邓秋迎.急诊科护士心理状况的影响与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5,20(11):73-75.